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1 / 2)
流放边地三百九十七人,这是那些被俘虏之后尝试逃脱,失败之后为保全家人性命而出任官职,但是做的都是些文职官位,地位低,没有直接参与到宋夏战争里面的普通小官或士子,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终究是变节之人,流放边地,不得回京,三代之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加赏七十九人,这七十九人则是多年来宋官方、边地将领和岳翻大举派往西夏的幸存下来的七十九个间谍,最早的一个在西夏为大宋探听情报四十六年,今年六十二岁,那是种家军老帅种谔生前派去西夏的超级间谍,始祖级的人物,居然活到了现在,在西夏政府部门户部工作,多年来不间断为种家军提供各种情报,种家军覆灭之后则想方设法为岳飞提供情报,始终未被发现,堪称大宋版谍报之王。
这些间谍对于能活到现在且被大宋官方承认,感到激动莫名,觉得这是多年的夙愿,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什么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家乡陪伴家人。
那位种谔手下的谍报之王、传奇战士在西夏成婚生子,妻子也是被掳汉人,几个儿子和孙子纷纷被他教导成优秀的谍报人员,一家子七口人皆忠心为国,赵桓感叹不已,赐伯爵爵位,题字“忠勇传家”,赏赐无计,着令此老专门为大宋培养间谍人员,官居三品,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于西夏政府和党项皇族的处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西夏作为一个国家也从事实上被终结,剩下的三分之二国土基本上都在荒漠地区,人口稀少,资源贫乏,根本不具备威胁,赵桓令边境军官持“伪帝”李仁孝的诏书往各地行走,要求西贼余孽主动投降,收效很好,很多地方闻风而降,少数人不愿投降,却掀不起波澜,自此,“宋西北遂平”。
三百八十八 这是终结,也是开始(三)
伴随着获得胜利的喜悦,大宋迎来了靖康四年的终结,十二月,赵桓向天下宣布,明年开始,改元弘治,宣告喧闹的靖康纪年的结束,宣告更加辉煌的弘治纪年的开始,弘治元年的春节,大家是在一片喜气洋洋中度过的,大****灭西夏的消息使得西部大多数部落极为惊恐,纷纷遣使上供,争取做大宋的臣属,免得遭受池鱼之殃,被大宋顺手灭掉。
草原部落也震惊于大宋的实力,纷纷遣使来恭贺上供,以期和平相处,顺便期待着大宋可以下令互市,罢干戈,不要接着打仗了。
因为这批贡品,大宋君臣终于有了过年的物资,否则,一片凄凄惨惨空旷的可以跑马车的大宋国库不足以让臣子们和北京百姓们过上一个舒服的年,而这批牛羊贡品好歹保全了皇室的颜面,赵桓终于有东西可以赏赐了,还是肉食,对于大宋臣子们来说明或许此时此刻,肉比钱更加有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爆竹声响和大家的欢庆之声,靖康年成为了历史的过去,弘治年缓缓而至。
赵桓变得十分平静,安宁,比之当初的激进易怒,现在的赵桓似乎像一个悟透了人间大道理的哲学家,大禅师,或者说是得道高人,穿着龙袍,岳翻却感觉赵桓像是一个随时要羽化而登仙的人,他很少处理政务了。他把大多数的权力都下放给了东西二府和御史台,大多数政务都交给臣子们去处理。而他基本上不干预这些事情。
一开始,大家不太习惯,宰相赵鼎经常拿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或者是不那么重要的政务去请赵桓做决策,每到这个时候,赵桓就仰头看着宫殿的顶端,不做声。赵鼎多次请求。赵桓就是置之不理,身边的太监小声提醒皇帝,赵桓才面带不悦之色的说道:“军国大事,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卿等当与朕共议,州县免税、郎官任免等小事,何须一一烦朕?”
靖康二年以来,赵桓大权独揽,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养成了臣子们经常依赖皇帝的习惯,习惯了皇帝的最终决断,而到现在,需要皇帝强力干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赵桓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靖康年的高强度工作极大的损害了赵桓的健康,赵桓已经渐渐的难以支撑这些工作。
加上赵桓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皇太子还小,不能亲政,此时不培养臣子独立处理政务的意识,极有可能在新帝登基之后被皇族、外戚甚至是宦官揽权。那就糟糕了,赵桓不信任皇族,一点点都不信任,那些软骨头的混蛋要是掌了权,不把都城迁到杭州就算不错了,更别说太上皇还在,自己可不一定能活的过赵佶。
外戚也不可信,宦官更不能信,放眼望去,除了和自己同心同德打拼事业的靖康中兴诸臣,没有人可以信任,赵鼎、岳翻、岳飞、张叔夜等中兴诸臣忠心耿耿,是可以托付的人选,所以此时需要培养他们的某些意识,到那个时候,足以对抗皇族和外戚,保证大宋和年幼皇帝的安全。
↑返回顶部↑
加赏七十九人,这七十九人则是多年来宋官方、边地将领和岳翻大举派往西夏的幸存下来的七十九个间谍,最早的一个在西夏为大宋探听情报四十六年,今年六十二岁,那是种家军老帅种谔生前派去西夏的超级间谍,始祖级的人物,居然活到了现在,在西夏政府部门户部工作,多年来不间断为种家军提供各种情报,种家军覆灭之后则想方设法为岳飞提供情报,始终未被发现,堪称大宋版谍报之王。
这些间谍对于能活到现在且被大宋官方承认,感到激动莫名,觉得这是多年的夙愿,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什么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家乡陪伴家人。
那位种谔手下的谍报之王、传奇战士在西夏成婚生子,妻子也是被掳汉人,几个儿子和孙子纷纷被他教导成优秀的谍报人员,一家子七口人皆忠心为国,赵桓感叹不已,赐伯爵爵位,题字“忠勇传家”,赏赐无计,着令此老专门为大宋培养间谍人员,官居三品,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于西夏政府和党项皇族的处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西夏作为一个国家也从事实上被终结,剩下的三分之二国土基本上都在荒漠地区,人口稀少,资源贫乏,根本不具备威胁,赵桓令边境军官持“伪帝”李仁孝的诏书往各地行走,要求西贼余孽主动投降,收效很好,很多地方闻风而降,少数人不愿投降,却掀不起波澜,自此,“宋西北遂平”。
三百八十八 这是终结,也是开始(三)
伴随着获得胜利的喜悦,大宋迎来了靖康四年的终结,十二月,赵桓向天下宣布,明年开始,改元弘治,宣告喧闹的靖康纪年的结束,宣告更加辉煌的弘治纪年的开始,弘治元年的春节,大家是在一片喜气洋洋中度过的,大****灭西夏的消息使得西部大多数部落极为惊恐,纷纷遣使上供,争取做大宋的臣属,免得遭受池鱼之殃,被大宋顺手灭掉。
草原部落也震惊于大宋的实力,纷纷遣使来恭贺上供,以期和平相处,顺便期待着大宋可以下令互市,罢干戈,不要接着打仗了。
因为这批贡品,大宋君臣终于有了过年的物资,否则,一片凄凄惨惨空旷的可以跑马车的大宋国库不足以让臣子们和北京百姓们过上一个舒服的年,而这批牛羊贡品好歹保全了皇室的颜面,赵桓终于有东西可以赏赐了,还是肉食,对于大宋臣子们来说明或许此时此刻,肉比钱更加有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爆竹声响和大家的欢庆之声,靖康年成为了历史的过去,弘治年缓缓而至。
赵桓变得十分平静,安宁,比之当初的激进易怒,现在的赵桓似乎像一个悟透了人间大道理的哲学家,大禅师,或者说是得道高人,穿着龙袍,岳翻却感觉赵桓像是一个随时要羽化而登仙的人,他很少处理政务了。他把大多数的权力都下放给了东西二府和御史台,大多数政务都交给臣子们去处理。而他基本上不干预这些事情。
一开始,大家不太习惯,宰相赵鼎经常拿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或者是不那么重要的政务去请赵桓做决策,每到这个时候,赵桓就仰头看着宫殿的顶端,不做声。赵鼎多次请求。赵桓就是置之不理,身边的太监小声提醒皇帝,赵桓才面带不悦之色的说道:“军国大事,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卿等当与朕共议,州县免税、郎官任免等小事,何须一一烦朕?”
靖康二年以来,赵桓大权独揽,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养成了臣子们经常依赖皇帝的习惯,习惯了皇帝的最终决断,而到现在,需要皇帝强力干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赵桓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靖康年的高强度工作极大的损害了赵桓的健康,赵桓已经渐渐的难以支撑这些工作。
加上赵桓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皇太子还小,不能亲政,此时不培养臣子独立处理政务的意识,极有可能在新帝登基之后被皇族、外戚甚至是宦官揽权。那就糟糕了,赵桓不信任皇族,一点点都不信任,那些软骨头的混蛋要是掌了权,不把都城迁到杭州就算不错了,更别说太上皇还在,自己可不一定能活的过赵佶。
外戚也不可信,宦官更不能信,放眼望去,除了和自己同心同德打拼事业的靖康中兴诸臣,没有人可以信任,赵鼎、岳翻、岳飞、张叔夜等中兴诸臣忠心耿耿,是可以托付的人选,所以此时需要培养他们的某些意识,到那个时候,足以对抗皇族和外戚,保证大宋和年幼皇帝的安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