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2 / 2)
[32] Tawfiq al-Suwaydi, My Memoirs: Half a Century of the History of Iraq and the Arab Cause(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2013), 71.
[33]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D. C. Phillott Papers,信件日期为1918年10月20日,106–110.
[34] 皇家第38和第39燧发枪营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即犹太营,其相关资料参见 J. H. Patterson, With the Judaeans in the Palestine Campaign (London: Hutchinson, 1922)。 关于法军在巴勒斯坦战役中的情况,参见Falls and Becke,Military Operations, 2:2:419, 473.
[35] 关于英军进入大马士革的阿拉伯人目击证词,参见 Tahsin Ali, Mudhakkirat, 78–82;Ali Jawdat, Dhikrayat, 66–72;Muhammad Ali al-Ajluni, Dhikrayat, 81–83.
[36] Hubert Young, The Independent Arab (London: John Murray, 1933), 256–257.
[37] Falls and Becke, Military Operations, 2:2:618; Erickson, Ordered to Die, 201.
[38] 关于库特之围中英国和印度战俘的遭遇,可见第十章。Charles Townshend, My Campaign in Mesopotamia (London: Thornton Butterworth, 1920), 374–385.
[39] 停战协议条款见 Hurewitz,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 2:128–130.
[40]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D. C. Phillott Papers, GB 012 MS.Add.6170, letter dated 27 October 1918, 78.
小结
奥斯曼帝国的毁灭
奥斯曼帝国最终输掉了一战。这是一场国家灾难,但并非史无前例。自1699年起,奥斯曼帝国的大多数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帝国依旧屹立不摇。然而,一战后的和约谈判牵扯利益之广,对帝国来说是前所未有。一边是战胜方的主张,一边是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要求,奥斯曼政府被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与其说是因为一战惨败,还不如说是和约条款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的毁灭。
1918年11月13日,一支协约国舰队顺利通过清扫完水雷的达达尼尔海峡,驶进了伊斯坦布尔。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这座城市从开战以来一直都未被征服。现在它成了不设防的城市。42艘舰船由无畏级战舰“阿伽门农”号带头,驶向下游的多尔玛巴赫切宫,主宰了博斯普鲁斯水域。双翼机小队掠过英、法、意、希战舰,令人叹为观止。萨默赛特·高夫—考尔索普与其他军官一道登岸,由此开始掌管伊斯坦布尔。协约国士兵踩着军乐队的节奏,阔步走在该城街头,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居民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他们的到来。
在伊斯坦布尔山顶的人群中,格里高利斯·巴拉基昂看着协约国舰船抵港。这位亚美尼亚神父历经万难,侥幸逃过了种族屠杀,于1918年9月回到了家乡。在那之前,他的母亲和姊妹以为他已不在人世,早放弃了寻找。由于害怕再次被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巴拉基昂一直在母亲和姊妹两家之间来回躲藏。这几日,他趁那些悲痛的记忆仍未褪去,加紧撰写他的“亚美尼亚各各他”,记录下自己目睹耳闻的人间悲剧。尽管如此,巴拉基昂还是想亲眼看着协约国舰队抵达伊斯坦布尔,见证标志着亚美尼亚人战时苦痛终结的这一刻。 ↑返回顶部↑
[33]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D. C. Phillott Papers,信件日期为1918年10月20日,106–110.
[34] 皇家第38和第39燧发枪营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即犹太营,其相关资料参见 J. H. Patterson, With the Judaeans in the Palestine Campaign (London: Hutchinson, 1922)。 关于法军在巴勒斯坦战役中的情况,参见Falls and Becke,Military Operations, 2:2:419, 473.
[35] 关于英军进入大马士革的阿拉伯人目击证词,参见 Tahsin Ali, Mudhakkirat, 78–82;Ali Jawdat, Dhikrayat, 66–72;Muhammad Ali al-Ajluni, Dhikrayat, 81–83.
[36] Hubert Young, The Independent Arab (London: John Murray, 1933), 256–257.
[37] Falls and Becke, Military Operations, 2:2:618; Erickson, Ordered to Die, 201.
[38] 关于库特之围中英国和印度战俘的遭遇,可见第十章。Charles Townshend, My Campaign in Mesopotamia (London: Thornton Butterworth, 1920), 374–385.
[39] 停战协议条款见 Hurewitz,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 2:128–130.
[40]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D. C. Phillott Papers, GB 012 MS.Add.6170, letter dated 27 October 1918, 78.
小结
奥斯曼帝国的毁灭
奥斯曼帝国最终输掉了一战。这是一场国家灾难,但并非史无前例。自1699年起,奥斯曼帝国的大多数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帝国依旧屹立不摇。然而,一战后的和约谈判牵扯利益之广,对帝国来说是前所未有。一边是战胜方的主张,一边是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要求,奥斯曼政府被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与其说是因为一战惨败,还不如说是和约条款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的毁灭。
1918年11月13日,一支协约国舰队顺利通过清扫完水雷的达达尼尔海峡,驶进了伊斯坦布尔。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这座城市从开战以来一直都未被征服。现在它成了不设防的城市。42艘舰船由无畏级战舰“阿伽门农”号带头,驶向下游的多尔玛巴赫切宫,主宰了博斯普鲁斯水域。双翼机小队掠过英、法、意、希战舰,令人叹为观止。萨默赛特·高夫—考尔索普与其他军官一道登岸,由此开始掌管伊斯坦布尔。协约国士兵踩着军乐队的节奏,阔步走在该城街头,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居民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他们的到来。
在伊斯坦布尔山顶的人群中,格里高利斯·巴拉基昂看着协约国舰船抵港。这位亚美尼亚神父历经万难,侥幸逃过了种族屠杀,于1918年9月回到了家乡。在那之前,他的母亲和姊妹以为他已不在人世,早放弃了寻找。由于害怕再次被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巴拉基昂一直在母亲和姊妹两家之间来回躲藏。这几日,他趁那些悲痛的记忆仍未褪去,加紧撰写他的“亚美尼亚各各他”,记录下自己目睹耳闻的人间悲剧。尽管如此,巴拉基昂还是想亲眼看着协约国舰队抵达伊斯坦布尔,见证标志着亚美尼亚人战时苦痛终结的这一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