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天后(7月29日),尚未正式得到中国海盗支持的荷兰人,就直接将宣战书送交明政府,提出只有满足他们的下列要求,才能停战:在漳州河、安海、大员、巴达维亚之间自由贸易;在鼓浪屿建立贸易据点;至中国沿海城市收购商品;在福建沿海自由停泊;不准任何中国船只前往马尼拉;荷兰人在中国享有与中国人同等法律权利。

  大航海和大殖民时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即将爆发,双方都开始动员更多的力量。荷兰人不断从台湾抽调战舰前往厦门沿海,而郑芝龙则发出了“江湖追杀令”,在政府的标准军饷之外,自费给每位士兵2两银子的军饷,如果战事延长,另再发5两;而放火船如能烧毁敌船,奖励200两,每艘放火船上有16人,人均12两;另悬赏荷兰人的首级,一个红毛人头奖励50两。

  8月和9月,双方爆发了多次中小规模的战斗,互有胜负。但荷兰人此前的攻势受到了郑芝龙的阻滞,台湾总督普特曼斯告诉刘香:“一官(郑芝龙)屡屡用放火船及兵船企图于漳州河压倒我们,我们不时受到损害及耻辱而不得不逃走 ”8月底,刘香、李国助正式与荷兰方面联手。

  9月16日,福建巡抚邹维琏亲自挂帅,五虎游击郑芝龙担任前锋,开始筹划反击。在战舰标准配置之外,郑芝龙自费购买了英国产的新式大炮,安装在每一艘主力战船上。同日,荷兰舰队并刘香的海盗舰队,开始在金门料罗湾集结。

  1个月后,明军主力也集结完毕,150多艘战舰组成了有史以来中国最为庞大的作战舰队,随即在10月22日爆发料罗湾大海战,荷兰人与海盗的联军大败而逃。

  此战,根据福建巡抚邹维琏《奉剿红夷报捷疏》,郑芝龙击沉了荷兰人的5艘战舰,俘获1艘。而根据荷方的各种记载,荷兰舰队“在台风和战斗中丧失了4条军舰,还有3艘不知去向”,实际上是郑芝龙各烧毁和俘获了1艘荷兰军舰(Brounersheaven号和Slooterdijck号),其余荷兰军舰均冲出重围,其他的损失都是日后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并非战斗损失。正因荷兰人保持了相当的实力,郑芝龙才选择了与他们再度谈判,也为日后郑成功收复台湾埋下了伏笔,否则,荷兰人如果在料罗湾海战中彻底失败的话,他们将难以坚守台湾据点。

  金门料罗湾海战,郑芝龙给信奉弱肉强食的荷兰人上了一课,“崇祯中,(荷夷)为郑芝龙所破,不敢窥内地者数年”(《明史》)。郑芝龙被官方称为“海疆长城”,并提拔为南澳镇副总兵。这是明代200年来政府第一次真心地与“海盗”合作并且相濡以沫。

  而荷兰人在次年的总结中说:“我们去年发动的战争结果足以证明,自由无限制的中国贸易凭武力和强暴是无法获得的,大员(台湾)长官和评议会已深深意识到这点,为促进事务的进展,长官先生已将21名囚犯释放,并派重要商人Hambuan送往中国,无疑会受到巡抚和其他中国大官的召见。”(《荷兰人在福尔摩莎》)普特曼斯因战败而辞职。

  郑芝龙与荷兰人达成了协议,荷兰人赔偿战争损失,并保证不再骚扰大陆沿海,并放弃对刘香集团的支持,郑芝龙也代表官方同意取消海禁,让更多的福建商人前往台湾贸易。这一协议,双方是互惠的,但相比而言,郑芝龙所得更多:荷兰人放弃了敌对态度后,中国前往马尼拉的贸易航线开通,想获得更好收益的闽粤两地海商,不需要经过荷兰人的中转或阻挠,而直抵马尼拉,当然,贸易量放大后,也有更多的货物流入了台湾,让荷兰人有了可炊之米。

  失去了荷兰人支持的刘香集团,迅速被郑芝龙的优势兵力扑灭,至此,郑芝龙彻底扫清了东西两洋的航道,通商范围遍及东南亚。至1635年日本实行锁国,郑芝龙已经是海上霸主,日本市场的关闭对他毫无影响。此时的西太平洋上,“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 “海船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船,例入三千金。岁入年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自筑城于安平海梢,直通卧内,可泊船,径达海。其守城兵,自给饷,不取于官,旗帜鲜明,戈甲坚利。凡贼遁入海者,檄付芝龙,取之如寄。”(《明季北略》)“各国皆飞黄(郑芝龙)旗号,沧海大洋如内地矣”,中国官方第一次对大洋深处实施了有效的管理。

  郑芝龙麾下的军队也超过20万人,不仅有汉人,而且还有日本、朝鲜人甚至非洲黑人在他军中扛枪吃粮,他的船队规模超过3000艘,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海上力量,台湾海峡完全成为郑芝龙的内海。

  更为重要的是,郑芝龙在1630年、也就是他接受招安后不久,就从日本接回了6周岁的儿子郑成功,年幼的郑成功开始在名师的督导下,认真学习中国文化。父亲缔造的这一海洋帝国,即将在他的手上继续发扬光大。

  郑芝龙称雄大洋,是中国人继郑和之后,第一次重新夺回了海洋的发言权。不同的是,郑和下西洋,是在完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收缩乃至阉割海上的扩张,而郑芝龙则是积极地向海洋拓展。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政府与海盗的真心合作,崇祯皇帝获得了一个安宁、富庶的东南海疆,不仅不需要再牵扯国家的财力和人力,而且为中央提供了比较稳定的财政支持,得以全力对抗努尔哈赤和李自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