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1)
今天有康履等宦官在场,康王命令韩公裔宣读宗泽的札子,韩公裔粗看一下,就推辞说:“宗元帅底札子言语不顺,下官不敢宣读,须请九大王自阅。”康王取来,只见札子上写道:“天下百姓所注耳目而系其望者,惟在大元帅府康王一人。大元帅行之得其道,则天下将自安,宗庙、社稷将自宁,二帝、二后、诸王将自回,彼之贼虏将自剿绝殄灭。大元帅行之不得其道,则天下从而大乱,宗庙、社稷亦从而倾危,二帝、二后、诸王无夤缘而回,贼势愈炽,亦无夤缘而亡。此事在大元帅行之得其道与不得其道耳。如何可谓之道?泽谓其说有五:一曰近刚正而远柔邪,二曰纳谏诤而拒谀佞,三曰尚恭俭而抑骄侈,四曰体忧勤而忘逸乐,五曰进公实而退私伪。是五者甚易知,甚易行,然世莫能知,莫能行者,由刚正、谏诤、恭俭、忧勤、公实之事多逆於心也,柔邪、谀佞、骄侈、逸乐、私伪之事,多逊於志也。”
康王看到这里,就气得不愿意再往下看,他将这份札子撕个粉碎,发怒说:“我尚未即位,宗老汉却先骂我是个无道之主!”韩公裔当即下跪说:“下官启禀大王,闻得仁宗皇帝在盛暑时召对谏官余靖,退入後宫,方说是被一汗臭汉薰杀,喷唾在面。愿大王效法仁祖,恕宗元帅底狂悖,曲示优容,以收揽人心。”
康王想了一想,就命宦官们退出,自己与韩公裔单独谈话。一段时期以来,康王与他商议,可以避开黄潜善和汪伯彦,却不避宦官,如今屏退宦官,足以使韩公裔明白这次谈话的重要性。原来康王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称帝後的人事安排。他感到难以安排显要差遣的正是韩公裔,一是他与自己母亲的暧昧关系,二是宋朝对吏胥出身的官员,升迁有严格限制,不能当大官,三是康王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认为他对小事聪明有馀,却不可能委任军国大计。康王说:“我行将称帝,你有何见教?”
韩公裔说:“下官不过是庸陋小吏,误辱娘子与大王母子底深恩,方得攀龙附凤,然而下官赋分绵薄,当知满盈之戒。如若大王垂怜,日後可赐一个宫祠差遣,使下官得安愚分。”宋时的宫观官是一种以主管道教宫观为名的冗员,坐享俸禄,而全无公务。康王对他主动引退,感到非常满意,说:“韩机宜此说,深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意,甚好!然而我当命你奉朝请,以辅我之不逮。”韩公裔当即下跪谢恩。
康王又问:“我即位以後,不可无相,你不妨直言,以何人为宜?”韩公裔说:“耿相公追随九大王多时,我知大王恶其为人。”康王说:“他为人奸佞,离间两宫,人所共知,我真欲手剑取他底首级!”韩公裔说:“他既是靖康帝底宫僚,日後责罚,似不可太重,以免彰靖康帝之失。”康王点头,说:“此说有理。”
韩公裔说:“下官知九大王底意思,当重用汪元帅与黄元帅。”康王说:“汪伯彦虽然老成持重,然而图事揆策,似尚逊黄潜善一筹。”韩公裔说:“依下官愚见,两人谋身重於谋国。”康王万没有料想到韩公裔会说出这种话,不由大吃一惊,韩公裔连忙作出解释:“我观两人底立身行事,以爱护九大王为名,而行苟全性命之实。”康王说:“我从不闻你与两人有何异议。”
韩公裔说:“九大王出使与开元帅府时,须以安泊为上,称帝以後,却须以扶保江山为上。宗元帅尽瘁国事,奋不顾身。大王若能将三个元帅各用其所长……”他言犹未了,康王立即打断他的话,用斩钉截铁般的口气说:“宗泽迂拙执拗,决不可任宰执!”
韩公裔说:“李纲负天下重望,若只用汪、黄二元帅,而不用李纲,只恐难以服众。”康王说:“九九叔来此,也力荐李纲,你可代我为李纲草一信,以明此意。”他所说的“九九叔”就是赵士佑,他已和邵成章押送皇帝御物,来到了济州。韩公裔马上为康王写一草稿,康王提笔对草稿稍加修改,写道:“乘舆蒙尘,心如刀割。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悬,谅非不世之才,何以协济事功。阁下学究天人,忠贯金石,泽被斯人,功垂竹帛,乃公素志。想投袂而起,以振天下之溺,以副苍生之望。构顿首。”
康王写完信件,只见站在一旁的韩公裔,又有点口欲言而嗫嚅的模样,问道:“你尚有何说?”韩公裔说:“下官此言,恐遭怨谤。”康王说:“你对我忠心耿耿,直说不妨。”韩公裔说:“太上养後宫一万,又动辄进宫女位号,耗竭财力,负谤天下。道路传言,说九大王尚未身登大宝,深宅女子已纷纷请求封号。目今财力虚耗,宫女进一位号,便须增多少俸禄。前事不忘,後事之师,请九大王三思。”韩公裔的话其实还是半吞半吐,但聪明的康王已完全明白他的用意,唯有吝於授予宫女封号,既可避免好色之名传扬远播,也可大大节省内宫开支。尽管他已经对不少女子许愿,但还是听从了韩公裔的劝解,而决定自食其言。然而世上并无不透风的墙,康王虽然与韩公裔密谈,而属垣有耳,康履等宦官出於好奇,还是有所听闻。韩公裔从此内外结怨,幸亏尚有皇帝的庇护,而免遭迫害。 ↑返回顶部↑
康王看到这里,就气得不愿意再往下看,他将这份札子撕个粉碎,发怒说:“我尚未即位,宗老汉却先骂我是个无道之主!”韩公裔当即下跪说:“下官启禀大王,闻得仁宗皇帝在盛暑时召对谏官余靖,退入後宫,方说是被一汗臭汉薰杀,喷唾在面。愿大王效法仁祖,恕宗元帅底狂悖,曲示优容,以收揽人心。”
康王想了一想,就命宦官们退出,自己与韩公裔单独谈话。一段时期以来,康王与他商议,可以避开黄潜善和汪伯彦,却不避宦官,如今屏退宦官,足以使韩公裔明白这次谈话的重要性。原来康王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称帝後的人事安排。他感到难以安排显要差遣的正是韩公裔,一是他与自己母亲的暧昧关系,二是宋朝对吏胥出身的官员,升迁有严格限制,不能当大官,三是康王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认为他对小事聪明有馀,却不可能委任军国大计。康王说:“我行将称帝,你有何见教?”
韩公裔说:“下官不过是庸陋小吏,误辱娘子与大王母子底深恩,方得攀龙附凤,然而下官赋分绵薄,当知满盈之戒。如若大王垂怜,日後可赐一个宫祠差遣,使下官得安愚分。”宋时的宫观官是一种以主管道教宫观为名的冗员,坐享俸禄,而全无公务。康王对他主动引退,感到非常满意,说:“韩机宜此说,深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意,甚好!然而我当命你奉朝请,以辅我之不逮。”韩公裔当即下跪谢恩。
康王又问:“我即位以後,不可无相,你不妨直言,以何人为宜?”韩公裔说:“耿相公追随九大王多时,我知大王恶其为人。”康王说:“他为人奸佞,离间两宫,人所共知,我真欲手剑取他底首级!”韩公裔说:“他既是靖康帝底宫僚,日後责罚,似不可太重,以免彰靖康帝之失。”康王点头,说:“此说有理。”
韩公裔说:“下官知九大王底意思,当重用汪元帅与黄元帅。”康王说:“汪伯彦虽然老成持重,然而图事揆策,似尚逊黄潜善一筹。”韩公裔说:“依下官愚见,两人谋身重於谋国。”康王万没有料想到韩公裔会说出这种话,不由大吃一惊,韩公裔连忙作出解释:“我观两人底立身行事,以爱护九大王为名,而行苟全性命之实。”康王说:“我从不闻你与两人有何异议。”
韩公裔说:“九大王出使与开元帅府时,须以安泊为上,称帝以後,却须以扶保江山为上。宗元帅尽瘁国事,奋不顾身。大王若能将三个元帅各用其所长……”他言犹未了,康王立即打断他的话,用斩钉截铁般的口气说:“宗泽迂拙执拗,决不可任宰执!”
韩公裔说:“李纲负天下重望,若只用汪、黄二元帅,而不用李纲,只恐难以服众。”康王说:“九九叔来此,也力荐李纲,你可代我为李纲草一信,以明此意。”他所说的“九九叔”就是赵士佑,他已和邵成章押送皇帝御物,来到了济州。韩公裔马上为康王写一草稿,康王提笔对草稿稍加修改,写道:“乘舆蒙尘,心如刀割。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悬,谅非不世之才,何以协济事功。阁下学究天人,忠贯金石,泽被斯人,功垂竹帛,乃公素志。想投袂而起,以振天下之溺,以副苍生之望。构顿首。”
康王写完信件,只见站在一旁的韩公裔,又有点口欲言而嗫嚅的模样,问道:“你尚有何说?”韩公裔说:“下官此言,恐遭怨谤。”康王说:“你对我忠心耿耿,直说不妨。”韩公裔说:“太上养後宫一万,又动辄进宫女位号,耗竭财力,负谤天下。道路传言,说九大王尚未身登大宝,深宅女子已纷纷请求封号。目今财力虚耗,宫女进一位号,便须增多少俸禄。前事不忘,後事之师,请九大王三思。”韩公裔的话其实还是半吞半吐,但聪明的康王已完全明白他的用意,唯有吝於授予宫女封号,既可避免好色之名传扬远播,也可大大节省内宫开支。尽管他已经对不少女子许愿,但还是听从了韩公裔的劝解,而决定自食其言。然而世上并无不透风的墙,康王虽然与韩公裔密谈,而属垣有耳,康履等宦官出於好奇,还是有所听闻。韩公裔从此内外结怨,幸亏尚有皇帝的庇护,而免遭迫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