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了,日本这个债主赶跑了,更大的债主又出现了,3亿两白银的贷款,还有利息,还得还几十年,算下来每年的利息就超过2000万两,清朝一年的关税收入也就这么多,而关税的收入都是各国列强所进口的商品,等于进口商品都免税了,于各国列强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列强的胃口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一点点利息上,为了加大对中国的掠夺,各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铁路,当时外国在中国大搞铁道交通建设并不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巩固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划分和提高资源掠夺的便利性。

  铁路建好后,各国势力范围内的矿藏资源便开始被热火朝天的挖矿工占据,各种矿产资源被挖起来通过铁路运走。这种情景就像一个人的手脚身躯都插满了输血管,血液通过针管被慢慢吸走一样。

  难道中国就这样被外国势力吸成肉干吗?就没人能站出来改变一下这种局面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96章 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失误

  看到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希望改变国家的现状,比较有名的就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运动组织。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不但是个地主,还是个官三代,他的爷爷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官至江西的知县,而他自己也是清朝的进士。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震惊全国,也使一批仁人志士群起抗议,其中又以康有为组织的抗议群体较为著名,因为他号召了上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史称“公车上书”。

  因为这次上书的群体都是举人,政府的储备干部,也就是清朝未来的接班人,影响力非常大,也使光绪帝和其党羽逐渐关注到了康有为这个人。特别是光绪帝的老师,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的翁同龢非常看重他,觉得他是可造之材,经常跑去找康有为喝茶聊天,拉拢他进入光绪帝旗下的势力,一起来谋划改革的事情。

  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改革只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百日维新”。

  其实这次维新变法的出发点和改革的内容都是好的,坏就坏在了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方式方法上,所以接下来我不想考究这次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因为内容再好也实施不了。我想聊聊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我永远相信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了解失败能让我们从错误的反方向找到正确方式方法,从而引导我们走向正轨,这是我们反思失败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康有为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第一、不懂政治

  把握好政治的关键就是要懂得站队,虽然说这话貌似有点俗,可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就是如此,康有为他们做的第一件错事,就是没搞清楚,当时的清朝是谁的清朝。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列强的各种欺负,结果都是由清朝的一个人来收拾残局,他就是李鸿章,李鸿章能干这事儿,不是因为他有三头六臂或者懂72变,而是因为他是西太后慈禧的马仔。

  清朝的后期,皇帝已经不是最有权力的人,换句话说,慈禧才是当时清朝的真正掌权者。从垂帘听政开始,慈禧就一直掌握着清朝的最高权力,光绪帝也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慈禧操纵着,即使是木偶长大成人了,慈禧有意放手让光绪亲政,权力的操纵对于慈禧来说依然是收放自如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