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1 / 1)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柴荣决定对王朴的《平边策》加以修正:趁南方诸国臣服,暂无后顾之忧之时,先发制人,夺取燕云十六州。
但对付辽国这个强敌,不做好准备工作显然不行。所以,南征北返后,柴荣抓紧时间修内政,充国库,练禁军,备粮草,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北伐的准备。在这一年内,他连续下诏,征发徐州、宿州、宋州、单州等地壮丁民夫数万人疏通汴水;令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从开封城东引汴水流入蔡水,打通陈州、颍州的运粮水道;令步军都指挥使袁彦疏通五丈渠,向东经过曹州、济州,以打通青州、郓州的运粮水道;令侍卫都指挥使韩通从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修治水道进入辽国国境,直通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柴荣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治水工程难免令众人大惑不解。虽然皇帝重视治水和漕运人尽皆知,但为何如此急迫地要将运输水网从山东、淮南一直打通至北方边境?在那时,几乎没有人想到,柴荣会如此之快地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
是年三月,正紧张进行北伐战争准备的柴荣听到噩耗,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宰相王朴突发重病去世。这对正朝着梦想奋力一搏的柴荣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王朴是后周朝堂上少有的办事能让柴荣完全放心的重臣之一。如今正当用人之际,却痛失臂膀,柴荣的悲痛可想而知。在王朴的丧礼上,柴荣想起了那篇高屋建瓴、字字珠玑的《平边策》,想起了他亲自校订的《钦天历》,想起了在他的主持下拔地而起的开封新城,更想起每一次出征时总是为自己留守京城的王朴忠诚坚定的目光。往事历历,如走马灯般闪过,柴荣再也无法平抑自己的感情,悲痛得以玉钺击地,放声大哭。群臣见了,都不禁黯然泪下。没有人会理解柴荣如此悲痛的真正原因,失去股肱之臣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向梦想冲刺的关键时刻,王朴的突然去世,极大地触动了柴荣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回到皇宫,柴荣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登上皇城城楼。头上阳光灿烂,春日正暖,但他心里却感受不到一丝春意,感到的只有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只有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这一刻,他又想起了郭威临死前对自己留下的那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想起了父亲脸上那耐人寻味的微笑。养父郭威以草根出身,历经四朝,搏杀半生,四十七岁登上皇位,创立周朝,堪称一代英豪,但登基仅仅三年之后便病逝。再强大的英雄,却终究敌不过时间,敌不过命运。
他又想起了符皇后,在那个清冷的夜里,看着划过天际的流星,符皇后曾这样对他说:“生命如流星,转瞬即逝。如果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才叫完整吧。”泪水再一次从他的脸颊潺潺流下,当他如流星般划过这个乱世的天际时,人们会如何评价他?当他离开这个让他恨过,爱过,奋斗过,感动过的世界时,他的脸上会是无奈的泪水还是满足的微笑?
柴荣用手指轻轻抚过坚硬冰冷的城墙,感受着时间在岩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迹。他还想起那一天,他半开玩笑地问擅长术数的王朴,要王朴算算自己还有多长寿命。王朴磨蹭了半天,终于说了个三十年。那时的他豪情万丈,大笑道:“如真如此,当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时间已转眼过去了五年多,第一个“十年”已过半,他能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平定天下,终结乱世的梦想么?
柴荣扬起头,朝着燕云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更是令整个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关天下兴亡的燕云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复,就算他不能彻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为后世留下了点什么吧。想到这里,他毅然转身,朝着殿内大步而去。是的,身边的人正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与生命赛跑,与命运为敌,他也要全力向着梦想发起最后的战役。
次日早朝,柴荣宣布了亲征幽燕的决定。众大臣大感意外,面面相觑。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深深知道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许是因为高平、关西和淮南,每一次坚持己见与力排众议,都为柴荣带来了辉煌的胜利,再也没有人敢质疑皇帝的决定。就算辽军的强大世人皆知,就算结束南征才刚刚一年,众大臣在稍显犹豫之后还是众口一词地表示了拥护。
所有的军事部署,柴荣早已了然于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代理东京留守、判开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张美代理大内都部署,负责后勤物资的协调保障;义武节度使孙行友负责太行山一带的防御,严防北汉乘机南侵;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为先锋,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王审琦等一干精兵强将全部随同出征。
一声令下,三军耸动,猛将云集,剑指北方,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战即将打响。
出征之前,柴荣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内,凝视着那卷早已烂熟于心的燕云十六州地图,久久难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随同父亲郭威兵至邢州时,便劝父亲一鼓作气收复幽燕,但终因后汉皇帝一纸退兵令而作罢。七年前,他外镇澶州,曾接到辽国学士李浣密信,告知辽主昏庸无道,请求朝廷尽快对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报已是后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时的郭威正忙于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里还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荣登基,高平决战险些失利,让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后周内部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五年多来,就算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每天忙得不知昼夜,他心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最初的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许,正是这梦想在支撑着他像铁人一样以惊人的精力与效率不停地战斗。 ↑返回顶部↑
但对付辽国这个强敌,不做好准备工作显然不行。所以,南征北返后,柴荣抓紧时间修内政,充国库,练禁军,备粮草,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北伐的准备。在这一年内,他连续下诏,征发徐州、宿州、宋州、单州等地壮丁民夫数万人疏通汴水;令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从开封城东引汴水流入蔡水,打通陈州、颍州的运粮水道;令步军都指挥使袁彦疏通五丈渠,向东经过曹州、济州,以打通青州、郓州的运粮水道;令侍卫都指挥使韩通从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修治水道进入辽国国境,直通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柴荣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治水工程难免令众人大惑不解。虽然皇帝重视治水和漕运人尽皆知,但为何如此急迫地要将运输水网从山东、淮南一直打通至北方边境?在那时,几乎没有人想到,柴荣会如此之快地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
是年三月,正紧张进行北伐战争准备的柴荣听到噩耗,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宰相王朴突发重病去世。这对正朝着梦想奋力一搏的柴荣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王朴是后周朝堂上少有的办事能让柴荣完全放心的重臣之一。如今正当用人之际,却痛失臂膀,柴荣的悲痛可想而知。在王朴的丧礼上,柴荣想起了那篇高屋建瓴、字字珠玑的《平边策》,想起了他亲自校订的《钦天历》,想起了在他的主持下拔地而起的开封新城,更想起每一次出征时总是为自己留守京城的王朴忠诚坚定的目光。往事历历,如走马灯般闪过,柴荣再也无法平抑自己的感情,悲痛得以玉钺击地,放声大哭。群臣见了,都不禁黯然泪下。没有人会理解柴荣如此悲痛的真正原因,失去股肱之臣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向梦想冲刺的关键时刻,王朴的突然去世,极大地触动了柴荣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回到皇宫,柴荣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登上皇城城楼。头上阳光灿烂,春日正暖,但他心里却感受不到一丝春意,感到的只有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只有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这一刻,他又想起了郭威临死前对自己留下的那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想起了父亲脸上那耐人寻味的微笑。养父郭威以草根出身,历经四朝,搏杀半生,四十七岁登上皇位,创立周朝,堪称一代英豪,但登基仅仅三年之后便病逝。再强大的英雄,却终究敌不过时间,敌不过命运。
他又想起了符皇后,在那个清冷的夜里,看着划过天际的流星,符皇后曾这样对他说:“生命如流星,转瞬即逝。如果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才叫完整吧。”泪水再一次从他的脸颊潺潺流下,当他如流星般划过这个乱世的天际时,人们会如何评价他?当他离开这个让他恨过,爱过,奋斗过,感动过的世界时,他的脸上会是无奈的泪水还是满足的微笑?
柴荣用手指轻轻抚过坚硬冰冷的城墙,感受着时间在岩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迹。他还想起那一天,他半开玩笑地问擅长术数的王朴,要王朴算算自己还有多长寿命。王朴磨蹭了半天,终于说了个三十年。那时的他豪情万丈,大笑道:“如真如此,当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时间已转眼过去了五年多,第一个“十年”已过半,他能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平定天下,终结乱世的梦想么?
柴荣扬起头,朝着燕云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更是令整个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关天下兴亡的燕云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复,就算他不能彻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为后世留下了点什么吧。想到这里,他毅然转身,朝着殿内大步而去。是的,身边的人正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与生命赛跑,与命运为敌,他也要全力向着梦想发起最后的战役。
次日早朝,柴荣宣布了亲征幽燕的决定。众大臣大感意外,面面相觑。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深深知道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许是因为高平、关西和淮南,每一次坚持己见与力排众议,都为柴荣带来了辉煌的胜利,再也没有人敢质疑皇帝的决定。就算辽军的强大世人皆知,就算结束南征才刚刚一年,众大臣在稍显犹豫之后还是众口一词地表示了拥护。
所有的军事部署,柴荣早已了然于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代理东京留守、判开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张美代理大内都部署,负责后勤物资的协调保障;义武节度使孙行友负责太行山一带的防御,严防北汉乘机南侵;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为先锋,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王审琦等一干精兵强将全部随同出征。
一声令下,三军耸动,猛将云集,剑指北方,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战即将打响。
出征之前,柴荣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内,凝视着那卷早已烂熟于心的燕云十六州地图,久久难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随同父亲郭威兵至邢州时,便劝父亲一鼓作气收复幽燕,但终因后汉皇帝一纸退兵令而作罢。七年前,他外镇澶州,曾接到辽国学士李浣密信,告知辽主昏庸无道,请求朝廷尽快对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报已是后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时的郭威正忙于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里还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荣登基,高平决战险些失利,让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后周内部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五年多来,就算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每天忙得不知昼夜,他心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最初的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许,正是这梦想在支撑着他像铁人一样以惊人的精力与效率不停地战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