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1 / 1)
当欧洲发现中国战斗机手中的神秘武器之后,已经太迟了,现在中国攻击机已经再度与护航战斗机汇合,向着欧洲舰队扑了过去,而中国舰队的第二波攻击也顺利发出,一百来架的护航战斗机掩护着四百多架攻击机,向着欧洲舰队扑了过去,准备给第一波攻击“补刀”,彻底解决欧洲舰队。
现在欧洲舰队手中还有四百来架的制空战机。但是欧洲人已经感到了绝望,看到了毁灭。在中国战斗机拥有激光武器的时候,任何的远程导弹攻击都起不到多少的作用,而在近距离格斗之中,欧洲战斗机更是占不到任何的优势,还要先迎接中国战斗机的远程攻击。现在欧洲舰队逃已经是来不及了,舰队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战机。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准备防御。
但是中国攻击机并没在最大射程上发射导弹,甚至到了欧洲舰队防空圈外围的时候,还没发射导弹,而是直接扑了上去。这下,欧洲人明白过来了,在战斗机拥有了对付导弹的自卫系统之后,由防空导弹构筑的远程防空网根本就起不到多少的作用。但是,欧洲人还是将他们的导弹用上了,大量的远程防空导弹离开了它们的巢穴,向着中国攻击机群扑了过去。但是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几乎所有的中国攻击机都有由激光炮组成的自卫系统,这些导弹都在距离战机十多公里的地方,就被高能激光束摧毁,对中国攻击机群根本就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当中国攻击机群距离欧洲舰队还有三十公里的时候,他们终于将携带的攻击武器发射了出去。如果是用反舰导弹在这个距离上攻击的话,舰队的任何中远程防空系统都起不到作用,只能依靠舰队的近距离防空系统了,就算是两千枚的导弹,都足以给欧洲舰队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这次,中国攻击机群携带的并不是到达,而是鱼雷,一种高速鱼雷,能在海水中以超音速前进的鱼雷。
两千多枚鱼雷在离开战机之后,一头就扎进了海里。这种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高速鱼雷的全名应该叫做火箭空泡效应高速鱼雷。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前苏联就开发出了使用这一原理的鱼雷,当时的速度只能达到两百节,还没有超过音速。而且在很多技术方面的原因,让这种鱼雷并没普及,特别是制导与控制方面的技术瓶颈,让这种鱼雷几乎成了一种直航武器,无法进行制导,所以并没有得到多少的发展。而从中国现在大规模使用这种武器上来看,应该是在这些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至少解决了鱼雷的通信与制导问题,不然,这些鱼雷的攻击效果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确实,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但是只是在通信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制导方面,特别是自主制导方面,还没找到好的办法,现在这些鱼雷都必须依靠战斗机来提供引导参数,才能发动攻击了,这也是中国攻击机为什么会前进到这个距离上才能发动攻击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 战争风云 走向统一 第二百零六章 后退(五)
本来欧洲舰队已经做好了近距离防空准备。但是当他们发现,攻击他们的不是导弹,而是鱼雷的时候,就真的傻眼了。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舰队都把防御的主要方向放到了导弹威胁上。相对于导弹来说,鱼雷的破坏性虽然更大,但是,鱼雷本身的限制太多了,对舰艇,特别是一个足够强大的舰队构成的威胁要比导弹小多了。所以,舰队对鱼雷的防御工作都做得不算很好,甚至可以说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但是当鱼雷克服了速度,射程以及制导等方面的缺点之后,鱼雷带来的威胁就非常巨大了,特别是数千枚的鱼雷一起攻击一个舰队的时候,这个威胁比数千枚导弹的威胁还要巨大。但是谁由能想得到呢,鱼雷是潜艇的主要武器,而在飞机上的应用并不多。要用潜艇同时发射数千枚鱼雷,那就要数百艘的潜艇一起发动攻击,而这时候,全世界的攻击核潜艇也不过数百艘。
现在欧洲舰队能做的也就是用他们舰艇上并不多的火炮努力向那些在海面下高速前进的鱼雷射击。这根本就是徒劳的努力,出了运气特别好的,能击中鱼雷,或者使鱼雷偏航外,欧洲舰队根本就没多少手段来对付这些鱼雷。以往用于干扰主动制导鱼雷的手段,也就是软杀伤手段,现在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因为这些鱼雷都直接接受附近的战斗机引导,对鱼雷本身的干扰并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当欧洲水兵没看到他们的努力都是白费之后,反应快的人已经做好了跳海逃生的准备,反应慢的,还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呢。
当这一波攻击结束之后,欧洲舰队几乎所有的航母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十二艘航母没有一艘逃过了这次灾难。其中五艘已经在攻击结束之前就沉到了海底,另外四艘航母正在缓慢下沉,如果不是他们上面的损管人员努力营救的话,这四艘航母也早就沉到海底了。而另外三艘航母虽然制止住了下沉的趋势,但是也是伤痕累累,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但是,欧洲人的噩梦还没结束,因为,中国人的第二轮攻击马上就要到了。
中国第二轮攻击机群全部携带的是导弹了,并不是说鱼雷没效果,而是中国舰队携带的所有这种新式鱼雷已经用在了第一轮攻击上,现在舰队中只有导弹了。而这时候,欧洲舰队基本上失去了防空能力,护航舰艇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没有航母的损失严重,但是已经基本上丧失了防空能力。当两千枚导弹呼啸而来的时候。那些负责引导鱼雷攻击的第一波攻击机还没完全离开欧洲舰队上空,目睹了欧洲舰队的悲惨下场。其实不用看,也知道,欧洲舰队最后会是什么结果了,如果我说还有欧洲人的大型舰艇能浮在海面上,我想是没人会相信的。 ↑返回顶部↑
现在欧洲舰队手中还有四百来架的制空战机。但是欧洲人已经感到了绝望,看到了毁灭。在中国战斗机拥有激光武器的时候,任何的远程导弹攻击都起不到多少的作用,而在近距离格斗之中,欧洲战斗机更是占不到任何的优势,还要先迎接中国战斗机的远程攻击。现在欧洲舰队逃已经是来不及了,舰队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战机。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准备防御。
但是中国攻击机并没在最大射程上发射导弹,甚至到了欧洲舰队防空圈外围的时候,还没发射导弹,而是直接扑了上去。这下,欧洲人明白过来了,在战斗机拥有了对付导弹的自卫系统之后,由防空导弹构筑的远程防空网根本就起不到多少的作用。但是,欧洲人还是将他们的导弹用上了,大量的远程防空导弹离开了它们的巢穴,向着中国攻击机群扑了过去。但是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几乎所有的中国攻击机都有由激光炮组成的自卫系统,这些导弹都在距离战机十多公里的地方,就被高能激光束摧毁,对中国攻击机群根本就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当中国攻击机群距离欧洲舰队还有三十公里的时候,他们终于将携带的攻击武器发射了出去。如果是用反舰导弹在这个距离上攻击的话,舰队的任何中远程防空系统都起不到作用,只能依靠舰队的近距离防空系统了,就算是两千枚的导弹,都足以给欧洲舰队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这次,中国攻击机群携带的并不是到达,而是鱼雷,一种高速鱼雷,能在海水中以超音速前进的鱼雷。
两千多枚鱼雷在离开战机之后,一头就扎进了海里。这种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高速鱼雷的全名应该叫做火箭空泡效应高速鱼雷。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前苏联就开发出了使用这一原理的鱼雷,当时的速度只能达到两百节,还没有超过音速。而且在很多技术方面的原因,让这种鱼雷并没普及,特别是制导与控制方面的技术瓶颈,让这种鱼雷几乎成了一种直航武器,无法进行制导,所以并没有得到多少的发展。而从中国现在大规模使用这种武器上来看,应该是在这些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至少解决了鱼雷的通信与制导问题,不然,这些鱼雷的攻击效果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确实,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但是只是在通信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制导方面,特别是自主制导方面,还没找到好的办法,现在这些鱼雷都必须依靠战斗机来提供引导参数,才能发动攻击了,这也是中国攻击机为什么会前进到这个距离上才能发动攻击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 战争风云 走向统一 第二百零六章 后退(五)
本来欧洲舰队已经做好了近距离防空准备。但是当他们发现,攻击他们的不是导弹,而是鱼雷的时候,就真的傻眼了。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舰队都把防御的主要方向放到了导弹威胁上。相对于导弹来说,鱼雷的破坏性虽然更大,但是,鱼雷本身的限制太多了,对舰艇,特别是一个足够强大的舰队构成的威胁要比导弹小多了。所以,舰队对鱼雷的防御工作都做得不算很好,甚至可以说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但是当鱼雷克服了速度,射程以及制导等方面的缺点之后,鱼雷带来的威胁就非常巨大了,特别是数千枚的鱼雷一起攻击一个舰队的时候,这个威胁比数千枚导弹的威胁还要巨大。但是谁由能想得到呢,鱼雷是潜艇的主要武器,而在飞机上的应用并不多。要用潜艇同时发射数千枚鱼雷,那就要数百艘的潜艇一起发动攻击,而这时候,全世界的攻击核潜艇也不过数百艘。
现在欧洲舰队能做的也就是用他们舰艇上并不多的火炮努力向那些在海面下高速前进的鱼雷射击。这根本就是徒劳的努力,出了运气特别好的,能击中鱼雷,或者使鱼雷偏航外,欧洲舰队根本就没多少手段来对付这些鱼雷。以往用于干扰主动制导鱼雷的手段,也就是软杀伤手段,现在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因为这些鱼雷都直接接受附近的战斗机引导,对鱼雷本身的干扰并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当欧洲水兵没看到他们的努力都是白费之后,反应快的人已经做好了跳海逃生的准备,反应慢的,还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呢。
当这一波攻击结束之后,欧洲舰队几乎所有的航母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十二艘航母没有一艘逃过了这次灾难。其中五艘已经在攻击结束之前就沉到了海底,另外四艘航母正在缓慢下沉,如果不是他们上面的损管人员努力营救的话,这四艘航母也早就沉到海底了。而另外三艘航母虽然制止住了下沉的趋势,但是也是伤痕累累,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但是,欧洲人的噩梦还没结束,因为,中国人的第二轮攻击马上就要到了。
中国第二轮攻击机群全部携带的是导弹了,并不是说鱼雷没效果,而是中国舰队携带的所有这种新式鱼雷已经用在了第一轮攻击上,现在舰队中只有导弹了。而这时候,欧洲舰队基本上失去了防空能力,护航舰艇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没有航母的损失严重,但是已经基本上丧失了防空能力。当两千枚导弹呼啸而来的时候。那些负责引导鱼雷攻击的第一波攻击机还没完全离开欧洲舰队上空,目睹了欧洲舰队的悲惨下场。其实不用看,也知道,欧洲舰队最后会是什么结果了,如果我说还有欧洲人的大型舰艇能浮在海面上,我想是没人会相信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