第1324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荀彧本人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选举制度摆在确定都城和开发江南之前,作为最重要的议题。

  对刘协的发问,他也不谦虚,开门见山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与刘协不同,他考虑这个问题更远,也习惯于从之前的历史中寻求依据,直接从左雄、黄琼等人的选举改革开始说起。

  没错,对现行选举制度的不满早已有之,而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

  左雄、黄琼就是改革选举制度的先驱。

  左雄的贡献在于限制年龄,将那些过于年轻,根本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排除在外,强调入选人员的能力。为此,他定了一个制度,四十以下,不得推举为孝廉。

  黄琼的贡献则在于分科取士,尤其强调能行政者,进一步加强入选士人的行政能力。

  但是限于当时的实际条件,他们的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原因之一,就是儒生在实际权力分配中占据的份额太少。他们动不了外戚、权贵的份额,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些调整,影响不大。

  比如推举孝廉,各郡大部分名额都被权贵分了,没有背景的不过十之一二。

  再比如太学考试,从三万多人中选举郎官,一年不到一百人,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勋贵二千石的子弟根本不需要考试,凭父兄荫选就可以直接入仕,每年的数量数倍于苦读中选的太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太学生能安心读书才是怪事。

  现在情况有变,刘协取消了宦官制度,又大力压制勋贵,对官员子弟的录用也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为更多的普通人留出了机会。与此同时,朝廷事务的增多,迫使朝堂和郡县机构增多,名额扩张,提供了更多的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选举制度,压力不大,更易于见效,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