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2)
到后来,唐伯虎不但写而且和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粉墨登场,蒋一葵①,在《尧山堂纪事》记载他曾“尝傅粉黛,从优伶,酒间度新声”。
而后来,由魏良辅点板的《词林选胜》中就载录有他的许多南散曲,而这本书也是昆曲日后教学、流传的理论经典。与唐伯虎登台次数最多的就是他的好朋友祝允明。人们说他“从优伶间度新声”,“梨园子弟自谓弗及”一点也不为过。祝允明的创作热情一点也不比唐伯虎低,从作品到理论无一不包括。他的南散曲《八声甘州咏月》套传唱很广,这是一套用[解三醒]、[油葫芦]相互回环的“子母调”,这在当时比较少见,联套为:[八声甘州]、[前腔]、[赚]、[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余文]。
在理论方面,祝允明对于声腔非常关注。他在著述《猥谈》中评论道“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表达了其不满。而这也是日后魏良辅改革的先声。
4.天才也有平庸时
在唐伯虎的诸多朋友中,有许多人可以说是天才,但相对来说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如唐伯虎的画、徐祯卿的诗、祝允明的书法,文徵明则是在综合平衡中发展,基本都属于第二名。但细分起来,他们各有优缺。
例如,唐伯虎在生活上虽然放荡不羁,但他的诗书画特点却以写实、表达真切愿望为主,而祝允明则如狂人般无拘无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体现在书法上,唐伯虎以规规矩矩的楷书、行书为主,很少有草书,狂草几乎没有存世。而祝允明则楷书、行书、草书、狂草无一不精。因此,唐伯虎的书法在诗书画三个方面是最薄弱的。
不仅如此,唐伯虎在“天才”、“风流才子”的光芒掩盖下,却也有着一些平庸的地方,如他的审美观、宗族观、继承观等,显然都没有超脱同时代人物的思想束缚,甚至更保守。
陈孝子歌
在过去,中国人无论怎么叛逆,其最终都是要回归儒家思想。唐伯虎其实也是如此。唐伯虎幼年不知孝顺父母,等知道孝顺父母已经晚了,他的遗作《陈孝子歌》就是明证。可见在其行将就木之际,他更思念起故去的亲人。也许是在晚秋时节,看着满地的落花,他颤巍巍地移动着身子,一边想着母亲。不知不觉间他想到了陈立兴。
第34章 六如居士逃禅仙 (8)
元朝有一个叫陈立兴的人,以砍柴为业。其母年届七十,瘫且盲。他母亲爱吃王家糕,他每天从乡下走到城里去买。对此,唐伯虎曾深为感动。也许是因为唐伯虎预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或者人老了总会想起过去。他回忆过往的岁月,儿时的嬉戏,父母的斥责。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一边慨叹着一边书写着,不禁对五亲俱亡悲痛不已,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日益加重。因此,写了这首长诗,可惜还未写完,他就去世了。后来钱贵为之序,并写道:
元季有孝子,姓陈名立兴。结屋住蠡口,采樵以养生。有母年七十,瘫痪双目盲,居然卧床席,九年六月零。爱啖王家糕,其家住在城,地名临顿里,相去将一程。每日买一贯,持归母点心。如此以为常,不限晦与明。……我为赋其事,兼述旧所闻。五通为神仙,十号称世尊。诸佛证圆觉,群仙保长生。晋昌唐寅撰。
此上吾友唐君所作,凡百四十有六句。皆出等闲谈笑,而词源滔滔,出不容己,有非苦思剧学所能及者。然不及终篇,遂成绝笔,余窃悲焉。因效其体,作五十四句续而成之,殊愧不相似也。
道远名徒在,忙昧未足凭。试泛鑫日塘,近以白年征。……既永尔庙食,子孙更绳绳。我歌宁有极,为尔传云仍。
嘉靖乙酉春仲一日,致鸿肿寺漕湖钱贵。
↑返回顶部↑
而后来,由魏良辅点板的《词林选胜》中就载录有他的许多南散曲,而这本书也是昆曲日后教学、流传的理论经典。与唐伯虎登台次数最多的就是他的好朋友祝允明。人们说他“从优伶间度新声”,“梨园子弟自谓弗及”一点也不为过。祝允明的创作热情一点也不比唐伯虎低,从作品到理论无一不包括。他的南散曲《八声甘州咏月》套传唱很广,这是一套用[解三醒]、[油葫芦]相互回环的“子母调”,这在当时比较少见,联套为:[八声甘州]、[前腔]、[赚]、[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油葫芦]、[解三醒]、[余文]。
在理论方面,祝允明对于声腔非常关注。他在著述《猥谈》中评论道“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表达了其不满。而这也是日后魏良辅改革的先声。
4.天才也有平庸时
在唐伯虎的诸多朋友中,有许多人可以说是天才,但相对来说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如唐伯虎的画、徐祯卿的诗、祝允明的书法,文徵明则是在综合平衡中发展,基本都属于第二名。但细分起来,他们各有优缺。
例如,唐伯虎在生活上虽然放荡不羁,但他的诗书画特点却以写实、表达真切愿望为主,而祝允明则如狂人般无拘无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体现在书法上,唐伯虎以规规矩矩的楷书、行书为主,很少有草书,狂草几乎没有存世。而祝允明则楷书、行书、草书、狂草无一不精。因此,唐伯虎的书法在诗书画三个方面是最薄弱的。
不仅如此,唐伯虎在“天才”、“风流才子”的光芒掩盖下,却也有着一些平庸的地方,如他的审美观、宗族观、继承观等,显然都没有超脱同时代人物的思想束缚,甚至更保守。
陈孝子歌
在过去,中国人无论怎么叛逆,其最终都是要回归儒家思想。唐伯虎其实也是如此。唐伯虎幼年不知孝顺父母,等知道孝顺父母已经晚了,他的遗作《陈孝子歌》就是明证。可见在其行将就木之际,他更思念起故去的亲人。也许是在晚秋时节,看着满地的落花,他颤巍巍地移动着身子,一边想着母亲。不知不觉间他想到了陈立兴。
第34章 六如居士逃禅仙 (8)
元朝有一个叫陈立兴的人,以砍柴为业。其母年届七十,瘫且盲。他母亲爱吃王家糕,他每天从乡下走到城里去买。对此,唐伯虎曾深为感动。也许是因为唐伯虎预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或者人老了总会想起过去。他回忆过往的岁月,儿时的嬉戏,父母的斥责。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一边慨叹着一边书写着,不禁对五亲俱亡悲痛不已,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日益加重。因此,写了这首长诗,可惜还未写完,他就去世了。后来钱贵为之序,并写道:
元季有孝子,姓陈名立兴。结屋住蠡口,采樵以养生。有母年七十,瘫痪双目盲,居然卧床席,九年六月零。爱啖王家糕,其家住在城,地名临顿里,相去将一程。每日买一贯,持归母点心。如此以为常,不限晦与明。……我为赋其事,兼述旧所闻。五通为神仙,十号称世尊。诸佛证圆觉,群仙保长生。晋昌唐寅撰。
此上吾友唐君所作,凡百四十有六句。皆出等闲谈笑,而词源滔滔,出不容己,有非苦思剧学所能及者。然不及终篇,遂成绝笔,余窃悲焉。因效其体,作五十四句续而成之,殊愧不相似也。
道远名徒在,忙昧未足凭。试泛鑫日塘,近以白年征。……既永尔庙食,子孙更绳绳。我歌宁有极,为尔传云仍。
嘉靖乙酉春仲一日,致鸿肿寺漕湖钱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