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2)
尽管司马曜实现了亲政,“威权己出“,但他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司马曜与其弟司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把宫廷搞的乌烟瘴气,又信奉佛教,宠幸僧尼,朝政日益昏暗。然而,在司马曜和司马道子“酣歌为务“的表面下,兄弟之间却潜藏着深刻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太元后期的“主相相持“格局。主相相持直接表现为外戚太原王氏内部的矛盾,即司马曜王皇后出身的王恭一系和琅玡王妃出身的王忱、王国宝一系之间的斗争。太原王氏虽继陈郡谢氏而兴,但既无人才亦无事功,不足以制约皇权并维持政局的平衡,只有分别依附司马氏而贪图门户利益。这与此前的门阀政治格局已大不相同。司马道子成为宰相后,权势越来越大,袁悦之更劝司马道子专揽朝政,王恭乃请司马曜杀袁悦之。司马曜托以它罪杀袁悦之于市中,“既而朋党同异之声,播于朝野矣“。主相之间的矛盾由于袁悦之被杀而公开化了,这是太元十四年(389年)十一月的事。
太元十四年(389年)六月和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镇江陵的荆州刺史桓石民和镇京口的青、兖二州刺史谯王司马恬相继死去,对上下游的争夺遂成为主相相持的焦点。江陵、京口两藩分别为王忱和王恭所得,到太元十五年(390年)八月,司马道子又以其同党庾楷为豫州刺史。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于荆州刺史任上,激起了司马曜夺回荆州的努力,东晋政局又为之一变。司马道子欲以王国宝继其弟刺荆州,司马曜自然不乐见荆州这块肥肉落入司马道子手中,他迅速采取行动,不经司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铨选,以“中诏“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与此同时,司马曜还任命“以才学文章见昵“的郗恢代替以老病退的朱序刺雍州,镇襄阳。透过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司马曜在主相相持中占了上风。 ↑返回顶部↑
太元十四年(389年)六月和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镇江陵的荆州刺史桓石民和镇京口的青、兖二州刺史谯王司马恬相继死去,对上下游的争夺遂成为主相相持的焦点。江陵、京口两藩分别为王忱和王恭所得,到太元十五年(390年)八月,司马道子又以其同党庾楷为豫州刺史。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于荆州刺史任上,激起了司马曜夺回荆州的努力,东晋政局又为之一变。司马道子欲以王国宝继其弟刺荆州,司马曜自然不乐见荆州这块肥肉落入司马道子手中,他迅速采取行动,不经司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铨选,以“中诏“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与此同时,司马曜还任命“以才学文章见昵“的郗恢代替以老病退的朱序刺雍州,镇襄阳。透过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司马曜在主相相持中占了上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