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军事理论] 《帝国之反击》作者:林洛【完结】

  1. 概述

  2. 帝国的主要敌人——“流寇”

  3. 招抚政策——杨鹤的主张

  4. 围剿政策—洪承畴和卢象升的联手

  5. 帝国反击——杨嗣昌的战略

  6. 渺茫希望——孙传庭的出击

  7. 最终选择——帝国的灭亡

  1. 概述

  本文主要参考《明史》、《明史考证》、《明末农民战争史》以及《新版明史》等资料,在尽可能整理手头上资料的基础上汇总出来的。本文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想颠覆历史观,只是站在崇祯朝之明帝国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帝国在对待国内农民起义的军事战略上,明帝国晚期限于自身的情况,对待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除了军事镇压外,几乎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了。而本文正是讨论帝国国内用兵的战略。

  崇祯朝的军事行动比较受关注的是明帝国在辽东与建州的战争,但相较国内“流寇”来说,辽东边患只是肩背之痛,中原才是心腹大患。所以明帝国末期,其中央政府的主要注意力是集中在国内战争方面的。

  崇祯朝时候的明帝国被后人喻为“内部已经烂透的苹果”。

  经济上,明帝国中央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持续多年无法解决,巨额军费开支更加剧了帝国危机的到来;官僚体系上,腐败透顶的官僚们对地方上的控制力极为薄弱,基本的行政工作都无法有效开展;军事上,“文官领兵”、“将不专兵”等兵制本来的弊病更加突出,缺饷又导致士兵数量和质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朝政方面,继承了万历以来的“优良传统”,大臣们拉帮结派,党争不绝,无论所谓正义的东林党,还是邪恶的阉党,均不顾事实,纯为私党意气之议论,误国误民。与此同时,天公也不作美,崇祯朝正遭遇历史上的“小冰川时代”,天灾频繁发生,相伴随的是农作物大量减产,农民流离失所。

  详细汇总以上方面,给人深刻印象是:明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究竟谁能给明帝国最后的一击,让明帝国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地呢?

  崇祯朝的人们并无后人的远见,在他们眼中,明帝国中央政府依然是中华大地上唯一合法的政权,在时人看来,满人和流寇也不过一时嚣张,要夺取政权谈何容易?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依然是明帝国坚定不移的支持者,这是明帝国最大的优势。无论从道德观念,还是从实际利益来看,忠于明帝国仍然是他们的不二之选。就明帝国、建州、农民军三方面综合实力衡量,明帝国虽然危机重重,却拥有当世最优秀人才群体,并且是唯一有足够能力去调动十倍于对手之资源(虽然挖掘帝国资金收入也需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实施全国范围内大战略的一方,明帝国没有任何理由坐以待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