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1 / 1)
这些年,但凡稍有闲暇,他便会对着这卷地图,一次次研究收复幽燕的战术、打法。而随着一次次战役的历练,他不断地吸取着教训与经验,以此来修正完善北伐的战术。现在,他确信自己已经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赢得这场胜利。用十二个字归纳他的战术,那便是“水陆并进,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水陆并进,这是他通过南征获取的宝贵经验。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水网资源,尽可能用水路运输兵员及粮草辎重,以解决大军的补给,缓解将士远征之疲劳。所以,在这之前,他紧急征调大量人力,疏通各条水道,使以汴水为核心的运输水网一路向北,延伸到辽军控制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附近。
攻其不备,这是他基于对敌情的了解作出的大胆选择。各方情报显示,辽军主力尚在幽州以北,幽州以南各州城、关隘的防备甚为空虚。如果能严守机密,在辽军尚未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首先夺取瓦桥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淤口关(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的所谓关南地区,然后直逼幽州(今北京市),便有可能在辽军主力到来之前便攻下幽州,从而为决战赢得先机。
而能否速战速决,则是此战成败的关键。如果能在攻其不备的前提下尽快收复关南,击破幽州,再伺机打援,这一战便胜算大增。柴荣知道,如果在敌军主力到来之前不能拿下幽州,战局便会变得异常艰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图将难以实现。因为,以此时后周的国力,显然经不起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一切都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一切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似乎都在掌握中。但为什么身经百战的他,此时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与惶恐?不错,他已贵为天子,不仅独霸中原,国力蒸蒸日上,更重创北汉、后蜀,降服南唐,威名著于四海。在许多人看来,他已是五代以来最成功的皇帝。但他却不以为然。在他自己看来,如果他是真龙天子,那也只是尚在蛰伏的潜龙。若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辽人驱逐到长城以北,彻底解除北方威胁,再挟此余威,荡平诸藩,统一天下,让百姓享受太平盛世,那才算龙飞九天,不枉此生。而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才是梦想的开始,才是潜龙腾渊之时!
想到这里,柴荣激动地推开窗,天际已经发白,一轮红日正穿破云雾,冉冉而起,正似有万千长虹,从胸中激射而出。
48 天鹅之舞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尽起大军,挥师北伐。出征之前,他发布了一道颇有深意的诏书。诏书中说,“既为万乘之君,宜去兆民之患”,黄河一带水患严重,“秋夏则波涛罔测,三冬则边鄙惊搔”,为了安国利人,将北上沧州为民除害。乍一看,这是皇帝要去河北治理水患,没有人会把这道诏书与北方的强敌联系起来。
只有随同出征的将领们知道,皇帝心里最大的“兆民之患”便是沦为敌手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根本不是什么水患,而是中原谈之色变的契丹大军。行事一向果敢的柴荣发布如此语焉不详的诏书,这还是第一次。之前不管伐北汉、征淮南,柴荣的亲征诏书无一不历数对方罪状,大义凛然,气势逼人。显然,这次关系重大的北伐,柴荣视为机密之事,他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被委以先锋重任的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带着精兵首先出发,马不停蹄,密奔沧州。随后,柴荣带着他的“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上路了,不紧不慢地向北走了半个月,于四月十六日进入沧州城。一到沧州,整支军队突然提速。柴荣只稍作休息,当日便率领步骑数万迅速出城,抄捷径一路向北,直扑边境。天下只知道柴荣要到沧州治水,完全不知后周大军已经发动。柴荣率军北进之时,河北各州县的百姓竟浑然不知。
柴荣的第一个目标是宁州(今河北省青县)。宁州距离沧州不过数十里,正处于运河之上,占领了这里,周军便可水陆并进,直达益津关。
十七日,柴荣亲率大军到达宁州城下。黑压压的后周大军突然包围宁州城,令毫无防备的辽兵几乎惊掉了下巴。守将王洪惊慌失措地跑上城楼,一眼就看到了万人军中那顶耀眼的杏黄顶盖,看到了威震天下的后周皇帝端坐于战马上的挺拔身影。斗志顿时荡然无存,王洪立即投降。
顺利拿下宁州极大地鼓舞了周军士气。柴荣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分率大军沿着运河水陆并进。水疾浪涌,江风呼啸。柴荣挺立于龙船之上,看着江岸上千军万马正向北疾进,运河中战舰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这样的进军场面,可谓声威浩大,气势磅礴。此情此景令柴荣感慨万千。五代以降,契丹屡次南侵,中原败多胜少。数十年间,唯有“战神”李存勖能两胜正处于扩张期的契丹人。但自石敬塘割地以来,面对契丹铁骑的长刀,中原虽屡次奋起反击却终究再难踏进幽燕之地,北方的威胁如空中的阴霾,愈加浓重。这一次,他能创造历史吗?
三日之后,后周船队到达独流口(今天津市静海县北),随即又沿水道向西。二十六日,柴荣兵至益津关。守关辽军均是老弱,见后周水陆大军连天接地而来,哪里还敢出战,连忙开城投降。 ↑返回顶部↑
水陆并进,这是他通过南征获取的宝贵经验。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水网资源,尽可能用水路运输兵员及粮草辎重,以解决大军的补给,缓解将士远征之疲劳。所以,在这之前,他紧急征调大量人力,疏通各条水道,使以汴水为核心的运输水网一路向北,延伸到辽军控制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附近。
攻其不备,这是他基于对敌情的了解作出的大胆选择。各方情报显示,辽军主力尚在幽州以北,幽州以南各州城、关隘的防备甚为空虚。如果能严守机密,在辽军尚未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首先夺取瓦桥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淤口关(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的所谓关南地区,然后直逼幽州(今北京市),便有可能在辽军主力到来之前便攻下幽州,从而为决战赢得先机。
而能否速战速决,则是此战成败的关键。如果能在攻其不备的前提下尽快收复关南,击破幽州,再伺机打援,这一战便胜算大增。柴荣知道,如果在敌军主力到来之前不能拿下幽州,战局便会变得异常艰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图将难以实现。因为,以此时后周的国力,显然经不起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一切都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一切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似乎都在掌握中。但为什么身经百战的他,此时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与惶恐?不错,他已贵为天子,不仅独霸中原,国力蒸蒸日上,更重创北汉、后蜀,降服南唐,威名著于四海。在许多人看来,他已是五代以来最成功的皇帝。但他却不以为然。在他自己看来,如果他是真龙天子,那也只是尚在蛰伏的潜龙。若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辽人驱逐到长城以北,彻底解除北方威胁,再挟此余威,荡平诸藩,统一天下,让百姓享受太平盛世,那才算龙飞九天,不枉此生。而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才是梦想的开始,才是潜龙腾渊之时!
想到这里,柴荣激动地推开窗,天际已经发白,一轮红日正穿破云雾,冉冉而起,正似有万千长虹,从胸中激射而出。
48 天鹅之舞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尽起大军,挥师北伐。出征之前,他发布了一道颇有深意的诏书。诏书中说,“既为万乘之君,宜去兆民之患”,黄河一带水患严重,“秋夏则波涛罔测,三冬则边鄙惊搔”,为了安国利人,将北上沧州为民除害。乍一看,这是皇帝要去河北治理水患,没有人会把这道诏书与北方的强敌联系起来。
只有随同出征的将领们知道,皇帝心里最大的“兆民之患”便是沦为敌手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根本不是什么水患,而是中原谈之色变的契丹大军。行事一向果敢的柴荣发布如此语焉不详的诏书,这还是第一次。之前不管伐北汉、征淮南,柴荣的亲征诏书无一不历数对方罪状,大义凛然,气势逼人。显然,这次关系重大的北伐,柴荣视为机密之事,他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被委以先锋重任的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带着精兵首先出发,马不停蹄,密奔沧州。随后,柴荣带着他的“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上路了,不紧不慢地向北走了半个月,于四月十六日进入沧州城。一到沧州,整支军队突然提速。柴荣只稍作休息,当日便率领步骑数万迅速出城,抄捷径一路向北,直扑边境。天下只知道柴荣要到沧州治水,完全不知后周大军已经发动。柴荣率军北进之时,河北各州县的百姓竟浑然不知。
柴荣的第一个目标是宁州(今河北省青县)。宁州距离沧州不过数十里,正处于运河之上,占领了这里,周军便可水陆并进,直达益津关。
十七日,柴荣亲率大军到达宁州城下。黑压压的后周大军突然包围宁州城,令毫无防备的辽兵几乎惊掉了下巴。守将王洪惊慌失措地跑上城楼,一眼就看到了万人军中那顶耀眼的杏黄顶盖,看到了威震天下的后周皇帝端坐于战马上的挺拔身影。斗志顿时荡然无存,王洪立即投降。
顺利拿下宁州极大地鼓舞了周军士气。柴荣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分率大军沿着运河水陆并进。水疾浪涌,江风呼啸。柴荣挺立于龙船之上,看着江岸上千军万马正向北疾进,运河中战舰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这样的进军场面,可谓声威浩大,气势磅礴。此情此景令柴荣感慨万千。五代以降,契丹屡次南侵,中原败多胜少。数十年间,唯有“战神”李存勖能两胜正处于扩张期的契丹人。但自石敬塘割地以来,面对契丹铁骑的长刀,中原虽屡次奋起反击却终究再难踏进幽燕之地,北方的威胁如空中的阴霾,愈加浓重。这一次,他能创造历史吗?
三日之后,后周船队到达独流口(今天津市静海县北),随即又沿水道向西。二十六日,柴荣兵至益津关。守关辽军均是老弱,见后周水陆大军连天接地而来,哪里还敢出战,连忙开城投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