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6 / 7)
此事两位小公主都很关心,便询问起了细节。王玫便说了她们在庄子里甄选人的事,二人皆听得津津有味。
天香园中的小聚皆是和乐融融,知己园众人吟诗作赋作画挥毫亦十分尽兴。文会尚未结束,便有好几人约了改日在园子中继续会友。就连晋王李治也十分感兴趣,尝试着曲水流觞、垂钓、射箭、煎茶等活动,很是满意。直到日落时分,大家仍然兴致高昂,却不得不散去。毕竟,知己园并不提供住处,仍需遵守宵禁的规矩。
待崔渊送李治出门时,正好见安平房的牛车在崔泳身前停下。他不由得微微眯起眼,用隐约带着寒意的目光,看着那个缓缓下车的男子。仍旧一脸笑容的崔泌与崔泳说了几句话,便特地过来向李治问安,又似笑非笑地行了个叉手礼:“子竟,许久不见。”
与他相比,崔渊显得十分冷淡,也并没有向他回礼的意思:“澄澜最近倒是空闲得很。”他话中有话,指的是前几日崔泌派人送信给崔希之事。不过,崔泌当然想不到崔希转身就将这封信交给了他,只当他是不想再见到他:“子竟倒是一直都空闲得很。”以前空闲,往后也会永远空闲。他绝不会再给他任何惊才绝艳的机会。
两人不冷不热地打着机锋,崔泳完全听不懂也没有往别处想,李治却格外莫测高深。待安平房的牛车走了,他忽然道:“这般小人,还是尽早处置为好。瞧他的神态,似乎欲对你不利,也不知使了什么计策。”两边倒的墙头草,比只忠实于太子或魏王者,更令人不齿。虽说此人或许是太子与魏王相争愈演愈烈的关键,但他却越发厌恶他。只因每每想起来,他便生出一种天朝贵胄竟被臣下戏弄的屈辱。
崔渊颔首,淡淡地道:“大王放心。急功近利之人,迟早都会露出破绽。”
没两日,崔渊果然一语成谶。
此事仍因关在大理寺狱中之人而起,有人耐不住严刑,招供说齐王曾拉拢博陵崔氏,一度过从甚密。博陵崔氏意味着什么?大唐实际上最显赫的门第,诸世族之首,名望声誉远非寻常世族可比。这些供词自然令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又紧张又重视,立即上陈圣人。
圣人见到折子之后,便命宫人招来了崔敦与崔敛。这兄弟二人从来都是兢兢业业,毫不懈怠,待众皇子也总是不偏不倚,他自然不可能因狱中攀咬之言,便对他们妄加怀疑。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保不准便是博陵崔氏族人行差踏错,也需敲打一二才是。
“两位爱卿素来勤勉,朕自然不会相信这等言论。”
“陛下明察秋毫,臣等必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崔敦回道,“不过,既然有人攀扯,便可能是博陵崔氏族人举止有异,才教人钻了空子。为证明臣等家族之清白,请陛下派出金吾卫严查,方可彻底排除嫌疑。如此,臣也好严加约束族人之举止,对大理寺、刑部亦能有所交代。”
“陛下,博陵崔氏乃大族,便是繁茂之木亦总会有枯枝败叶,也应趁此机会剪去。”崔敛说得更加直接,“臣等乃嫡脉宗主,若当真于旁支约束不利,亦有不查之失。”
圣人颇觉欣慰,又惆怅地想起了齐王祐,沉声道:“两位爱卿毫无私心,朕心甚慰。既是如此,便让金吾卫彻底查证罢。若只是小节有失,交由宗族处置亦无妨。”
这一番话落在群臣耳中,自是觉得崔家正直坦诚,深为佩服。许多人都不认为能查证出什么来:若当真心中有鬼,岂会如此坦率?此事之后续,也无非是费些功夫破除谣言而已。
至此,事情的发展都按着暗中布置之人的安排,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人在暗夜之中无声冷笑,难掩兴奋得异常扭曲的神色:终于等到了这一日,借着至尊权势之威,将那最碍眼之人打落尘埃!诗赋书画策论四绝又如何?待到举族成年男丁斩首,余者流放,有谁还会想起什么甲第状头来?!等他日后从容登上权势之巅,必会将此人存在的所有痕迹全部抹消!青史之中,再无崔渊崔子竟!!
↑返回顶部↑
天香园中的小聚皆是和乐融融,知己园众人吟诗作赋作画挥毫亦十分尽兴。文会尚未结束,便有好几人约了改日在园子中继续会友。就连晋王李治也十分感兴趣,尝试着曲水流觞、垂钓、射箭、煎茶等活动,很是满意。直到日落时分,大家仍然兴致高昂,却不得不散去。毕竟,知己园并不提供住处,仍需遵守宵禁的规矩。
待崔渊送李治出门时,正好见安平房的牛车在崔泳身前停下。他不由得微微眯起眼,用隐约带着寒意的目光,看着那个缓缓下车的男子。仍旧一脸笑容的崔泌与崔泳说了几句话,便特地过来向李治问安,又似笑非笑地行了个叉手礼:“子竟,许久不见。”
与他相比,崔渊显得十分冷淡,也并没有向他回礼的意思:“澄澜最近倒是空闲得很。”他话中有话,指的是前几日崔泌派人送信给崔希之事。不过,崔泌当然想不到崔希转身就将这封信交给了他,只当他是不想再见到他:“子竟倒是一直都空闲得很。”以前空闲,往后也会永远空闲。他绝不会再给他任何惊才绝艳的机会。
两人不冷不热地打着机锋,崔泳完全听不懂也没有往别处想,李治却格外莫测高深。待安平房的牛车走了,他忽然道:“这般小人,还是尽早处置为好。瞧他的神态,似乎欲对你不利,也不知使了什么计策。”两边倒的墙头草,比只忠实于太子或魏王者,更令人不齿。虽说此人或许是太子与魏王相争愈演愈烈的关键,但他却越发厌恶他。只因每每想起来,他便生出一种天朝贵胄竟被臣下戏弄的屈辱。
崔渊颔首,淡淡地道:“大王放心。急功近利之人,迟早都会露出破绽。”
没两日,崔渊果然一语成谶。
此事仍因关在大理寺狱中之人而起,有人耐不住严刑,招供说齐王曾拉拢博陵崔氏,一度过从甚密。博陵崔氏意味着什么?大唐实际上最显赫的门第,诸世族之首,名望声誉远非寻常世族可比。这些供词自然令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又紧张又重视,立即上陈圣人。
圣人见到折子之后,便命宫人招来了崔敦与崔敛。这兄弟二人从来都是兢兢业业,毫不懈怠,待众皇子也总是不偏不倚,他自然不可能因狱中攀咬之言,便对他们妄加怀疑。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保不准便是博陵崔氏族人行差踏错,也需敲打一二才是。
“两位爱卿素来勤勉,朕自然不会相信这等言论。”
“陛下明察秋毫,臣等必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崔敦回道,“不过,既然有人攀扯,便可能是博陵崔氏族人举止有异,才教人钻了空子。为证明臣等家族之清白,请陛下派出金吾卫严查,方可彻底排除嫌疑。如此,臣也好严加约束族人之举止,对大理寺、刑部亦能有所交代。”
“陛下,博陵崔氏乃大族,便是繁茂之木亦总会有枯枝败叶,也应趁此机会剪去。”崔敛说得更加直接,“臣等乃嫡脉宗主,若当真于旁支约束不利,亦有不查之失。”
圣人颇觉欣慰,又惆怅地想起了齐王祐,沉声道:“两位爱卿毫无私心,朕心甚慰。既是如此,便让金吾卫彻底查证罢。若只是小节有失,交由宗族处置亦无妨。”
这一番话落在群臣耳中,自是觉得崔家正直坦诚,深为佩服。许多人都不认为能查证出什么来:若当真心中有鬼,岂会如此坦率?此事之后续,也无非是费些功夫破除谣言而已。
至此,事情的发展都按着暗中布置之人的安排,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人在暗夜之中无声冷笑,难掩兴奋得异常扭曲的神色:终于等到了这一日,借着至尊权势之威,将那最碍眼之人打落尘埃!诗赋书画策论四绝又如何?待到举族成年男丁斩首,余者流放,有谁还会想起什么甲第状头来?!等他日后从容登上权势之巅,必会将此人存在的所有痕迹全部抹消!青史之中,再无崔渊崔子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