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 / 2)
桓温北伐期间,隐居关中的王猛曾前来拜见,并大谈当世之事,旁若无人,深得桓温的赏识。桓温撤退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但王猛却不肯跟随,留在了北方。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温数次上表,请求朝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但都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驻河上,进逼许昌、洛阳。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入黄河,配合作战。
同年八月,桓温兵至伊水(在洛阳城南)。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桓温返回荆州后,先后命部将剿平蛮贼文卢、妖贼李弘,将首级传送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与此同时,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佑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并上表要求迁都洛阳。朝廷仍不同意,同时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改授桓温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桓温上表推辞。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返回顶部↑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温数次上表,请求朝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但都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驻河上,进逼许昌、洛阳。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入黄河,配合作战。
同年八月,桓温兵至伊水(在洛阳城南)。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桓温返回荆州后,先后命部将剿平蛮贼文卢、妖贼李弘,将首级传送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与此同时,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佑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并上表要求迁都洛阳。朝廷仍不同意,同时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改授桓温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桓温上表推辞。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