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尽管战局不利,但在这种战斗中,应该说八路军各级指挥官都表现出了“豁出去”“下血本”的作战精神,绝少怯战。所以各部宝贵的骑兵部队均投入战斗。在这种战斗中,骑兵几乎不变的职责,就是为步兵和机关百姓在封锁线上开路。其中最典型的是冀中骑兵团和129师骑兵团。至今冀中的老战士还能回忆起精疲力竭的步兵拉着骑兵的马尾巴突出重围的情节。这种激战中,骑兵成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尖刀,战功赫赫,但也损失极为惨重,冀中骑兵团的团长政委先后阵亡在火线上,部队最后基本打光。

  可是,这种牺牲是有价值的,骑兵本来就是为了这个作战目的而训练的。

  李云龙独立团在突围中让步兵开路,骑兵却和粘上来的敌军纠缠在一起,从军事角度就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发挥骑兵的冲击力。

  也许,是编剧为了体现骑兵们的“亮剑”精神。如果是这个原因,当时中国骑兵的真实战例也是很可以写的。冀中大扫荡的时候,上面说“走麦城”的那位老八路,作为机关干部随七分区突围。途中,日军的坦克从后面追击上来,因为来不及做工事,阻击部队伤亡很大,突围中的人员开始混乱,局面一触即溃。队伍中插进来115师骑兵团的一个连,还有几十个人,当时那个骑兵连的连长找到负责指挥的七分区政委兼参谋长吴锡,说这样打不行,人跑不过坦克的。他要求带骑兵向后面的敌军来一次反击,插到日军坦克和步兵之间打他一下,吴锡同意了。这几十个骑兵手举骑枪策马向着后方枪声最密集的地方匆匆而去,不久敌军追击部队火力骤减,坦克也转向了,七分区机关得以突围成功。但那支几十个人的骑兵部队再也没有回来,因为是途中相遇,今天甚至连他们的具体建制和姓名也无从知道。

  这种九死一生的反冲锋,就是当时中国骑兵们为战友所做的。

  因此,如李云龙部骑兵部队,既没有在前方掩护突围,也不是在最危急关头打出对日军的迟滞性反击,被敌军缠上还要步兵去解围,运用上应该说是不成功的,和日军一个骑兵联队对拼,勇则勇矣,却属于白白牺牲(日军多用洋马,我军多为蒙古马,骑兵对骑兵我们比较吃亏),没有体现出骑兵的价值来。

  这位老军人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编导军事生涯不够丰富这个地方。这从台词的设计也可以看出。影片中骑兵连长孙常胜的战斗口号是“骑兵连,进攻!”这写在文字中毫无问题,也很有气魄,但是喊出来就会发现问题。老人说军中的口号,最后一个音一定是开口音,而不能是闭口音,那样气就断了。用开口音才能调动杀气,也才能持续。哪怕是骑着自行车,你试着喊一下“骑兵连,杀!”和“骑兵连,进攻!”,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李云龙歼灭日军观摩团一战,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此次战斗的原型是1943年王近山在韩略村打的,总的来说这段内容电视剧中做得不错,但显然把野狼峪伏击战中的情节搬过来了,让李云龙部和日军来了个单人决斗。其实野狼峪伏击战都梁自己就写得很打鼓,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明自己是艺术加工,真正的肉搏战决不是这样浪漫的。而伏击日军观摩团这样的战斗,又特别把情节放在深入日军腹地进行,与野狼峪之战相比,形势要险恶万分,具有强大机动能力和通讯能力的日军必然以最快速度赶来,而其攻击和报复也必然极为凶狠,即便是速战速决亦未必能及时脱身,还要来单独决斗?“老子还要在这一片混呢,我丢不起这个人”云云,在野狼峪也许还勉强有道理,在电视剧这个情节中,李云龙根本就是在犯混。

  韩略村之战,日军战史中也有记录,只是死亡的日军军官军衔统统降了一格。我们的战史对此着墨不少,但很少有人提到,此战实际上可称八路军的一次复仇之战,因为八路军,也曾经有一次类似团队遭到日军袭击,损失惨重的战例。

  三

  不要说八路军都是超人,就如陈赓在《亮剑》中那段话,打仗没有只占便宜不吃亏这回事,比的就是两个民族的坚韧和忍受能力——但是,我们比得起(大意)。所以,王近山能够在韩略村伏击日军的观摩团,日军打过八路军的参观团,也不是新鲜的事情。

  按照史实来说,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过,时间就在韩略村之战前一年。

  这就是五一大扫荡中八路军总部巡视团遭袭击事件。

  八路军总部巡视团,由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领导,在百团大战和此后的战争中奉八路军总部之命回旋于各敌后根据地,既是一支促进总部与各分区联系的队伍,也是一支机动加强各地军政实力的重要力量。罗瑞卿、余秋里先后负责过他们的工作。1942年春,八路军总部派出巡视团前往河北、山东各战区视察工作,总负责人周桓(开国后授上将军衔)。

  当时,巡视团的总人数不超过一百人,但大多是经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优秀学员,可说是八路军的瑰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