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7)
问题是,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在于代表中华帝国的三个历史阶段。
不同于罗马帝国从城邦起家,中华帝国系由邦国演变而来。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却是既无领地也不世袭的官僚。所以,邦国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这是第一点。
第二,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最适合帝国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为庶族地主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反倒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
最接近邦国时代的则是贵族地主,因为从贵族领主到贵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邦国变成帝国,贵族领主就会变成贵族地主;而统治阶级最终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则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转变需要过程,承前启后的则是士族。士族看重门第像贵族,读书做官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所以,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和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地主的时代。
袁绍代表的,就是这个趋势。
有此趋势并不奇怪。事实上到东汉后期,士族已经成为王朝的第三大势力集团,开始并部分实现了自身发展的三大目标: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
这实在非同小可。垄断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长此以往,帝国迟早是士族集团的。
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已是指日可待。
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揭幕人。
袁绍就这样走上台前,但他却并非揭幕第一人。第一人是陈蕃。陈蕃是大名士,在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名士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是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强的意见领袖(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与陈蕃并列榜首号称“三君”的,还有外戚窦武和宗室刘淑(汉灵帝祖父)。士人集团将窦武、陈蕃、刘淑三人公推为领袖,既是统一战线,也是人心所向。
换句话说,宦官集团该下课了。
↑返回顶部↑
意义就在于代表中华帝国的三个历史阶段。
不同于罗马帝国从城邦起家,中华帝国系由邦国演变而来。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却是既无领地也不世袭的官僚。所以,邦国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这是第一点。
第二,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最适合帝国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为庶族地主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反倒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
最接近邦国时代的则是贵族地主,因为从贵族领主到贵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邦国变成帝国,贵族领主就会变成贵族地主;而统治阶级最终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则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转变需要过程,承前启后的则是士族。士族看重门第像贵族,读书做官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所以,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和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地主的时代。
袁绍代表的,就是这个趋势。
有此趋势并不奇怪。事实上到东汉后期,士族已经成为王朝的第三大势力集团,开始并部分实现了自身发展的三大目标: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
这实在非同小可。垄断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长此以往,帝国迟早是士族集团的。
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已是指日可待。
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揭幕人。
袁绍就这样走上台前,但他却并非揭幕第一人。第一人是陈蕃。陈蕃是大名士,在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名士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是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强的意见领袖(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与陈蕃并列榜首号称“三君”的,还有外戚窦武和宗室刘淑(汉灵帝祖父)。士人集团将窦武、陈蕃、刘淑三人公推为领袖,既是统一战线,也是人心所向。
换句话说,宦官集团该下课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