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2)
在日本,年轻的郑芝龙认识了一位当地女子田川氏,并结了婚。关于田川氏的出身,至今仍是个谜。有的资料说她是日本长崎王族的女儿,有的说是日本肥前平户士人田川氏之女,也有的说是归化日籍的泉州治匠翁翌皇从日本人田川氏领来的养女。总之,她被称为田川氏,有时也被称为翁氏。1624年,田川氏为郑芝龙生下一子,取名福松,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因为母系的日本血统,郑成功在日本至今仍被看作民族英雄。
崭露头角
在收复澎湖的保卫战背后,多方利益角逐,年轻的郑芝龙为李旦担任翻译,周旋于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逐渐地成为集团内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郑芝龙入伙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展现他语言才华的机会:李旦卷入了明政府收复澎湖的战斗,而郑芝龙则成为这次军事和外交冲突中的翻译官。
1579年,荷兰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紧紧依靠英国,两国在1619年订立了军事同盟,联手争夺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在远东,英、荷两国先后在1600年和1602年组建各自的东印度公司,积极拓张。1622年,双方组成联合舰队,荷兰海军军官雷尔生(Cornelis Reyrsz)率领荷舰12艘、英舰4艘,共1024人,远征东方。6月份,英荷联军与澳门的葡萄牙守军爆发激战,结果,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英荷联军却在水陆两战中均大败。陆战中,联军阵亡136人,受伤126人,被俘40人;而海战中,1艘荷兰军舰被澳门炮台击沉。英国人认为如此奇耻大辱,都是因为荷方泄漏军情,愤怒之下,英军将自己的4艘军舰撤离。
澳门之战虽败,但英荷两国依然在别的地方合作,以“海盗”式的作战方式,到处袭击葡、西两国的殖民据点和海上航线,除了葡、西两国商船被攻击外,前往菲律宾的中国商船也遭袭击,船上货物均被英荷舰队转卖去日本,作为战利品。不久,葡萄牙手上只剩下澳门、西班牙手上则只剩下马尼拉。
雷尔生率荷兰舰队在澳门战败后,听从副将高文律(Kobenloet)的建议,于1622年7月11日占据了不设防的澎湖群岛,干脆当起了穿制服的海盗,在附近各岛上烧杀掳掠,抓了4000多名中国人及600多艘船只,强迫他们在澎湖岛上构筑红木埕要塞,并在金龟头、莳裹、白砂、渔翁、八罩等岛上兴建要塞,准备长期固守。4000多名中国人,在艰苦的工役中,死亡1300多人,剩下的全被荷兰人贩卖为奴。
福建巡抚商周祚,要求荷兰人立即撤出澎湖,被置之不理。商周祚调任北京后,继任巡抚南居益决心武力驱除荷兰人,而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子、福建总兵俞咨皋就承担了前敌指挥的重担。
他们决定对抗荷兰人的,还是“祖宗成法”——海禁。海禁自1623年9月开始,4个月多后,俞咨皋在1624年的正月初二率兵攻击澎湖,先后调集了上万的军队登陆,步步紧逼,但荷兰人却坚守住了要塞,双方进入了僵持状态。
战争持续了半年多,除了交战双方之外,在这一地区有着巨大商业利益的李旦,也损失惨重。他开始了穿梭外交,在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进行斡旋,而年轻的郑芝龙便以助手和翻译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谈判。这应该是郑芝龙第一次亲历如此复杂的多边利益整合。
谈判的结果是,如果荷兰人能够撤离并拆除要塞,明政府将不干涉他们占领“大员”(台南,后来泛指台湾),同时默许荷兰商船到福建贸易。
占领台湾,这是荷兰人朝思暮想的利益。他们立即自行拆毁了澎湖城塞和炮台,在1624年8月26日,登陆鹿耳门,在台南的安平(今安平古堡,郑芝龙在福建晋江的据点也称安平,易混淆)建立了据点,开始了在台湾长达38年的盘踞。而李旦也因此成为荷兰人比较信任的贸易伙伴。崭露头角的郑芝龙在李旦、颜思齐集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625年,李旦和颜思齐相继去世。史书并未记录他们的死因,从当时复杂的海上局势来看,不能排除被其他利益集团暗杀或者内部发生火并的可能。毕竟,同一个集团内的老大和老二同时病逝,这一概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不可靠的野史说,李旦和颜思齐在日本试图举兵,推翻德川幕府,结果失败,颜思齐逃往台湾。如果此说成立,李旦和颜思齐完全可能在这场与日本人的战斗中受伤,而导致双双死亡。但是,小说家言毕竟不可靠。
颜思齐其实早在荷兰人之前就奉李旦之命,在台湾进行拓殖,建立基地。台湾卓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出产,一直以来海商和海盗们都试图在此建立基地,但是,当地土著十分彪悍,甚至有着猎人头的传统,因此,王直、林道乾、林凤等人,最后都没有能坚持下去。
李旦撤离马尼拉之后,定居日本,扼守在商道航线上的台湾,就显得更为重要。台湾学者们多方考证,认为颜思齐奉命入台的时间,应该在1603年沈有容破“东番”(倭寇的另一称呼)之后及1624年荷兰人入台之前。在荷兰人到达时,颜思齐的台湾基地已经经营得相当有规模了。
↑返回顶部↑
崭露头角
在收复澎湖的保卫战背后,多方利益角逐,年轻的郑芝龙为李旦担任翻译,周旋于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逐渐地成为集团内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郑芝龙入伙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展现他语言才华的机会:李旦卷入了明政府收复澎湖的战斗,而郑芝龙则成为这次军事和外交冲突中的翻译官。
1579年,荷兰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紧紧依靠英国,两国在1619年订立了军事同盟,联手争夺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在远东,英、荷两国先后在1600年和1602年组建各自的东印度公司,积极拓张。1622年,双方组成联合舰队,荷兰海军军官雷尔生(Cornelis Reyrsz)率领荷舰12艘、英舰4艘,共1024人,远征东方。6月份,英荷联军与澳门的葡萄牙守军爆发激战,结果,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英荷联军却在水陆两战中均大败。陆战中,联军阵亡136人,受伤126人,被俘40人;而海战中,1艘荷兰军舰被澳门炮台击沉。英国人认为如此奇耻大辱,都是因为荷方泄漏军情,愤怒之下,英军将自己的4艘军舰撤离。
澳门之战虽败,但英荷两国依然在别的地方合作,以“海盗”式的作战方式,到处袭击葡、西两国的殖民据点和海上航线,除了葡、西两国商船被攻击外,前往菲律宾的中国商船也遭袭击,船上货物均被英荷舰队转卖去日本,作为战利品。不久,葡萄牙手上只剩下澳门、西班牙手上则只剩下马尼拉。
雷尔生率荷兰舰队在澳门战败后,听从副将高文律(Kobenloet)的建议,于1622年7月11日占据了不设防的澎湖群岛,干脆当起了穿制服的海盗,在附近各岛上烧杀掳掠,抓了4000多名中国人及600多艘船只,强迫他们在澎湖岛上构筑红木埕要塞,并在金龟头、莳裹、白砂、渔翁、八罩等岛上兴建要塞,准备长期固守。4000多名中国人,在艰苦的工役中,死亡1300多人,剩下的全被荷兰人贩卖为奴。
福建巡抚商周祚,要求荷兰人立即撤出澎湖,被置之不理。商周祚调任北京后,继任巡抚南居益决心武力驱除荷兰人,而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子、福建总兵俞咨皋就承担了前敌指挥的重担。
他们决定对抗荷兰人的,还是“祖宗成法”——海禁。海禁自1623年9月开始,4个月多后,俞咨皋在1624年的正月初二率兵攻击澎湖,先后调集了上万的军队登陆,步步紧逼,但荷兰人却坚守住了要塞,双方进入了僵持状态。
战争持续了半年多,除了交战双方之外,在这一地区有着巨大商业利益的李旦,也损失惨重。他开始了穿梭外交,在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进行斡旋,而年轻的郑芝龙便以助手和翻译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谈判。这应该是郑芝龙第一次亲历如此复杂的多边利益整合。
谈判的结果是,如果荷兰人能够撤离并拆除要塞,明政府将不干涉他们占领“大员”(台南,后来泛指台湾),同时默许荷兰商船到福建贸易。
占领台湾,这是荷兰人朝思暮想的利益。他们立即自行拆毁了澎湖城塞和炮台,在1624年8月26日,登陆鹿耳门,在台南的安平(今安平古堡,郑芝龙在福建晋江的据点也称安平,易混淆)建立了据点,开始了在台湾长达38年的盘踞。而李旦也因此成为荷兰人比较信任的贸易伙伴。崭露头角的郑芝龙在李旦、颜思齐集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625年,李旦和颜思齐相继去世。史书并未记录他们的死因,从当时复杂的海上局势来看,不能排除被其他利益集团暗杀或者内部发生火并的可能。毕竟,同一个集团内的老大和老二同时病逝,这一概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不可靠的野史说,李旦和颜思齐在日本试图举兵,推翻德川幕府,结果失败,颜思齐逃往台湾。如果此说成立,李旦和颜思齐完全可能在这场与日本人的战斗中受伤,而导致双双死亡。但是,小说家言毕竟不可靠。
颜思齐其实早在荷兰人之前就奉李旦之命,在台湾进行拓殖,建立基地。台湾卓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出产,一直以来海商和海盗们都试图在此建立基地,但是,当地土著十分彪悍,甚至有着猎人头的传统,因此,王直、林道乾、林凤等人,最后都没有能坚持下去。
李旦撤离马尼拉之后,定居日本,扼守在商道航线上的台湾,就显得更为重要。台湾学者们多方考证,认为颜思齐奉命入台的时间,应该在1603年沈有容破“东番”(倭寇的另一称呼)之后及1624年荷兰人入台之前。在荷兰人到达时,颜思齐的台湾基地已经经营得相当有规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