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2 / 3)
梅芳姑厉声道:“那么为什么你一见我面,始终冷冰冰的没半分好颜色,和你那闵师妹在一起,却是有说有笑?为什么……为什么……”说到这里,声音发颤,甚是激动,脸上却仍木然,肌肉都不稍动。
石清缓缓道:“梅姑娘,我不知道。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我跟闵师妹在一起,却心中欢喜。”
梅芳姑出神半晌,说道:“原来你跟我在一起,心里不开心。”大叫一声,奔入了草房。梅文馨和丁不四跟着奔进。
闵柔将头靠在石清胸口,柔声道:“师哥,梅姑娘是个苦命人,她虽杀了我们的孩儿,我……我还是比她快活得多,我知道你心中从来就只我一个,什么都够了。咱们走吧,这仇不用报了。”石清道:“这仇不用报了?”闵柔凄然道:“便杀了她,咱们的坚儿也活不转来啦。”
忽听得丁不四大叫:“芳姑,你怎么寻了短见?我去和这姓石的拼命!”石清等都大吃一惊。
只见梅文馨抱着芳姑的身子,走将出来。芳姑左臂上袖子捋得高高的,露出她雪白娇嫩的皮肤,臂上一点猩红,却是处子的守宫砂。梅文馨尖声道:“芳姑守身如玉,至今仍是处子,这狗杂种自然不是她生的。”
众人的眼光一齐都向石破天射去,人人心中充满了疑窦:“梅芳姑是处女之身,自然不会是他母亲。那么他母亲是谁?父亲是谁?梅芳姑为什么要自认是他母亲?”
石清和闵柔均想:“难道梅芳姑当年将坚儿掳去,并未杀他?后来她送来的那具童尸脸上血肉模糊,虽然穿着坚儿的衣服,其实不是坚儿?这小兄弟如果不是坚儿,她何以叫他狗杂种?何以他和玉儿这般相像?”
石破天自是更加一片迷茫:“我爹爹是谁?我妈妈是淮?我自己又是谁?”
梅芳姑既然內尽,这许许多多疑问,那就谁也无法回答了。
(全书完)
注:我囯古人传说,以壁虎和以朱砂捣烂,点于女子手臂,如为处女,则色作殷红,称为“守宫砂”,因此壁虎又叫做“守宫”。婚后则守宫砂即消失。此项传说无医学根据,绝不可信,料想古代少女因此受冤者实不乏人,殊堪惋惜怜悯。小说中仍使用此项迷信,并非表示此事为真,一为方便,二为照述古人一种不正确之旧信念而已。例如发誓赌咒,违者常应验,亦为此类。
后记
由于两个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这种古老的传奇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的坚实结构。虽然莎土比亚也曾一再使用孪生兄弟、孪生姊妹的题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戏剧。在《侠客行》这部小说中,我所想写的,主要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爱牛恨的妒情。因此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并不是重心之所在。
一九七五年冬天,在《明报月刊》十周年的纪念稿《明月十年共此时》中,我曾引过石清在庙中向佛像祷祝的一段话。此番重校旧稿,眼泪又滴湿了这段文字。
↑返回顶部↑
石清缓缓道:“梅姑娘,我不知道。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我跟闵师妹在一起,却心中欢喜。”
梅芳姑出神半晌,说道:“原来你跟我在一起,心里不开心。”大叫一声,奔入了草房。梅文馨和丁不四跟着奔进。
闵柔将头靠在石清胸口,柔声道:“师哥,梅姑娘是个苦命人,她虽杀了我们的孩儿,我……我还是比她快活得多,我知道你心中从来就只我一个,什么都够了。咱们走吧,这仇不用报了。”石清道:“这仇不用报了?”闵柔凄然道:“便杀了她,咱们的坚儿也活不转来啦。”
忽听得丁不四大叫:“芳姑,你怎么寻了短见?我去和这姓石的拼命!”石清等都大吃一惊。
只见梅文馨抱着芳姑的身子,走将出来。芳姑左臂上袖子捋得高高的,露出她雪白娇嫩的皮肤,臂上一点猩红,却是处子的守宫砂。梅文馨尖声道:“芳姑守身如玉,至今仍是处子,这狗杂种自然不是她生的。”
众人的眼光一齐都向石破天射去,人人心中充满了疑窦:“梅芳姑是处女之身,自然不会是他母亲。那么他母亲是谁?父亲是谁?梅芳姑为什么要自认是他母亲?”
石清和闵柔均想:“难道梅芳姑当年将坚儿掳去,并未杀他?后来她送来的那具童尸脸上血肉模糊,虽然穿着坚儿的衣服,其实不是坚儿?这小兄弟如果不是坚儿,她何以叫他狗杂种?何以他和玉儿这般相像?”
石破天自是更加一片迷茫:“我爹爹是谁?我妈妈是淮?我自己又是谁?”
梅芳姑既然內尽,这许许多多疑问,那就谁也无法回答了。
(全书完)
注:我囯古人传说,以壁虎和以朱砂捣烂,点于女子手臂,如为处女,则色作殷红,称为“守宫砂”,因此壁虎又叫做“守宫”。婚后则守宫砂即消失。此项传说无医学根据,绝不可信,料想古代少女因此受冤者实不乏人,殊堪惋惜怜悯。小说中仍使用此项迷信,并非表示此事为真,一为方便,二为照述古人一种不正确之旧信念而已。例如发誓赌咒,违者常应验,亦为此类。
后记
由于两个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这种古老的传奇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的坚实结构。虽然莎土比亚也曾一再使用孪生兄弟、孪生姊妹的题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戏剧。在《侠客行》这部小说中,我所想写的,主要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爱牛恨的妒情。因此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并不是重心之所在。
一九七五年冬天,在《明报月刊》十周年的纪念稿《明月十年共此时》中,我曾引过石清在庙中向佛像祷祝的一段话。此番重校旧稿,眼泪又滴湿了这段文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