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望高与西班牙人的接触,是中西两国第一次官方交往。明朝官方是如此记载这一事件的:“把总王望高等以吕宋夷兵败贼林凤于海,焚舟斩级。凤溃图遁,复斩多级。并吕宋所赍贡文方物以进……礼部议赏吕宋番夷例以闻,报可。”也就是,同意将这个已经被“佛郎机人”占领的吕宋当做朝贡国,授予他们纳贡的机会。(《明神宗实录》) “官军追海寇,至其国(吕宋)。国人助讨有功,复朝贡。”(《明会要》)

  但是,泉州当地的一位小官员、泉州府同知陆一凤却大不以为然,认为吕宋向来不在朝贡清单内,这点小功劳不值得赐给他们这个大的进贡资格:“吕宋迫逐林凤,有所俘获,上献,因请得入贡,比于暹、腊诸国。台下议,凤(陆一凤)曰:‘不闻职方氏有吕宋也,奈何以小夷效小顺,秽我大鸿胪典。’台曰:‘当如何?’曰:‘疆场之利,专之可也。以台劳,取羁糜而已。’诸与议者咸服。”

  而在《万历武功录》中,对西班牙“夷人”的“忠诚”大加赞赏:虽然吕宋国“非贡夷,乃击破林凤,壮矣哉。及贡奉方物,尤为至顺”。

  林凤逃出玳瑁港后,回到东南沿海,继续以台湾魍港(今嘉义)为据点,不断骚扰福建沿海,但在官军的打击下,一直无法恢复当年的实力。他只好带兵转而骚扰广东,广东的官员则提出建议,请求朝廷同意对林凤实行招安,遭到福建方面的坚决反对。福建方面认为,自己多年来辛苦剿匪,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广东却横插一杠,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还从自己手里分去了招安的功劳。闽、粤两地早已因围剿“海盗”争功而不断摩擦,《万历武功录》中就曾分析,为什么林凤、林道乾都无法被顺利镇压,其根源就在于“闽广争竞”,无法和衷共济。从张居正这一时期与闽广两地的通信看,协调两地的关系也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

  经过中央的同意部署,加上林凤部众也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林凤手下马志善、李成等人,率1712人接受招安,被解散归还原籍。林凤自己只身逃离,据说到了南洋,但不知所终。据说,他的一些部众留在菲律宾,繁衍至今,在菲律宾,林凤的形象绝非盗贼,而是类似同时期的英国海盗英雄德雷克(Francis Drake)那样的豪侠。

  排华屠杀

  西班牙殖民者看到了中国政府对自己侨民的毫不关心,便把比他们更早来到菲律宾的华人,当做了下蛋的鸡。当需要贸易时,就让这只金鸡下蛋;当需要安全时,就立即宰了它。

  林凤开拓菲律宾殖民地的努力,虽然成为泡影,但他给西班牙人的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将中国人作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防范中国人,便成了西班牙的菲律宾殖民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需要中国的大量贸易及劳动力,在林凤战败之后的20年间,尤其在1585年和1590年,菲律宾殖民政府从广东、福建招募大批华工,“华人既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名为压冬,聚居涧内生活,渐至数万,间有削发长子孙焉” (《东西洋考》),到了17世纪初期,在菲律宾的华人至少超过了25000人,这令西班牙日益不安。

  万历三十一年(1603),也就是林凤战败突围之后28年,一场灭顶之灾终于降临在了菲律宾华人头上。

  祸端还是开始于万历皇帝的贪婪。这位到处开矿、搜罗金银的皇帝,听信了阎应龙、张嶷的报告,说是“吕宋机易山素产金银,采之,岁可得金10 万两、银30 万两”,于是万历皇帝不听劝谏,派出“矿税使者”,带着勘探队来到吕宋。毫无疑问,这引起了西班牙人极大的疑惧,他们抓住了勘探人员,“欲杀之”,幸得“诸华人共解,乃获释归”。

  这一事件,触动了西班牙人敏感的神经,他们担心在菲律宾的数万华人,将成为响应中国军队入侵的内应。于是,他们开始了行动。

  第一步,是收去华人手中可做兵刃的铁器,办法很简单,殖民政府宣布将对外征讨,高价收购铁器,“华人贪利尽鬻之,于是家无寸铁”。

  第二步,“酋(西班牙人)乃下令录华人姓名,分三百人为一院,入即歼之”。这300人一批的分批屠杀,完全类似日后纳粹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及苏联屠杀波兰军官的“卡廷惨案”。

  惊醒了的华人“群走菜园”,奋起反抗,但是,手无寸铁,又没经过战斗训练,死伤惨重,便躲入了大仑山,与西班牙军队打起了游击战,“众殊死斗,蛮兵少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