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1 / 1)
1979年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处女作《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Cevdet Bey ve Ogullan)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作者长期生活过的伊斯坦布尔尼森塔斯区,描绘祖孙三代创造财富和效法西方的历程,正如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所言,这部作品“讲述一个家庭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家庭的故事”。由于这部作品紧密结合作者及其父辈和祖辈的亲身经历,所以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在2006年12月8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受奖演说《父亲的手提箱》(Babamin Bavulu)时特意提及父亲对这部小说的赞赏态度:“我用颤抖的手将打印好的文稿送给父亲,希望听取他的意见。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相信他的鉴赏品位和智慧,以及他的意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且是由于他并不反对我成为一个作家。我迫不及待地等待他的答复。两个星期后他来到我这里,没有说话,只是张开双臂拥抱着我,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接着,他告诉我,总有一天我会收获无限快乐,正如我今天站在这里接受诺贝尔奖一样。”1983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获得《土耳其日报》小说奖和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如果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主要关注东方与西方的关系,那么1983年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寂静的房子》(Sessiz Ev)则在延续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开始触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部作品从祖母法蒂玛、孙子法鲁克、孙子麦汀、侍者瑞赛普及侍者的侄儿哈桑这5个人的视角,审视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苦心孤诣用奥斯曼文编撰四十八卷本百科全书的痛苦经历。奥斯曼帝国统治末期,无神论者塞拉哈亭不容于当时,被流放到首都伊斯坦布尔郊外,他认定东方伊斯兰世界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基督教诸国,故决心皓首穷经编写一部百科全书。他曾豪气万丈地宣告:“当我完成四十八卷全书的时候,所有要表达的思想将全部表达出来,我将一举填补东西方难以置信的鸿沟。每个人都会被迷住。”[20]但是,在国父凯末尔的极力推动下,土耳其共和国从1928年起开始废止奥斯曼文。1928年11月大国民议会通过的《土耳其字母采用和实施法》规定,自1929年1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司、银行、协会以及社团在其工作文件中必须使用土耳其字母,土耳其语图书必须用新字母印刷。因此,塞拉哈亭的鸿篇巨制顿时成为废品。他的遭遇成为20世纪20年代末土耳其共和国众多学者锥心苦痛的一个缩影。1984年,《寂静的房子》获得土耳其玛达拉勒小说奖(Madarali Novel Prize);1991年,《寂静的房子》(法文版)荣获欧洲发现奖(Prix de 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
1985年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Beyaz Kale)继续关注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不过首次将触角伸向几百年前,描述意大利奴隶与奥斯曼学者互换身份的特殊经历,强调运用“自我”与“他者”两种视角同时打量一种文明,表明东方伊斯兰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在这部作品中,年轻的威尼斯学者乘船前往意大利那不勒斯,在海上遭遇奥斯曼帝国舰队,被俘后走进伊斯坦布尔的监狱,几经周折与一位比他大五六岁的奥斯曼人霍加相识,这时威尼斯人惊奇地发现自我与他者的长相极其相似:“过了一会儿,另一扇门打开,一个约比我大五六岁的男子走了进来。我震惊地看着他的脸,立刻感到恐惧不已。我和进屋男子的相似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我竟然在那里……这是跃入我心中的第一个想法。”这暗示东方伊斯兰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原本就有共通性。曾接受威尼斯学者治疗的奥斯曼帕夏,将这个西方人赠予霍加为奴。由于东西方之间的长期战争和彼此仇恨,双方开始不由自主地分别吹嘘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东方伊斯兰世界的文明成果,暗示前现代的诸多文明曾经彼此隔绝、恐惧或蔑视。接着威尼斯奴隶和奥斯曼学者为自我的求知欲所驱使,作出惊人之举——互换身份和服装,尤其是开始运用双方所学的医疗知识消灭奥斯曼帝国的瘟疫,这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具有互补性。在互换身份数年之后,两人的差异已经极其微小,彼此合作非常融洽,说明不同文明在交流互补之后会增强其共通性。不过,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寄托着一种理想,那就是枪炮、火药等杀人工具最好不要像医学知识等救人科技那样互通有无,否则得不偿失。例如在这部作品中,奥斯曼学者从意大利奴隶那里学到枪炮和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技术,遂为奥斯曼帝国苏丹制造大炮,这些武器却在对波兰人的战争中陷入喀尔巴阡山脉“白色城堡”外的泥沼中,丧失用武之地,奥斯曼学者霍加借助浓雾的掩护逃离白色城堡,来到意大利,而意大利奴隶则继续充当奥斯曼学者的替身。[21]《白色城堡》使帕慕克的影响力越出国界,开始享有国际声誉。1990年《白色城堡》荣获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纽约时报》如此评价《白色城堡》及其作者帕慕克:“东方崛起一颗新星——奥尔罕·帕慕克。《白色城堡》是……一部洋溢着独特才华的小说……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 ↑返回顶部↑
如果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主要关注东方与西方的关系,那么1983年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寂静的房子》(Sessiz Ev)则在延续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开始触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部作品从祖母法蒂玛、孙子法鲁克、孙子麦汀、侍者瑞赛普及侍者的侄儿哈桑这5个人的视角,审视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苦心孤诣用奥斯曼文编撰四十八卷本百科全书的痛苦经历。奥斯曼帝国统治末期,无神论者塞拉哈亭不容于当时,被流放到首都伊斯坦布尔郊外,他认定东方伊斯兰世界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基督教诸国,故决心皓首穷经编写一部百科全书。他曾豪气万丈地宣告:“当我完成四十八卷全书的时候,所有要表达的思想将全部表达出来,我将一举填补东西方难以置信的鸿沟。每个人都会被迷住。”[20]但是,在国父凯末尔的极力推动下,土耳其共和国从1928年起开始废止奥斯曼文。1928年11月大国民议会通过的《土耳其字母采用和实施法》规定,自1929年1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司、银行、协会以及社团在其工作文件中必须使用土耳其字母,土耳其语图书必须用新字母印刷。因此,塞拉哈亭的鸿篇巨制顿时成为废品。他的遭遇成为20世纪20年代末土耳其共和国众多学者锥心苦痛的一个缩影。1984年,《寂静的房子》获得土耳其玛达拉勒小说奖(Madarali Novel Prize);1991年,《寂静的房子》(法文版)荣获欧洲发现奖(Prix de 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
1985年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Beyaz Kale)继续关注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不过首次将触角伸向几百年前,描述意大利奴隶与奥斯曼学者互换身份的特殊经历,强调运用“自我”与“他者”两种视角同时打量一种文明,表明东方伊斯兰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在这部作品中,年轻的威尼斯学者乘船前往意大利那不勒斯,在海上遭遇奥斯曼帝国舰队,被俘后走进伊斯坦布尔的监狱,几经周折与一位比他大五六岁的奥斯曼人霍加相识,这时威尼斯人惊奇地发现自我与他者的长相极其相似:“过了一会儿,另一扇门打开,一个约比我大五六岁的男子走了进来。我震惊地看着他的脸,立刻感到恐惧不已。我和进屋男子的相似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我竟然在那里……这是跃入我心中的第一个想法。”这暗示东方伊斯兰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原本就有共通性。曾接受威尼斯学者治疗的奥斯曼帕夏,将这个西方人赠予霍加为奴。由于东西方之间的长期战争和彼此仇恨,双方开始不由自主地分别吹嘘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东方伊斯兰世界的文明成果,暗示前现代的诸多文明曾经彼此隔绝、恐惧或蔑视。接着威尼斯奴隶和奥斯曼学者为自我的求知欲所驱使,作出惊人之举——互换身份和服装,尤其是开始运用双方所学的医疗知识消灭奥斯曼帝国的瘟疫,这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具有互补性。在互换身份数年之后,两人的差异已经极其微小,彼此合作非常融洽,说明不同文明在交流互补之后会增强其共通性。不过,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寄托着一种理想,那就是枪炮、火药等杀人工具最好不要像医学知识等救人科技那样互通有无,否则得不偿失。例如在这部作品中,奥斯曼学者从意大利奴隶那里学到枪炮和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技术,遂为奥斯曼帝国苏丹制造大炮,这些武器却在对波兰人的战争中陷入喀尔巴阡山脉“白色城堡”外的泥沼中,丧失用武之地,奥斯曼学者霍加借助浓雾的掩护逃离白色城堡,来到意大利,而意大利奴隶则继续充当奥斯曼学者的替身。[21]《白色城堡》使帕慕克的影响力越出国界,开始享有国际声誉。1990年《白色城堡》荣获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纽约时报》如此评价《白色城堡》及其作者帕慕克:“东方崛起一颗新星——奥尔罕·帕慕克。《白色城堡》是……一部洋溢着独特才华的小说……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