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黄飞鸿看了之后笑笑说,我只要用针扎住外关、零泣两个穴位,你再敲他的腿也不会踢了,待黄飞鸿施针完毕,果然如此,正当一众西医惊愕于中医的精妙之时,一支箭从窗外射进,直穿上台敲神经元的西医胸口,当场毙命。然后现场大乱,白莲教再次杀入。

  当时香港电影公司投资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没到1997,所以剧情的编写一定程度上也偏向了英国方面的统治精神,不免把白莲教、义和团之类描绘成扰乱社会秩序、滥杀无辜的反动分子。但影片中的几个场景就是当时中国社会义和团运动的缩影,也反映出义和团这种组织所开展的活动主要就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反对各种外国势力的入侵,包括军事、政治、宗教、文化、科学、医疗等等。

  其实严格来说,义和团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不像太平天国那样有一个固定的首领和严密的等级制度,因为它的影响力比较大,许多组织也通过打起义和团的名头拉拢百姓入团参与反对洋人的运动,他们的口号也种类繁多,比如山东和江苏地区的口号的“兴华灭洋”,四川地区的口号是“顺清灭洋”,湖北地区的口号的“保清灭洋”,京津地区的“扶清灭洋”最后成为了全国义和团组织的统一口号。

  无论口号怎么变,我们都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灭洋”,把来自于外国的各种入侵都消灭掉,这种做法使外国人在华安全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你想想,像十三姨这种衣着风格有点洋气的中国人都被他们吵着要烧掉,治病救人的西医也杀掉,这就说明当时的义和团的反洋运动已经近乎于盲目的状态,这种暴力手段是不明智的,容易误导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的。

  尽管义和团的口号前两个字都向清朝政府表示了自己的忠心,甚至也拉拢了一大批小地主、政府官员和部队士兵参与其中,但迫于外国入侵势力的压力,清朝政府还是在各地开展了镇压义和团的行动。当时的清政府势力主要握在了慈禧的手上,慈禧对洋人的入侵使她不能过安稳日子是非常痛恨的,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指导思想也非常符合慈禧的口味,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是表面上镇压,私底下招抚,暗中还给活动经费什么的,想来一招借刀杀人,通过民间的力量去击退洋人的入侵。

  当然,民间始终是民间,历朝历代的灭亡多毁于百姓起义,义和团的声势如此浩大,清朝对其也是有所忌惮的,所以在纵容义和团这个问题上也非常小心翼翼,总是把握好一个尺度,不要反受其害。

  清朝的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义和团活动的四起,当这种灭洋运动开展到京津地区的时候,洋人们再也坐不住了,因为这样大规模的反对洋人活动直接危害了入侵势力在中国的利益和安全,最终演变成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事件。

  1900年6月,英、日、俄、美、德、法、意、奥八国在天津拼凑了2000多人的侵略军,以英国为首向北京进犯。出兵的原因是清朝整治义和团运动不力,未能保障各国在华的安全,各国只能出兵入城,代为剿平。

  八国联军的第一次出兵其实准备不太充足,而且人数也不多,所以被义和团和政府军的联合行动成功阻挡,当然,面对洋人的枪炮,义和团付出了数以千计的牺牲。

  此后,八国联军不断增兵,猛烈进攻北京,虽然政府军和义和团已经统一了战线,一致抗洋。但始终打不过联军的群殴式进攻。同年8月,联军的进攻人数已经超过20000人,北京城破,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避难。

  八国联军入城后,什么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破事一律干尽,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狼群入羊圈,只剩一片荒芜和惨淡。

  1900年12月24日,国外的平安夜之时,中国国内的战火也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除了循例式的割地赔款外,清政府还被要求撤掉北京到大沽的所有炮台,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同时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帝组织,违令者斩。

  这样等于中国的中央政府无条件地接受了其他各国的军事监督,没有任何的防御,随时任人宰割。《辛丑条约》使北京纳入了外国势力的绝对控制之下,清王朝成为了外国人的傀儡政府。

  其实回头看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一直倡导着抵制日货的国人认为不买日本车就是爱国,没想到200多年前,生产某驰、某马、某众、某亚特等等的品牌汽车国家都像日本一样,而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对中国人民进行了侵略和残害,国人消费这类品牌的商品而拒绝日货,只不过是以五十步而笑百步的做法而已。历史告诉我们,要振兴中华,靠的绝对不是拒绝,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以自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