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悦

  2009年

  12月3日于山东威海

  导读提要(1)

  俄国太子在琵琶湖遇刺一事,撩动了日本敏感的神经,经此之后,在这个危机感极强的国度内,向外扩张的呼声日益高涨。1894年,朝鲜国内爆发东学道起义,日本以此借口,以诡谲的外交手段,将清廷拖入局中,意图就此吞并朝鲜。中国在最初虽以“老大”姿态应战,然而在朝鲜境内、中国东北、黄海及辽东各地大战均接连以失败告终。日本击败中国,上演蛇吞大象的一幕,甲午一战的战果着实令世人为之大跌眼镜。

  “寄海署(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日本屡请我兵船往巡修好,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铁快船,于五月二十日开赴日本之马关,由内海至东京晤李公使(李经方),再商定巡阅沿境各口,事竣并顺阅大阪、神户等处。据李使回电,已转致日外务省照料,请代奏。鸿。”[1]

  1891年6月30日,位于日本本州东南的神户港彩旗飞扬,礼炮齐鸣,当地政府和日本海军的大批官员在岸上翘首迎候。港湾入口处,一队龙旗飘飘的战舰,正缓缓地驶来。

  应日本政府邀请,清政府派出北洋海军军舰正式出访日本。从6月30日到8月5日,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迎着东瀛夏季融融的暖风,丁汝昌率领北洋海军访日舰只穿行日本内海,先后访问了神户、横滨、东京、长崎等城市、港口。期间日本天皇亲自接见慰问,华胄贵族、政府要员、海军将领、地方缙绅更是纷纷设宴款待,气氛极为亲密融洽。既往两国间的种种不快,似乎随着相逢一笑,就此永远化作了历史。

  上述的一幕,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可以说会觉得非常陌生和根本意想不到,乃至无法理解。近代从“琉球事件”开始,就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为什么突然演出这么一幕?既然出现了这段中日交往的蜜月期,为什么几年后还会发生甲午战争?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北洋海军1891年访日的一个多月前,日本风光秀丽的琵琶湖畔发生的意外事变。

  世界进入英国人统治海洋的19世纪后,远离地区的抗衡。工业文明中心的东亚,处在一种独特的博弈格局中。老大帝国中国,尽管周边的琉球、越南、暹罗等属国如落叶般片片凋零,然而借着洋务自强运动在磕磕绊绊中勉力推行,外在也俨然是一只正在苏醒中的巨龙。中国东南海外的日本,虽然小国寡民,土地贫瘠,但是船小调头快,在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中,已经变为远东不可忽视的新兴强国。中日两国围绕琉球、台湾、朝鲜问题,时有摩擦,日本视中国为假想敌,中国称日本是肘腋之患,双方间以海军为代表的军备竞赛之激烈,一度令某些欧洲国家都为之咋舌。 导读提要(2)

  在中日两国之外,海上连樯而来的英、法、德、美等国,也纷纷在东亚落子布阵,占有、巩固各自的利益。

  更不容忽视的则是第三股势力——俄国,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既有欧洲国家的外表,同时又是一个在欧亚两大陆都有利益索求的双头怪鹰。众所周知,俄国的远东地区,大部分是苦寒的莽莽荒原,不利于殖民耕种,而且缺乏通往太平洋的常年不冻良港,犹如一个躯体庞大、但总是自感饥肠辘辘的莽汉巨人。俄国对拓展远东的疆域有一种极为迫切的需求,与俄国疆界相邻的亚洲弱国朝鲜成了其志在必得的目标,而这又必然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同样对朝鲜虎视眈眈的日本产生矛盾,俨然是东亚的一出近代三国演义。

  为了对远东这块各国势力消长还不明朗的土地有所认识,借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绕海路前往海参崴主持开工仪式的机会,俄国太子亚历山德罗维奇,即后来的尼古拉二世顺道开始了他在东亚国家的首次游历。对俄国皇储的到来,清政府予以热情接待,特别调派包括邓世昌管带的“致远”舰在内的多艘北洋海军军舰护卫,一路护送其从广东抵达江苏,再沿长江上溯内地参观。完成在中国的特殊旅行之后,俄国太子又踏上日本的土地。

  接待俄国太子,日本政府也极尽殷勤。经过在长崎、鹿儿岛、京都等地的参观,1891年5月11日,日方又安排其前往著名的风景名胜——琵琶湖游览。未料,归途中,当贵宾一行路过大津市街时,路旁担任护卫的一名名叫津田三藏的警察突然拔出倭刀,劈向俄国太子,连砍两刀。事发突然,幸亏与尼古拉同游的希腊王子挥舞手杖奋力和刺客搏斗,与其他日本警察一起制服了刺客,尼古拉只是头部留下一道9厘米的小伤口而已。

  史称“琵琶湖事件”、“大津事件”的这一突发事变发生后,日本国内舆论哗然。刺客津田三藏接受审讯时的演说,更让日本政府惶恐不安。津田三藏坚称日本人都知道俄国要争夺东亚的利益,是日本的大敌,既然俄国的太子来到了日本,日本的爱国者就不应放弃这个斩首夺旗的大好机会。[2]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