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真是绝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了几百年封建政府会突然使出这一招。如果清朝自己革自己的命真的成功了,那么孙中山所辛苦团结起来的同盟会也就会名正言顺地被成功进化后的清政府污蔑成造反派,资产阶级革命也会毁于一旦。

  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九年后正式立宪法,开国会。可惜的是,清政府的本意并不是改革,而是忽悠。所以预备立宪的实质也只是加强皇权的工作,这个从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就可以看出。

  这部《大纲》主要的内容就是规定了立宪后皇帝所拥有的种种权力,其中法律归皇帝颁布实施,招录任免官员也归皇帝管,部队归皇帝管,打不打仗、议不议和也归皇帝管,就连最具代表的议会体系,皇帝开心就召集,不开心也有权力解散。这样的改革是名副其实的“换汤不换药”。

  《大纲》的颁布并没有使清朝的皇室政运亨通,慈禧和光绪不久便死去,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接班,溥仪当时只有三岁,就算去上幼儿园也只是念个小小班,可能连字都还没会写,更不用说管理国家了,所以清朝的权力理所当然地交到了他的父亲载沣手上。

  载沣担任摄政王之后,继续用预备立宪来忽悠大众,就连接下来成立的内阁中的十三名内阁大臣里,皇族就占了七名,过半数的表决权掌握在皇族手里,这样的内阁也没有了参政议政的意义,而是清朝皇族为了达到自己专政而制造出来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资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并没有被清朝所忽悠到,继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败仗之后,革命军终于在湖北武昌熬出了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领导这次起义的团体是受同盟会影响下的“文学社”和“共进会”,这两个组织的宣传能力非常好,拉拢了6000多人的队伍参加革命,取得了革命的首胜,占领了武昌城。

  这次武昌起义的过程是比较激烈的,流了血,牺牲了许多革命人士,但结果却比较娱乐化,因为当时起义成功后,革命军需要成立一个政府机构来管理刚刚打下的江山,却不知道选谁当一把手好。

  本来孙中山是最好的人选,但他当时又在国外当总指挥,而黄兴等领导人也在香港、上海等地继续打架。当时的没有空客也没有高铁,无法在短时间赶回主持新政府的成立工作,只好就地取材,选一个人来当着一把手好了。

  选谁好呢?部分革命军人士认为应该选一个有社会威望的人才能担起这个大旗,起码大家要认识他,结果大家推选了当时湖北新军的其中一个旅长当领导,他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湖北出生的安徽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9届的毕业生,当时在这种学校毕业是包分配的,所以黎元洪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单位,广东水师船舰的“二管轮”,也就是运输船上的初级技术工种,负责打打扫扫,加加油,维护一下轮船机轮设备的技术岗位。后来甲午战争爆发,黎元洪随军上战场,不料服役的船舰被鬼子击沉,他只好跳海逃生。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黎元洪在海上后漂了好一阵子,终于被政府军救上岸,从此,大家都开始关注这个甲午战争死里逃生的人,特别是张之洞非常欣赏这个小伙子,因为黎元洪上过水师学堂,不但文化、军事理论过硬,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学贯中西而又专业性强的紧缺型人才可是当时各个部门都要争抢的。

  当时新式陆军“自强军”在江南地区逐渐崭露头角,这支部队是张之洞在甲午战争后组建起来的德式部队,而且他还在准备筹建军事炮台。这些军事工作都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来打理,国内这种人才如凤毛麟角,当时自强军只好聘请德国的教官对部队进行训练。

  可是军队这东西,多少有点涉及国家机密,内部的工作人员当然还是用自己人好,去哪找好呢?这时黎元洪的出现就印证了一句话: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张之洞如获至宝,马上把黎元洪安排到自强军上班,负责监督修建炮台工作和负责军事翻译工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