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1)
三、第六十七步兵旅,除一个营外,将于十一月十八日晨开到邦迪拉。要最充分地使用你们的坦克和其他火器扫清交通线。
考虑到前后的情节,这份电报是在军事上推卸责任的杰作。对它可以有两种理解。如果帕塔尼亚认定必须在色拉打到底,电报授权他可以这样做:“你们必须尽力坚守现有阵地。……你们的唯一途径是尽力打到底。”如果他认定,色拉阵地已守不住,因此必须撤退,这份电报也授权他可以后撤。但考尔在发电时既已知道帕塔尼亚已断定色拉守不住并极力要求立即后撤,那么,这份电报实际上并不是命令固守,而是批准后撤。它等于是重复了那份没有发出的电文,只不过它的措词把作出决定——作出任何决定——的责任推给帕塔尼亚。
[ 注:考尔在他写的那本书里引用了这份电报,并认为帕塔尼亚应对溃败负责,他说,后者命令撤出色拉是“违反了我的指示的精神”。 ]
考尔要驻邦迪拉的第四十八旅旅长“迅速坚决”使用坦克和步兵扫清道路的命令,由电话下达给该旅旅长格巴兹·辛格(Gurbax
Singh)准将。辛格提出了抗议。他指出:他手下只剩下了六个步兵连防守邦迪拉,中国部队已运动到他现有阵地的周围。在夜间派出一支部队沿着曲折狭窄并已为敌军控制的道路前进,等于是白白断送这支部队。在夜间,这条没有填平的道路上扬起的尘土,同地面上迷蒙的烟尘混合在一起,形成伸手不见五指的厚雾;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在这种地形用处就不大的坦克,将变得毫无用处。结果,考尔同意在第二天早晨之前,暂缓执行他的命令;届时,将有两营增援部队到达邦迪拉。
考尔发给帕塔尼亚那份模棱两可的电报,事实上在第二天凌晨才到达第四师。在此以前,帕塔尼亚接到的只是考尔在电话中下达的命令:即第六十二旅可以准备撤退,但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能下最后命令。这句话的含义仍然是模棱两可:准备可以解释为“计划”,也可以解释为“采取预备性的行动”。
霍希尔·辛格早些时候告诉他所辖各营营长说,当晚肯定不撤,旅部正制订第二天夜间或许要撤退的计划。防守在山口周围堑壕阵地里的部队等候着中国部队。中国部队彻夜调动的情况有时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们拿着火把沿着小道匆忙赶路;有时则可从居民已撤走的几个部落村庄里突然传来的犬吠声中判断出来。但在午夜以前,霍希尔·辛格和帕塔尼亚之间又通了一次电话,之后,有一营原据守色拉一个关键阵地的部队,奉命立即撤至山口后面下方的一个地点。帕塔尼亚坚持说,这次调动是霍希尔·辛格的主意,这等于在色拉调整部署,而不是开始从色拉撤退。但据报道,霍希尔·辛格当时曾对提出了抗议的营长说,他本人也是接到绝对命令要他把这支部队立即撤退。这次调动不管是由谁提出的(根据前后的情况判断,帕塔尼亚要尽早撤退,而霍希尔·辛格却力图拖延),结果它是给中国部队打开了色拉的防御阵地。
午夜过后不久,有关部队奉命撤离了他们的阵地,本来他们正打起精神准备在拂晓时迎击进攻的——中国部队到那时还未放一枪——这些印度部队穿过另外两个营的阵地回到了山口。这次事前没有发出通知在黑夜里进行的完全出乎意外的调动,就是对士气最高的部队也会产生泄气的作用,更何况这些印度部队的士气本来已经够低的了。指挥官们突然改变坚守的命令所表现出的左右摇摆,使得部队对他们还怀有的一点点信任也烟消云散了。至于说到敌人,印度军队不管在什么地方碰上他们,都要被打垮。就在几天以前,从色拉派出的一支约两百人的强大作战巡逻队,曾遭到伏击并被歼灭。毫不足奇,这次出乎意外的撤退,使留在前沿阵地的一些其他部队处于一种一触即溃的地步。
中国部队仍然一枪不发紧紧地跟着后撤的印度部队,占领了他们已经修筑好的阵地。中国部队一开火,就有一个营的印度部队开始溃退。这时,全旅的阵地已开始瓦解,中国部队已插了进来,霍希尔·辛格一定是认为他这时已没有别的抉择,只好下令立即实行原拟在第二天晚上开始的全面撤退。
看来,中国部队原来的意图是:十一月十八日在边界的东西两段对印度的残存阵地同时发动进攻。十八日拂晓,中国部队袭击了西段中国所主张的领土上最后的印度部队,席卷了楚舒勒以东山上的各阵地。在东北边境特区的瓦弄一端,印度发动的作为生日献礼的进攻,可能被中国方面看作是不可失去的大好机会,并使中国部队提前两天发动主攻。十八日凌晨,在色拉的印度防御阵地上已空无一人,构筑这些工事的部队那时正沿着公路后撤。他们的重武器、大炮和其他军用物资,丢在原处,其中包括许多尚未开箱的美制自动步枪。中国部队进入了山口周围被丢弃的阵地,并朝着下面正在后退的印度部队开火。
在德让宗,虽然帕塔尼亚在头一天晚上感到有些惊慌,表示担忧,但到了十八日拂晓,情景又完全不同了。那天早晨五时左右,有两名坦克部队的官员到师部去请示,他们发现师部那里非常安静,军官们都在临时兵房里睡大觉,士兵们也裹着毛毯睡在走廊上,连岗哨都没有——如他们后来所描写的那样——是“毫无战争气氛”。当时,德让宗同色拉(第六十二旅旅部位于色拉山口的后面)同邦迪拉还能通电话,在那两位坦克军官到过师部之后不久,帕塔尼亚了解到防守色拉的部队正在向德让宗撤退。但同时又得到报告说,中国部队已出现在色拉后面的公路上,退路有被他们切断的危险。帕塔尼亚不久前曾派出一个连掩护一条通向德让宗的道路;这时,这个连的连长跑来了,看样子吓得魂不附体,他报告说,他的部队遭到猛烈的攻击;他丢下了正在作战的部队一个人跑了回来。几乎在同一个时刻,中国部队的小型武器从大约一千码的距离向师部开了火。这一下子,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返回顶部↑
考虑到前后的情节,这份电报是在军事上推卸责任的杰作。对它可以有两种理解。如果帕塔尼亚认定必须在色拉打到底,电报授权他可以这样做:“你们必须尽力坚守现有阵地。……你们的唯一途径是尽力打到底。”如果他认定,色拉阵地已守不住,因此必须撤退,这份电报也授权他可以后撤。但考尔在发电时既已知道帕塔尼亚已断定色拉守不住并极力要求立即后撤,那么,这份电报实际上并不是命令固守,而是批准后撤。它等于是重复了那份没有发出的电文,只不过它的措词把作出决定——作出任何决定——的责任推给帕塔尼亚。
[ 注:考尔在他写的那本书里引用了这份电报,并认为帕塔尼亚应对溃败负责,他说,后者命令撤出色拉是“违反了我的指示的精神”。 ]
考尔要驻邦迪拉的第四十八旅旅长“迅速坚决”使用坦克和步兵扫清道路的命令,由电话下达给该旅旅长格巴兹·辛格(Gurbax
Singh)准将。辛格提出了抗议。他指出:他手下只剩下了六个步兵连防守邦迪拉,中国部队已运动到他现有阵地的周围。在夜间派出一支部队沿着曲折狭窄并已为敌军控制的道路前进,等于是白白断送这支部队。在夜间,这条没有填平的道路上扬起的尘土,同地面上迷蒙的烟尘混合在一起,形成伸手不见五指的厚雾;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在这种地形用处就不大的坦克,将变得毫无用处。结果,考尔同意在第二天早晨之前,暂缓执行他的命令;届时,将有两营增援部队到达邦迪拉。
考尔发给帕塔尼亚那份模棱两可的电报,事实上在第二天凌晨才到达第四师。在此以前,帕塔尼亚接到的只是考尔在电话中下达的命令:即第六十二旅可以准备撤退,但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能下最后命令。这句话的含义仍然是模棱两可:准备可以解释为“计划”,也可以解释为“采取预备性的行动”。
霍希尔·辛格早些时候告诉他所辖各营营长说,当晚肯定不撤,旅部正制订第二天夜间或许要撤退的计划。防守在山口周围堑壕阵地里的部队等候着中国部队。中国部队彻夜调动的情况有时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们拿着火把沿着小道匆忙赶路;有时则可从居民已撤走的几个部落村庄里突然传来的犬吠声中判断出来。但在午夜以前,霍希尔·辛格和帕塔尼亚之间又通了一次电话,之后,有一营原据守色拉一个关键阵地的部队,奉命立即撤至山口后面下方的一个地点。帕塔尼亚坚持说,这次调动是霍希尔·辛格的主意,这等于在色拉调整部署,而不是开始从色拉撤退。但据报道,霍希尔·辛格当时曾对提出了抗议的营长说,他本人也是接到绝对命令要他把这支部队立即撤退。这次调动不管是由谁提出的(根据前后的情况判断,帕塔尼亚要尽早撤退,而霍希尔·辛格却力图拖延),结果它是给中国部队打开了色拉的防御阵地。
午夜过后不久,有关部队奉命撤离了他们的阵地,本来他们正打起精神准备在拂晓时迎击进攻的——中国部队到那时还未放一枪——这些印度部队穿过另外两个营的阵地回到了山口。这次事前没有发出通知在黑夜里进行的完全出乎意外的调动,就是对士气最高的部队也会产生泄气的作用,更何况这些印度部队的士气本来已经够低的了。指挥官们突然改变坚守的命令所表现出的左右摇摆,使得部队对他们还怀有的一点点信任也烟消云散了。至于说到敌人,印度军队不管在什么地方碰上他们,都要被打垮。就在几天以前,从色拉派出的一支约两百人的强大作战巡逻队,曾遭到伏击并被歼灭。毫不足奇,这次出乎意外的撤退,使留在前沿阵地的一些其他部队处于一种一触即溃的地步。
中国部队仍然一枪不发紧紧地跟着后撤的印度部队,占领了他们已经修筑好的阵地。中国部队一开火,就有一个营的印度部队开始溃退。这时,全旅的阵地已开始瓦解,中国部队已插了进来,霍希尔·辛格一定是认为他这时已没有别的抉择,只好下令立即实行原拟在第二天晚上开始的全面撤退。
看来,中国部队原来的意图是:十一月十八日在边界的东西两段对印度的残存阵地同时发动进攻。十八日拂晓,中国部队袭击了西段中国所主张的领土上最后的印度部队,席卷了楚舒勒以东山上的各阵地。在东北边境特区的瓦弄一端,印度发动的作为生日献礼的进攻,可能被中国方面看作是不可失去的大好机会,并使中国部队提前两天发动主攻。十八日凌晨,在色拉的印度防御阵地上已空无一人,构筑这些工事的部队那时正沿着公路后撤。他们的重武器、大炮和其他军用物资,丢在原处,其中包括许多尚未开箱的美制自动步枪。中国部队进入了山口周围被丢弃的阵地,并朝着下面正在后退的印度部队开火。
在德让宗,虽然帕塔尼亚在头一天晚上感到有些惊慌,表示担忧,但到了十八日拂晓,情景又完全不同了。那天早晨五时左右,有两名坦克部队的官员到师部去请示,他们发现师部那里非常安静,军官们都在临时兵房里睡大觉,士兵们也裹着毛毯睡在走廊上,连岗哨都没有——如他们后来所描写的那样——是“毫无战争气氛”。当时,德让宗同色拉(第六十二旅旅部位于色拉山口的后面)同邦迪拉还能通电话,在那两位坦克军官到过师部之后不久,帕塔尼亚了解到防守色拉的部队正在向德让宗撤退。但同时又得到报告说,中国部队已出现在色拉后面的公路上,退路有被他们切断的危险。帕塔尼亚不久前曾派出一个连掩护一条通向德让宗的道路;这时,这个连的连长跑来了,看样子吓得魂不附体,他报告说,他的部队遭到猛烈的攻击;他丢下了正在作战的部队一个人跑了回来。几乎在同一个时刻,中国部队的小型武器从大约一千码的距离向师部开了火。这一下子,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