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1 / 1)
炮击一结束,来自英国和印度的步兵便冲向已被炮火摧毁的奥斯曼军战壕,在第三、第四道防线上与敌军短兵相接。土耳其人能撤的都走了,其余的只好投降。在行动的前两个半小时里,英军步兵冲破土耳其人的防线,并向前推进了7000码,为骑兵入侵巴勒斯坦北部开辟道路。
步兵撕开奥斯曼军防线后,澳新和印度骑兵部队蜂拥而入,展开一连串进攻,旨在包围奥斯曼第七和第八军团,并夺取重要城镇。图勒凯尔姆就是他们第一批攻打的目标之一。战前,陶菲克·苏瓦伊迪曾在巴黎求学,并协助组织了1913年首届阿拉伯代表大会。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图勒凯尔姆任文职工作。和同伴们被隆隆的炮声“惊醒”后,苏瓦伊迪爬上屋顶,看见交战双方在10英里外的地方互相开炮,“炮火径直射向前线,双方都在往死里炮轰对方”。日出后不久,撤退的奥斯曼军像潮水一样涌入图勒凯尔姆,“英军从四面八方而来,俘获了余下的土耳其士兵”。[32]
英军飞机开始轰炸图勒凯尔姆,当地平民慌忙逃出城外。苏瓦伊迪与其他平民一起撤退到了附近的村庄,他在那里脱下官服,换上了巴勒斯坦农民的装束。就这样,苏瓦伊迪凭着这身粗衣,混入了不断扩大的逃兵队伍之中。他看着土耳其部队仓皇撤退,英军进驻,这场战争他已对奥斯曼帝国不抱任何希望,只想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巴格达。
英军骑兵飞驰越过巴勒斯坦北部,攻下多个重要城镇和道路枢纽,完成了对奥斯曼第七和第八军团的包围—这两个军团曾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伊尔德鲁姆集团军的主力。9月20日清晨,拜桑(Baisan)和阿富拉均已被英军占领,奥斯曼军的电话线路也被摧毁。由于通讯中断,土耳其与德国军官对英军的推进和奥斯曼军的损失都一无所知。
行动开始24小时后,身处拿撒勒总部的利曼惊诧地发现英军出现在了城郊。由于英军被一次次的巷战拖住脚步,这位德国指挥官最后才侥幸逃脱。一名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最蹊跷的是在这里(指拿撒勒),还俘获敌军的一些飞机和飞行员,也就是说,地上的骑兵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将天上的飞鸟手到擒来。”虽在拿撒勒遭遇顽强抵抗,英军最终还是于9月21日占领了该城镇。[33]
到了行动第三天,英军已掌握巴勒斯坦山区的各个重要城镇,并控制吉斯尔迈杰米(Jisr al-Majami)处横跨约旦河的主要铁路桥。自9月21日从西岸逃往外约旦的每一条路线都被切断后,奥斯曼第七和第八军团便动弹不得,数万名士兵陆续向英军投降。至此,英军只差阿克里和海法就拿下巴勒斯坦全境。9月23日,英国和印度骑兵攻下了这两座北部港城。
牢牢掌握巴勒斯坦后,艾伦比开始将目标转向外约旦。新西兰骑兵旅眨眼间攻占了萨尔特(9月23日)和安曼(9月25日),驻马安的4000名奥斯曼守军接到命令退至安曼,准备联合大马士革的奥斯曼第四军团做最后一搏,却不料被澳大利亚第二轻骑旅在半道截击。土耳其士兵同意投降,但由于被充满敌意的阿拉伯部落包围,他们拒绝放下武器。于是,俘获者和被俘者都拿着枪械,一道向安曼进发,直到土耳其人确信自己不会受到贝都因人攻击后,才同意交出武器。
奥斯曼军退至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于是阿拉伯部队和艾伦比率领的埃及远征军准备联手攻打该城市。9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阿拉伯部队席卷了德拉,第二天在当地与英军会合。他们即刻朝大马士革进发,同时澳新和印度骑兵绕道巴勒斯坦北部,切断奥斯曼军向西朝贝鲁特,以及向北朝霍姆斯的撤退路线。英军和阿拉伯部队从德拉出发,向正北的大马士革方向推进了70英里,一路对奥斯曼第四军团溃逃余部穷追猛打。9月30日,协约国部队抵达大马士革近郊。
随着艾伦比部队进入大马士革,巴勒斯坦战役的政治问题到了关键时刻。战争过程中协约国讨论了诸多分治方案,由此可见,艾伦比这次战役背后一直都隐藏着政治的考量。6月,他迎来两个营的皇家燧发枪团。这两个营的士兵都是犹太人,他们明确表示愿意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来换取犹太复国主义者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法国则派遣驻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分队前来协助作战,以确保自身能长期占领叙利亚。该分队中有一个团的士兵全是法军从著名的穆萨山围困(为躲避土耳其人的血腥屠杀,亚美尼亚村民逃往穆萨山躲藏40天,直到路过的法军帮他们解围)中救出的亚美尼亚难民。而另一边,埃米尔费塞尔与他的支持者T. E. 劳伦斯在前线坚持哈希姆家族对叙利亚的主张,称叙利亚是未来阿拉伯王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随着巴勒斯坦战役在大马士革接近高潮,“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赛克斯—皮克特协定》以及《贝尔福宣言》的有关各方都想在这场战役中拔得头筹。[34]
英军为奖赏他们的哈希姆盟友,同意由埃米尔费塞尔的阿拉伯部队接受巴勒斯坦的投降。不过,澳大利亚第三轻骑旅要率先进城。该骑兵队获准于10月1日横穿大马士革,以切断奥斯曼军往霍姆斯的退路。其实英军大可不必多此一举,因为早在他们入城的前一天晚上,最后一批奥斯曼部队已搭乘火车前往里亚格,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留给一群当地显贵,城中的土耳其旗帜也被谢里夫的旗帜取代,以迎接费塞尔部队的到来。澳大利亚人迅速离开大马士革前往指定地点,将巴勒斯坦留给谢里夫的部队。 ↑返回顶部↑
步兵撕开奥斯曼军防线后,澳新和印度骑兵部队蜂拥而入,展开一连串进攻,旨在包围奥斯曼第七和第八军团,并夺取重要城镇。图勒凯尔姆就是他们第一批攻打的目标之一。战前,陶菲克·苏瓦伊迪曾在巴黎求学,并协助组织了1913年首届阿拉伯代表大会。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图勒凯尔姆任文职工作。和同伴们被隆隆的炮声“惊醒”后,苏瓦伊迪爬上屋顶,看见交战双方在10英里外的地方互相开炮,“炮火径直射向前线,双方都在往死里炮轰对方”。日出后不久,撤退的奥斯曼军像潮水一样涌入图勒凯尔姆,“英军从四面八方而来,俘获了余下的土耳其士兵”。[32]
英军飞机开始轰炸图勒凯尔姆,当地平民慌忙逃出城外。苏瓦伊迪与其他平民一起撤退到了附近的村庄,他在那里脱下官服,换上了巴勒斯坦农民的装束。就这样,苏瓦伊迪凭着这身粗衣,混入了不断扩大的逃兵队伍之中。他看着土耳其部队仓皇撤退,英军进驻,这场战争他已对奥斯曼帝国不抱任何希望,只想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巴格达。
英军骑兵飞驰越过巴勒斯坦北部,攻下多个重要城镇和道路枢纽,完成了对奥斯曼第七和第八军团的包围—这两个军团曾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伊尔德鲁姆集团军的主力。9月20日清晨,拜桑(Baisan)和阿富拉均已被英军占领,奥斯曼军的电话线路也被摧毁。由于通讯中断,土耳其与德国军官对英军的推进和奥斯曼军的损失都一无所知。
行动开始24小时后,身处拿撒勒总部的利曼惊诧地发现英军出现在了城郊。由于英军被一次次的巷战拖住脚步,这位德国指挥官最后才侥幸逃脱。一名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最蹊跷的是在这里(指拿撒勒),还俘获敌军的一些飞机和飞行员,也就是说,地上的骑兵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将天上的飞鸟手到擒来。”虽在拿撒勒遭遇顽强抵抗,英军最终还是于9月21日占领了该城镇。[33]
到了行动第三天,英军已掌握巴勒斯坦山区的各个重要城镇,并控制吉斯尔迈杰米(Jisr al-Majami)处横跨约旦河的主要铁路桥。自9月21日从西岸逃往外约旦的每一条路线都被切断后,奥斯曼第七和第八军团便动弹不得,数万名士兵陆续向英军投降。至此,英军只差阿克里和海法就拿下巴勒斯坦全境。9月23日,英国和印度骑兵攻下了这两座北部港城。
牢牢掌握巴勒斯坦后,艾伦比开始将目标转向外约旦。新西兰骑兵旅眨眼间攻占了萨尔特(9月23日)和安曼(9月25日),驻马安的4000名奥斯曼守军接到命令退至安曼,准备联合大马士革的奥斯曼第四军团做最后一搏,却不料被澳大利亚第二轻骑旅在半道截击。土耳其士兵同意投降,但由于被充满敌意的阿拉伯部落包围,他们拒绝放下武器。于是,俘获者和被俘者都拿着枪械,一道向安曼进发,直到土耳其人确信自己不会受到贝都因人攻击后,才同意交出武器。
奥斯曼军退至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于是阿拉伯部队和艾伦比率领的埃及远征军准备联手攻打该城市。9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阿拉伯部队席卷了德拉,第二天在当地与英军会合。他们即刻朝大马士革进发,同时澳新和印度骑兵绕道巴勒斯坦北部,切断奥斯曼军向西朝贝鲁特,以及向北朝霍姆斯的撤退路线。英军和阿拉伯部队从德拉出发,向正北的大马士革方向推进了70英里,一路对奥斯曼第四军团溃逃余部穷追猛打。9月30日,协约国部队抵达大马士革近郊。
随着艾伦比部队进入大马士革,巴勒斯坦战役的政治问题到了关键时刻。战争过程中协约国讨论了诸多分治方案,由此可见,艾伦比这次战役背后一直都隐藏着政治的考量。6月,他迎来两个营的皇家燧发枪团。这两个营的士兵都是犹太人,他们明确表示愿意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来换取犹太复国主义者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法国则派遣驻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分队前来协助作战,以确保自身能长期占领叙利亚。该分队中有一个团的士兵全是法军从著名的穆萨山围困(为躲避土耳其人的血腥屠杀,亚美尼亚村民逃往穆萨山躲藏40天,直到路过的法军帮他们解围)中救出的亚美尼亚难民。而另一边,埃米尔费塞尔与他的支持者T. E. 劳伦斯在前线坚持哈希姆家族对叙利亚的主张,称叙利亚是未来阿拉伯王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随着巴勒斯坦战役在大马士革接近高潮,“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赛克斯—皮克特协定》以及《贝尔福宣言》的有关各方都想在这场战役中拔得头筹。[34]
英军为奖赏他们的哈希姆盟友,同意由埃米尔费塞尔的阿拉伯部队接受巴勒斯坦的投降。不过,澳大利亚第三轻骑旅要率先进城。该骑兵队获准于10月1日横穿大马士革,以切断奥斯曼军往霍姆斯的退路。其实英军大可不必多此一举,因为早在他们入城的前一天晚上,最后一批奥斯曼部队已搭乘火车前往里亚格,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留给一群当地显贵,城中的土耳其旗帜也被谢里夫的旗帜取代,以迎接费塞尔部队的到来。澳大利亚人迅速离开大马士革前往指定地点,将巴勒斯坦留给谢里夫的部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