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1 / 1)
经过数月的审议,法庭判处18名被告策划实施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罪名成立。塔拉特、恩维尔、杰马勒,还有与他们一同流亡的巴拉丁·萨基尔和穆罕默德·纳齐姆等联合派重要领导人均被判处死刑。由于判定有罪的人中有15人缺席庭审,因此只有3名官职较低的被最终送上绞刑架。格里高利斯·巴拉基昂指控约兹加特副总督穆罕默德·凯末尔杀害4.2万名亚美尼亚人,后者于1919年4月10日被处以绞刑。埃尔津詹宪兵队指挥官哈菲兹·阿卜杜拉·阿福尼于1920年7月22日被处死。第三名,也是最后一个被处死的是贝赫拉姆扎德·努斯雷特(Behramzade Nusret),他是巴伊布尔地区领导人,1920年8月5日被绞死。[6]
到1920年8月,显然军事法庭不打算将亚美尼亚大屠杀的主犯绳之以法。同样明显的是,这些审判无法使奥斯曼帝国逃脱严苛的和约。虽然军事法庭一旦完成使命便被束之高阁,但庭审记录提供了极其全面的证据,证明土耳其当局组织并实施了亚美尼亚大屠杀。自1919年以来,这些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出版的记录便进入了公众领域。在这样的证据面前,任何试图否认青年土耳其党政府曾经策划组织亚美尼亚大屠杀的人都会显得十分可笑。
由于不甘心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就这样逃过追责,一组达什纳克的亚美尼亚民兵决定替天行道。自1921年3月至1922年7月,达什纳克人下令展开“复仇行动”,暗杀青年土耳其党的重要领导人。[7]
刺客首先瞄准了柏林,那里藏匿着许多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1921年3月15日,塔拉特帕夏被一位从埃尔津詹大屠杀中幸存的25岁青年击毙。索格门·特赫里瑞安(Soghomon Tehlirian),这位年轻的刺客随后被捕,并被送上德国法庭,但最终法院宣判无罪释放,理由是他在亚美尼亚大屠杀中遭受精神创伤和个人损失,应减轻他对刺杀行为的责任。另一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21岁刺客是阿尔沙维尔·什拉吉安(Arshavir Shiragian),他于1921年12月5日在罗马刺杀大维齐尔赛义德·哈利姆帕夏得手,后又参与刺杀巴拉丁·萨基尔博士和特拉布宗行省总督杰马勒·阿兹米的行动,两人于1922年4月17日遇袭身亡。
三巨头中的另两位—杰马勒和恩维尔分别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死亡。亚美尼亚刺客追踪杰马勒帕夏—这位战时叙利亚总督至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1922年7月25日在当地将其杀害。刺杀自己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亚美尼亚人,为此他本该感到震惊。在叙利亚,杰马勒由于杀害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而遭人唾弃,但他在叙利亚各个行省安顿了约6万亚美尼亚人—光1916年1月。尽管如此,他让幸存的亚美尼亚人为求活命改信伊斯兰教的做法,也等于是对亚美尼亚人另种方式的灭绝,这让他的人道行为劳而无功。昔日的执政三巨头中,只有恩维尔一人逃过了刺杀。这位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的一生,是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界的杜尚别附近完结。1922年8月,他在一场领导穆斯林民兵对抗布尔什维克的战斗中身亡。[8]
截至1926年,当年被伊斯坦布尔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18人中已有10人死亡。对屠杀负次要责任的其余8人,虽然逃过一死,但法庭判处的罪名使他们余生都活在报复的阴影下。
如何让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放宽对他们的制裁,新上任的奥斯曼政府实在无计可施。从战争一开始,英、法、俄三国就已经对未来如何分治奥斯曼帝国领土进行了谈判。虽然俄国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撤销了领土主张,但后来的垂涎者随即补上。意大利和希腊都是较晚才开始与奥斯曼帝国为敌(意大利于1915年8月对土耳其宣战,希腊在1917年6月才加入战斗),但它们在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一事上表现出来的热情,却一点也不比当年的沙皇政府逊色。1919年4月,意大利部队在地中海的安塔利亚港登陆;同年5月15日,希腊占领伊兹密尔。
1919年6月,当奥斯曼帝国的代表面对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时,他们不该期待在听证会上会有人同情自己。他们根据“威尔逊原则”—即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第十二条,规定将“保障奥斯曼帝国现有土耳其部分的主权”—提出自己对战后奥斯曼帝国的设想。简而言之,他们是想维持奥斯曼帝国在1914年10月时的所有领土,但分为土耳其直接管辖区(即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地区)和隶属奥斯曼帝国的高度自治区(适用于阿拉伯各行省与有争议的爱琴海岛屿)。“没有一个土耳其人在那一刻不感受到沉重,”奥斯曼帝国代表团在备忘录中这样总结道,“不过,我们已明确表明了奥斯曼帝国民众的立场:我们不会接受帝国被瓜分或把帝国交由不同国家托管的结果。”[9]
1919年6月28日,即奥斯曼帝国代表团提交备忘录五天后,协约国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该条约开辟了协约国强加苛刻条款于战败同盟国的先河。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必须为发起战争负责,并承担战争导致的损失。除军队将被解除武装外,德国还面临着超过2.5万平方英里的领土损失。另外,德国还需支付314亿美元(约合66亿英镑)的天价战争赔偿款,数额之高实属空前。[10]
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署的条款与《凡尔赛条约》一样严苛。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在圣日耳曼昂莱签订的和约使奥匈帝国就此解体。条约中,奥地利被迫为发动战争承担责任,支付高额赔款,其领土被分给了一系列的新生民族国家,其中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尼亚王国(后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返回顶部↑
到1920年8月,显然军事法庭不打算将亚美尼亚大屠杀的主犯绳之以法。同样明显的是,这些审判无法使奥斯曼帝国逃脱严苛的和约。虽然军事法庭一旦完成使命便被束之高阁,但庭审记录提供了极其全面的证据,证明土耳其当局组织并实施了亚美尼亚大屠杀。自1919年以来,这些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出版的记录便进入了公众领域。在这样的证据面前,任何试图否认青年土耳其党政府曾经策划组织亚美尼亚大屠杀的人都会显得十分可笑。
由于不甘心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就这样逃过追责,一组达什纳克的亚美尼亚民兵决定替天行道。自1921年3月至1922年7月,达什纳克人下令展开“复仇行动”,暗杀青年土耳其党的重要领导人。[7]
刺客首先瞄准了柏林,那里藏匿着许多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1921年3月15日,塔拉特帕夏被一位从埃尔津詹大屠杀中幸存的25岁青年击毙。索格门·特赫里瑞安(Soghomon Tehlirian),这位年轻的刺客随后被捕,并被送上德国法庭,但最终法院宣判无罪释放,理由是他在亚美尼亚大屠杀中遭受精神创伤和个人损失,应减轻他对刺杀行为的责任。另一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21岁刺客是阿尔沙维尔·什拉吉安(Arshavir Shiragian),他于1921年12月5日在罗马刺杀大维齐尔赛义德·哈利姆帕夏得手,后又参与刺杀巴拉丁·萨基尔博士和特拉布宗行省总督杰马勒·阿兹米的行动,两人于1922年4月17日遇袭身亡。
三巨头中的另两位—杰马勒和恩维尔分别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死亡。亚美尼亚刺客追踪杰马勒帕夏—这位战时叙利亚总督至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1922年7月25日在当地将其杀害。刺杀自己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亚美尼亚人,为此他本该感到震惊。在叙利亚,杰马勒由于杀害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而遭人唾弃,但他在叙利亚各个行省安顿了约6万亚美尼亚人—光1916年1月。尽管如此,他让幸存的亚美尼亚人为求活命改信伊斯兰教的做法,也等于是对亚美尼亚人另种方式的灭绝,这让他的人道行为劳而无功。昔日的执政三巨头中,只有恩维尔一人逃过了刺杀。这位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的一生,是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界的杜尚别附近完结。1922年8月,他在一场领导穆斯林民兵对抗布尔什维克的战斗中身亡。[8]
截至1926年,当年被伊斯坦布尔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18人中已有10人死亡。对屠杀负次要责任的其余8人,虽然逃过一死,但法庭判处的罪名使他们余生都活在报复的阴影下。
如何让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放宽对他们的制裁,新上任的奥斯曼政府实在无计可施。从战争一开始,英、法、俄三国就已经对未来如何分治奥斯曼帝国领土进行了谈判。虽然俄国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撤销了领土主张,但后来的垂涎者随即补上。意大利和希腊都是较晚才开始与奥斯曼帝国为敌(意大利于1915年8月对土耳其宣战,希腊在1917年6月才加入战斗),但它们在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一事上表现出来的热情,却一点也不比当年的沙皇政府逊色。1919年4月,意大利部队在地中海的安塔利亚港登陆;同年5月15日,希腊占领伊兹密尔。
1919年6月,当奥斯曼帝国的代表面对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时,他们不该期待在听证会上会有人同情自己。他们根据“威尔逊原则”—即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第十二条,规定将“保障奥斯曼帝国现有土耳其部分的主权”—提出自己对战后奥斯曼帝国的设想。简而言之,他们是想维持奥斯曼帝国在1914年10月时的所有领土,但分为土耳其直接管辖区(即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地区)和隶属奥斯曼帝国的高度自治区(适用于阿拉伯各行省与有争议的爱琴海岛屿)。“没有一个土耳其人在那一刻不感受到沉重,”奥斯曼帝国代表团在备忘录中这样总结道,“不过,我们已明确表明了奥斯曼帝国民众的立场:我们不会接受帝国被瓜分或把帝国交由不同国家托管的结果。”[9]
1919年6月28日,即奥斯曼帝国代表团提交备忘录五天后,协约国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该条约开辟了协约国强加苛刻条款于战败同盟国的先河。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必须为发起战争负责,并承担战争导致的损失。除军队将被解除武装外,德国还面临着超过2.5万平方英里的领土损失。另外,德国还需支付314亿美元(约合66亿英镑)的天价战争赔偿款,数额之高实属空前。[10]
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署的条款与《凡尔赛条约》一样严苛。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在圣日耳曼昂莱签订的和约使奥匈帝国就此解体。条约中,奥地利被迫为发动战争承担责任,支付高额赔款,其领土被分给了一系列的新生民族国家,其中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尼亚王国(后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