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 / 2)
如果崇祯南迁成功,则清帝国与大顺两虎相争,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明降军很有可能为南明所用。崇祯皇帝作为明帝国的象征,其核心凝聚力不可低估,只要崇祯皇帝或者其太子在南明政权,就能吸引大部分的明帝国官员和将领,而清帝国和大顺政权也不敢重用明降将。
此策看来,虽然失去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维持了帝国的血脉,树立了明帝国的旗帜,崇祯皇帝也保全了性命。
只是明帝国的皇帝太要面子,而大臣们也太精明或者太迂腐,南迁则意味着放弃北京城、放弃半壁江山,这个罪责没人愿意承担,大家都高谈阔论,自命道德高标,于是南迁虽议,却始终没有结果。
其二,放弃宁远,将吴三桂的辽东精锐调回北京城。
虽然此策就像派遣孙传庭出关一样属于孤注一掷,但总比不设防的等死要好。大顺军东渡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要击退之,非得尽数调遣宁远、山海关防线的士兵。
然而一旦调兵,则无异于放弃辽东最后的防线,清兵一旦入关,也是对明帝国的威胁,驱虎进狼,实在不是好的抉择。
但是,即使不是好的选择,至少也是一个选择。总比什么都做不了的强。可是帝国朝廷诸位大臣互相推诿,即使崇祯皇帝拍板做了决定,办事效率仍然极其低下,李自成大军已经入京,吴三桂的部队还没赶到。
其三,与清帝国议和,甚至可以借兵荡寇。
与清帝国议和并非天方夜谈,明帝国有过试探举动。可惜明帝国上下都不敢背负屈辱投降的罪名,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皇帝密谋议和,因为暴露于朝廷,崇祯竟然杀了陈新甲来掩饰此事。
权衡此策,虽然仍是养虎为患之举,但北京城已然危在旦夕,如果真的是渴得要命,不喝水就是死路一条,那么引鸠止渴没什么。清帝国和大顺政权一交战,说不定还有机会呢。 ↑返回顶部↑
此策看来,虽然失去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维持了帝国的血脉,树立了明帝国的旗帜,崇祯皇帝也保全了性命。
只是明帝国的皇帝太要面子,而大臣们也太精明或者太迂腐,南迁则意味着放弃北京城、放弃半壁江山,这个罪责没人愿意承担,大家都高谈阔论,自命道德高标,于是南迁虽议,却始终没有结果。
其二,放弃宁远,将吴三桂的辽东精锐调回北京城。
虽然此策就像派遣孙传庭出关一样属于孤注一掷,但总比不设防的等死要好。大顺军东渡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要击退之,非得尽数调遣宁远、山海关防线的士兵。
然而一旦调兵,则无异于放弃辽东最后的防线,清兵一旦入关,也是对明帝国的威胁,驱虎进狼,实在不是好的抉择。
但是,即使不是好的选择,至少也是一个选择。总比什么都做不了的强。可是帝国朝廷诸位大臣互相推诿,即使崇祯皇帝拍板做了决定,办事效率仍然极其低下,李自成大军已经入京,吴三桂的部队还没赶到。
其三,与清帝国议和,甚至可以借兵荡寇。
与清帝国议和并非天方夜谈,明帝国有过试探举动。可惜明帝国上下都不敢背负屈辱投降的罪名,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皇帝密谋议和,因为暴露于朝廷,崇祯竟然杀了陈新甲来掩饰此事。
权衡此策,虽然仍是养虎为患之举,但北京城已然危在旦夕,如果真的是渴得要命,不喝水就是死路一条,那么引鸠止渴没什么。清帝国和大顺政权一交战,说不定还有机会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