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5 / 7)
攻下了楚州,周军再无后顾之忧。整个淮南,除了南吴太祖杨行密起家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及较为偏远的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州(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外,已全部被周军占领。正如柴荣所言,征淮之战已到了该结束之时。
第九章 潜龙悲歌
平定淮南让柴荣再无后顾之忧,他决心直面梦想,奋力一搏。在令他魂牵梦萦的幽燕之地,这位后周皇帝上演了最后的天鹅之舞,也为历史留下了一首难以磨灭的悲怆之歌。
46 仁者无敌
柴荣的第三次亲征使淮南战事急转直下。楚州陷落,周军水师大举进入长江,这一切让南唐上下陷入恐慌与绝望。南唐朝中的主战派土崩瓦解,主和呼声高涨。宰相冯延己、宋齐丘等人原本是最积极的主战派,调子喊得最高,此时却见风使舵,转而力劝李璟议和。南唐皇族对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确定为皇帝接班人,见此危局,再也不敢来担这个烂摊子,不断上表请求辞去接班人之位。齐王李景达也因兵败,要求辞去元帅之职。放眼整个南唐上下,竟再无一人能为李璟力挽狂澜。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现在最大的阻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后,南唐再难在政治上与后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头衔必定要被抹去,自诩的大唐正统将成笑柄,他李璟更铁定成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这些,李璟又不由得犹豫起来。
但战局的发展却没有丝毫犹豫。不久,李璟接到报告,后周水军在长江口大败唐军。接着,在东?州(今江苏启东市)的水军也全军覆没,苏杭震动。而后周猛将李重进、王审琦正率军分别向庐州、舒州急进,若再不议和,恐怕连筹码都要丢光。李璟再不敢犹豫,连夜拟出求和条件,向后周献出江北仅存的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每年献送贡品十万。同时,愿意去帝号,改称“国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后,为表悔意,将立即把国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看着李璟提出的条件,柴荣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战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势夺取江南,但柴荣心里清楚,征淮之战已拖了两年多,士卒疲惫,百姓劳苦,财力物力更消耗颇大。以目前后周国力而言,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长期消耗战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攻击后蜀还是征讨淮南,其目的主要在于压制和削弱反周势力,减轻后周的外部威胁,为下一步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一想到燕云十六州,柴荣顿觉心头一阵激越。淮南平定,南方诸国已不足为患,唯有那始终令他魂牵梦萦的燕云十六州,才是对中原生死攸关的地方!想到这里,他对李璟的特使陈觉说:“朕兴师出兵本只为取得江北之地,既然李璟愿意献出江北,率国归附,朕自然不会再有更多的要求。你回去告诉李璟,两军休战,他功劳甚大,不必把国主之位传给儿子!”想了想,柴荣又道:“两军停战之后,朕在长江的水军立即撤回,同时令荆南、吴越的军队罢兵。至于庐、黄等四州,可等城中将吏士兵上路南归以后,再通知我军接收。你们留在长江上的船只如有需要,一并让他们到北岸来拉走。”
见求和如此顺利,陈觉如释重负。
随即,柴荣诏令配合出兵的吴越、荆南将军队撤回,赐给吴越绢帛三万匹,荆南绢帛一万匹。又下诏赏赐南征将士,安抚淮南百姓。诏书中说:“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俘获的南唐士兵,也予分批释放。
是年四月,柴荣从扬州北返。
后周征南唐之战,自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始,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结束,历时两年四个月。虽然耗时不短,但战果可谓辉煌。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共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全部为后周所有。自唐末杨行密割据江南,建立南吴以来,中原王朝对淮南屡次用兵均铩羽而回,唯有柴荣,虽历经艰险,却终成大功。平定淮南,南唐臣服,这对柴荣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原以南,再无与后周公开对抗的割据政权,他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终于可以择期北伐,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作全力一搏。
而失去江北十四州的南唐则从此一蹶不振,由足以影响天下大局的江南一霸沦为地区性小国。南唐最主要的产盐地泰州海陵被纳入后周版图,更令其雪上加霜。为了此事,李璟曾恳求柴荣送还海陵以供应江南食盐,柴荣当然不会答应。柴荣的理由很充分:“海陵在长江北岸,南、北官吏岂能交错杂居?”但答应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供给南唐。如此,后周死死扼住了南唐的命脉,令南唐上下再不敢生对抗之心。以至于南唐朝中那些曾经的主战派们,如今说起后周,都口称“大朝”,俨然已彻底臣服。历史从不会同情弱者,失去淮南十七年之后,苟延残喘的南唐最终亡于北宋皇帝赵匡胤之手,空留下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到开封,柴荣立刻一头扎进千头万绪的政务中。他的目标已非常明确,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恢复元气,增强国力,尽快发起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役。
此时,开封新城的建设已基本完工,柴荣经营城市、重商富民的策略初见成效。随着开封城规模的日渐扩大,人口的逐渐增多,汴水通航的日益便利,已初现“工商外至,络绎无穷”之景。官府甚至在汴水边建起巨楼,专用于物流商贸,岁入数万计。
↑返回顶部↑
第九章 潜龙悲歌
平定淮南让柴荣再无后顾之忧,他决心直面梦想,奋力一搏。在令他魂牵梦萦的幽燕之地,这位后周皇帝上演了最后的天鹅之舞,也为历史留下了一首难以磨灭的悲怆之歌。
46 仁者无敌
柴荣的第三次亲征使淮南战事急转直下。楚州陷落,周军水师大举进入长江,这一切让南唐上下陷入恐慌与绝望。南唐朝中的主战派土崩瓦解,主和呼声高涨。宰相冯延己、宋齐丘等人原本是最积极的主战派,调子喊得最高,此时却见风使舵,转而力劝李璟议和。南唐皇族对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确定为皇帝接班人,见此危局,再也不敢来担这个烂摊子,不断上表请求辞去接班人之位。齐王李景达也因兵败,要求辞去元帅之职。放眼整个南唐上下,竟再无一人能为李璟力挽狂澜。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现在最大的阻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后,南唐再难在政治上与后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头衔必定要被抹去,自诩的大唐正统将成笑柄,他李璟更铁定成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这些,李璟又不由得犹豫起来。
但战局的发展却没有丝毫犹豫。不久,李璟接到报告,后周水军在长江口大败唐军。接着,在东?州(今江苏启东市)的水军也全军覆没,苏杭震动。而后周猛将李重进、王审琦正率军分别向庐州、舒州急进,若再不议和,恐怕连筹码都要丢光。李璟再不敢犹豫,连夜拟出求和条件,向后周献出江北仅存的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每年献送贡品十万。同时,愿意去帝号,改称“国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后,为表悔意,将立即把国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看着李璟提出的条件,柴荣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战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势夺取江南,但柴荣心里清楚,征淮之战已拖了两年多,士卒疲惫,百姓劳苦,财力物力更消耗颇大。以目前后周国力而言,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长期消耗战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攻击后蜀还是征讨淮南,其目的主要在于压制和削弱反周势力,减轻后周的外部威胁,为下一步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一想到燕云十六州,柴荣顿觉心头一阵激越。淮南平定,南方诸国已不足为患,唯有那始终令他魂牵梦萦的燕云十六州,才是对中原生死攸关的地方!想到这里,他对李璟的特使陈觉说:“朕兴师出兵本只为取得江北之地,既然李璟愿意献出江北,率国归附,朕自然不会再有更多的要求。你回去告诉李璟,两军休战,他功劳甚大,不必把国主之位传给儿子!”想了想,柴荣又道:“两军停战之后,朕在长江的水军立即撤回,同时令荆南、吴越的军队罢兵。至于庐、黄等四州,可等城中将吏士兵上路南归以后,再通知我军接收。你们留在长江上的船只如有需要,一并让他们到北岸来拉走。”
见求和如此顺利,陈觉如释重负。
随即,柴荣诏令配合出兵的吴越、荆南将军队撤回,赐给吴越绢帛三万匹,荆南绢帛一万匹。又下诏赏赐南征将士,安抚淮南百姓。诏书中说:“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俘获的南唐士兵,也予分批释放。
是年四月,柴荣从扬州北返。
后周征南唐之战,自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始,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结束,历时两年四个月。虽然耗时不短,但战果可谓辉煌。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共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全部为后周所有。自唐末杨行密割据江南,建立南吴以来,中原王朝对淮南屡次用兵均铩羽而回,唯有柴荣,虽历经艰险,却终成大功。平定淮南,南唐臣服,这对柴荣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原以南,再无与后周公开对抗的割据政权,他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终于可以择期北伐,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作全力一搏。
而失去江北十四州的南唐则从此一蹶不振,由足以影响天下大局的江南一霸沦为地区性小国。南唐最主要的产盐地泰州海陵被纳入后周版图,更令其雪上加霜。为了此事,李璟曾恳求柴荣送还海陵以供应江南食盐,柴荣当然不会答应。柴荣的理由很充分:“海陵在长江北岸,南、北官吏岂能交错杂居?”但答应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供给南唐。如此,后周死死扼住了南唐的命脉,令南唐上下再不敢生对抗之心。以至于南唐朝中那些曾经的主战派们,如今说起后周,都口称“大朝”,俨然已彻底臣服。历史从不会同情弱者,失去淮南十七年之后,苟延残喘的南唐最终亡于北宋皇帝赵匡胤之手,空留下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到开封,柴荣立刻一头扎进千头万绪的政务中。他的目标已非常明确,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恢复元气,增强国力,尽快发起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役。
此时,开封新城的建设已基本完工,柴荣经营城市、重商富民的策略初见成效。随着开封城规模的日渐扩大,人口的逐渐增多,汴水通航的日益便利,已初现“工商外至,络绎无穷”之景。官府甚至在汴水边建起巨楼,专用于物流商贸,岁入数万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