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 / 2)
在座的都不是傻子,自然听得出她话里的意思,也止不住的恭维,虽然他们很多人都不识字,但这不妨碍他们认为读书是件好事。他们整日跟土地打交道,不知道识字的用处是什么,但镇上有书院,他们家家户户有男娃的几乎都会送到镇上去读几年,所以他们都知道读书是很费钱的,但家里有几个钱的都会送孩子去,费钱的都是好的,对他们而言就是这么粗浅的道理。
等书院建好已经到八月份了,中间有好几个月,又等村民收了麦子,种了水稻,村里的村民事有轻重缓急,所以他们的工期也只能一直延后,等终于全部竣工的时候,李有才的一百多两银子,只剩下几十两了。
李有才终于从书中抽身,整个人更加的骨瘦嶙峋,但较比之前行尸走肉的样子,看起来至少还有生机一些。
购置书桌这些物件剩下的一个月也能解决,届时他手下便没什么银钱了,他又重拾老本行,写起了话本,只为多攒些银钱以便后期投入书院,不然书院的运行怕是也艰难。
陆青山表示过后续的银子可以他来出,但压根劝不住李有才,书院是他想要建的,他住到陆家,陆青山还帮他找人找地,他甚至把陆青山的夫郎都坑来当教书先生了,当兄弟还是不能太坑。
总不能他自己满腔热血的,反而连累当兄弟的费时间费心思还要费银子吧。所幸命运总算帮了他一次,他这次写的话本一经发售便广为流传,算是一炮而红,好几个书局争相刊印,给李有才的分红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厚,他可算熬出了头,连县里都有人传阅了。
最后被他以不低的价格把孤本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书局,成为那个书局的独家,虽然这时候镇上大多数文人雅客手中都已经有了,但他们刊印之后,可以靠走商的形式卖到县里卖到其他城里,后期利润不会太低。
若说这书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比起以往那些书生学子跟富家千金的爱情故事的转版,变成了一个家境贫寒但心性高洁的女子,没有进过学堂,却勤苦好学,哪怕面对的是个孩子也能不耻下问,在这样的境地下艰难的学习,最后遇到了一个富家公子,被她的才华所折服,与她惺惺相惜,不顾一切娶了她,最后恩爱一生。
一时间又掀起了那些学子的热议,纷纷表示若得此妻夫复何求,虽然他们的姻缘大多是由父母亲定,但那是相伴一生的人,自然也希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若像那富家公子一样,娶到一个与自己惺惺相惜的,不至于他在这里知乎止也,另一个在柴米油盐酱醋茶,满嘴生活琐事,听着就觉得头痛。
甚至有人臆想,写出这本书的作者,是否就是娶了这样一个女子,才会写出此文,羡煞旁人。
不得不说,他们的臆想很神奇,但李有才文中篇幅都是围绕着那女子展开,也不知为何最后他们讨论的都是那富家公子,甚至艳羡那富家公子娶了一个惺惺相惜的女子,而不是夸赞那女子高洁的品质,李有才不理解,李有才震惊,但他不说。
因为无论他们臆想如何,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他靠这本书挣得盆满钵满,自然也不会想他们是如何去评价这本书的,更不会否定他们的猜想,毕竟都是衣食父母,他最主要的还是要挣银子。
但由此也可以知道,在那些文人雅客眼中,一个女子读书识字品性高洁,并不是值得他们特意去赞许的,她的人生还是要有一个男人,从而她的生命才有意义,仿佛她的价值只有嫁了人才能被评定。
他们随意的评定一个女子是否合格,艳羡书中的富家公子,是因为他们自诩高尚,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知柴米油盐贵,一边享受着家中妻子的付出,一边漠视着他们的努力,既想要他们操持家里,生育子女,侍奉公婆,又需要他们能陪自己风花雪月,谈人生理想,吟诗词歌赋,既要又要就是他们的本性。
李有才看着匣中的银子,并不觉得有多高兴,这世道要变一变了,而且他相信很快就会变了。
↑返回顶部↑
等书院建好已经到八月份了,中间有好几个月,又等村民收了麦子,种了水稻,村里的村民事有轻重缓急,所以他们的工期也只能一直延后,等终于全部竣工的时候,李有才的一百多两银子,只剩下几十两了。
李有才终于从书中抽身,整个人更加的骨瘦嶙峋,但较比之前行尸走肉的样子,看起来至少还有生机一些。
购置书桌这些物件剩下的一个月也能解决,届时他手下便没什么银钱了,他又重拾老本行,写起了话本,只为多攒些银钱以便后期投入书院,不然书院的运行怕是也艰难。
陆青山表示过后续的银子可以他来出,但压根劝不住李有才,书院是他想要建的,他住到陆家,陆青山还帮他找人找地,他甚至把陆青山的夫郎都坑来当教书先生了,当兄弟还是不能太坑。
总不能他自己满腔热血的,反而连累当兄弟的费时间费心思还要费银子吧。所幸命运总算帮了他一次,他这次写的话本一经发售便广为流传,算是一炮而红,好几个书局争相刊印,给李有才的分红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厚,他可算熬出了头,连县里都有人传阅了。
最后被他以不低的价格把孤本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书局,成为那个书局的独家,虽然这时候镇上大多数文人雅客手中都已经有了,但他们刊印之后,可以靠走商的形式卖到县里卖到其他城里,后期利润不会太低。
若说这书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比起以往那些书生学子跟富家千金的爱情故事的转版,变成了一个家境贫寒但心性高洁的女子,没有进过学堂,却勤苦好学,哪怕面对的是个孩子也能不耻下问,在这样的境地下艰难的学习,最后遇到了一个富家公子,被她的才华所折服,与她惺惺相惜,不顾一切娶了她,最后恩爱一生。
一时间又掀起了那些学子的热议,纷纷表示若得此妻夫复何求,虽然他们的姻缘大多是由父母亲定,但那是相伴一生的人,自然也希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若像那富家公子一样,娶到一个与自己惺惺相惜的,不至于他在这里知乎止也,另一个在柴米油盐酱醋茶,满嘴生活琐事,听着就觉得头痛。
甚至有人臆想,写出这本书的作者,是否就是娶了这样一个女子,才会写出此文,羡煞旁人。
不得不说,他们的臆想很神奇,但李有才文中篇幅都是围绕着那女子展开,也不知为何最后他们讨论的都是那富家公子,甚至艳羡那富家公子娶了一个惺惺相惜的女子,而不是夸赞那女子高洁的品质,李有才不理解,李有才震惊,但他不说。
因为无论他们臆想如何,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他靠这本书挣得盆满钵满,自然也不会想他们是如何去评价这本书的,更不会否定他们的猜想,毕竟都是衣食父母,他最主要的还是要挣银子。
但由此也可以知道,在那些文人雅客眼中,一个女子读书识字品性高洁,并不是值得他们特意去赞许的,她的人生还是要有一个男人,从而她的生命才有意义,仿佛她的价值只有嫁了人才能被评定。
他们随意的评定一个女子是否合格,艳羡书中的富家公子,是因为他们自诩高尚,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知柴米油盐贵,一边享受着家中妻子的付出,一边漠视着他们的努力,既想要他们操持家里,生育子女,侍奉公婆,又需要他们能陪自己风花雪月,谈人生理想,吟诗词歌赋,既要又要就是他们的本性。
李有才看着匣中的银子,并不觉得有多高兴,这世道要变一变了,而且他相信很快就会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