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2)
3月14日,和平谈判代表团回到赫尔辛基,他们发现这个城市里沉浸在一片茫然的冷漠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和平是不真实的 … 太可怕了。
在苏联,据说一位将军评论道:“我们赢得了足够的地方来埋葬死者 … ”
俄国人曾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计划,由足够的时间选择进攻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他们拥有远比芬兰强大的力量优势。但是正如赫鲁晓夫所写的:“即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我们也仅仅是在克服极大的困难和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才终于赢得胜利。以这么大代价取得的胜利事实上是一场道义上的失败。”
根据赫鲁晓夫的说法,在派往芬兰的150万人中,有100万人阵亡。苏军还损失了近1000架飞机,2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以及数量巨大的其它战争物资,包括弹药、小汽车、卡车和马匹。
芬兰的伤亡尽管从比例上来说很轻微,但对一个只有400万人的国家来说也是惊人的。假如拿1940年的美国来类比,相当于在仅仅105天里,1.3亿人中有260万人阵亡或受伤。
在和平协议的条件谈妥后,莫洛托夫说:“由于在违背苏联政府的意愿的情况下发生了流血战争,而且俄国不应被指责,芬兰提出的割让的领土必须比俄国人1939年10月和11月在莫斯科要求的领土更大。”
根据和平协定的规定,俄国取得了芬兰的第二大城市维堡,最大的北冰洋港口皮查摩,战略要地汉科,最大的湖泊拉多加湖,以及整个卡累利阿地峡——有12%的芬兰人口居住在那里。
芬兰向俄国人割让了总共22000平方英里的土地。除了维堡以外,她还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如乌拉斯(Uuras),科伊维斯托(Koivisto),拉多加湖的北部,以及重要的赛玛运河(Saimaa canal)。有两周的时间来迁移这些地方的人口和财产。许多财产被留下来或毁坏了。在卡累利阿,最大的经济损失是木材工业,锯木厂、胶合板和木材加工厂。芬兰还损失了大量的化工、纺织和金属工业,这些工业中有10%坐落在伏沃克斯山谷(Vuoksi Valley)。由大约100座发电站被移交给苏联人。
芬兰总统卡里奥在对芬兰人们的广播讲话中提醒每一个人所需要承担的对阵亡者遗属责任,对战争中受伤的人和其他受害者的责任,以及对居住在如今已是俄国领土一部分的那些人的责任。那些居住在被割让领土上的人被给予选择权来自己决定离开家乡或是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即使有45万人因和平协定而变得赤贫而且无家可归,也没有一个芬兰人作出后面的那种选择。芬兰政府征用了每一辆可用的车辆来疏散转移难民,并在芬兰的其它地方为他们安排了临时住所。这些人当中许多人需要社会的援助,因为超过半数的人以前是以农业为生的:需要建立40000个农场,要靠芬兰集体的责任才能做到这点。1940年6月28日,芬兰通过了“紧急安置法”来为难民提供帮助。
第九部分 芬兰在哭泣(二)
苏联签署了和平协定,但到底有没有侵吞芬兰的意图,这个问题在战后人们争论了很多年。赫鲁晓夫说斯大林在此显示了政治家的智慧,因为他知道:“芬兰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需求没有关系。”
不过芬兰人的顽强抵抗毫无疑问跟斯大林退出战争的决定是有关系的。要征服这个倔强、好斗的民族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那里游击队活动肯定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说,斯大林不敢让在领土狭小的芬兰发生的战争成长为一场世界大战,因为他无意站在德国一边跟盟国爆发战斗。由于芬兰战线仍然没有崩溃,随着盟国的技术和战争物资的援助,芬兰人可以很容易地坚持到春天,那时,苏联要取得突破也许会比以前付出更大的代价。
冬季战争对于各大国的变换不定的战争计划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来说,他的政府在这段“冬季里的疯狂”期间的摇摆政策导致了七周后他的下台,那时纳粹入侵了挪威和丹麦。达拉第的法国政府在德国接管了挪威和丹麦后的一周后也到台了,而皮埃尔.拉威尔(Pierre Laval)以芬兰发生的冲突作为其取得的权力的借口。
↑返回顶部↑
在苏联,据说一位将军评论道:“我们赢得了足够的地方来埋葬死者 … ”
俄国人曾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计划,由足够的时间选择进攻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他们拥有远比芬兰强大的力量优势。但是正如赫鲁晓夫所写的:“即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我们也仅仅是在克服极大的困难和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才终于赢得胜利。以这么大代价取得的胜利事实上是一场道义上的失败。”
根据赫鲁晓夫的说法,在派往芬兰的150万人中,有100万人阵亡。苏军还损失了近1000架飞机,2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以及数量巨大的其它战争物资,包括弹药、小汽车、卡车和马匹。
芬兰的伤亡尽管从比例上来说很轻微,但对一个只有400万人的国家来说也是惊人的。假如拿1940年的美国来类比,相当于在仅仅105天里,1.3亿人中有260万人阵亡或受伤。
在和平协议的条件谈妥后,莫洛托夫说:“由于在违背苏联政府的意愿的情况下发生了流血战争,而且俄国不应被指责,芬兰提出的割让的领土必须比俄国人1939年10月和11月在莫斯科要求的领土更大。”
根据和平协定的规定,俄国取得了芬兰的第二大城市维堡,最大的北冰洋港口皮查摩,战略要地汉科,最大的湖泊拉多加湖,以及整个卡累利阿地峡——有12%的芬兰人口居住在那里。
芬兰向俄国人割让了总共22000平方英里的土地。除了维堡以外,她还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如乌拉斯(Uuras),科伊维斯托(Koivisto),拉多加湖的北部,以及重要的赛玛运河(Saimaa canal)。有两周的时间来迁移这些地方的人口和财产。许多财产被留下来或毁坏了。在卡累利阿,最大的经济损失是木材工业,锯木厂、胶合板和木材加工厂。芬兰还损失了大量的化工、纺织和金属工业,这些工业中有10%坐落在伏沃克斯山谷(Vuoksi Valley)。由大约100座发电站被移交给苏联人。
芬兰总统卡里奥在对芬兰人们的广播讲话中提醒每一个人所需要承担的对阵亡者遗属责任,对战争中受伤的人和其他受害者的责任,以及对居住在如今已是俄国领土一部分的那些人的责任。那些居住在被割让领土上的人被给予选择权来自己决定离开家乡或是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即使有45万人因和平协定而变得赤贫而且无家可归,也没有一个芬兰人作出后面的那种选择。芬兰政府征用了每一辆可用的车辆来疏散转移难民,并在芬兰的其它地方为他们安排了临时住所。这些人当中许多人需要社会的援助,因为超过半数的人以前是以农业为生的:需要建立40000个农场,要靠芬兰集体的责任才能做到这点。1940年6月28日,芬兰通过了“紧急安置法”来为难民提供帮助。
第九部分 芬兰在哭泣(二)
苏联签署了和平协定,但到底有没有侵吞芬兰的意图,这个问题在战后人们争论了很多年。赫鲁晓夫说斯大林在此显示了政治家的智慧,因为他知道:“芬兰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需求没有关系。”
不过芬兰人的顽强抵抗毫无疑问跟斯大林退出战争的决定是有关系的。要征服这个倔强、好斗的民族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那里游击队活动肯定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说,斯大林不敢让在领土狭小的芬兰发生的战争成长为一场世界大战,因为他无意站在德国一边跟盟国爆发战斗。由于芬兰战线仍然没有崩溃,随着盟国的技术和战争物资的援助,芬兰人可以很容易地坚持到春天,那时,苏联要取得突破也许会比以前付出更大的代价。
冬季战争对于各大国的变换不定的战争计划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来说,他的政府在这段“冬季里的疯狂”期间的摇摆政策导致了七周后他的下台,那时纳粹入侵了挪威和丹麦。达拉第的法国政府在德国接管了挪威和丹麦后的一周后也到台了,而皮埃尔.拉威尔(Pierre Laval)以芬兰发生的冲突作为其取得的权力的借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