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1)
从迪斯累里时期开始,维多利亚逐渐地走出深宫,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而现在,索尔兹伯里的政策更令女王开心,她的各种社会活动更加频繁,她不顾已70岁的高龄,到处巡视,出席了各种公共场合,坚持审阅一切重大政务,她极大限度地行使作为国王之权力。她出现在会客厅、音乐会、阅兵式上,她主持各项重大工程的奠基礼,她前往利物浦为万国博览会开幕式剪彩,她乘坐的敞篷车在大雨中穿行,无数狂热的市民夹道欢呼,冰冷的雨水浇不灭女王心中的那份神圣感。她巡视了爱丁堡,在那里她再一次受到了较之利物浦更其壮观、热烈之欢迎。
1887年,是女王即位50周年。6月里,在伦敦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维多利亚身边簇拥着当朝的富官显贵,以及炫目轩昂的各国王公,女王的车队穿过首都狂欢的人群,前往韦斯敏斯特大教堂行感恩礼。到处是攒动的人头,到处是不绝于耳的欢呼声,维多利亚的敞篷车缓缓移动,女王一身素裳,她那肥胖而矮小的身体一动不动,威严、庄重,一双依旧炯炯有神的眼睛不断地向两侧扫视,内心里充满了狂喜、慈爱、感激、深深的责任感与无限的自豪感。
维多利亚极喜欢这种隆重的、宏大的聚会,正是这种奇特然而简单的方式使她明白并感受到整个英国、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是属于她的。冗长的典礼结束之后,维多利亚回到了白金汉宫,她一面感到长时间的伫立所带来的劳累,另一面又更为那些热烈的场面所陶醉。当有人问及她感觉如何时,她说:“我很累,但是非常快乐。”
对维多利亚来说,她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1897年她的登基60周年的纪念庆典。由于索尔兹伯里十年的统治,英帝国主义形势相对缓和、繁荣。整个社会风尚又接近19世纪中期也就是维多利亚鼎盛期的传统,维多利亚在民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这一次庆典较之十年前的那次庆典更加隆重、热烈。所有的殖民国家和地区都派出了重要人物前往伦敦参加庆典,5万左右来自“日不落帝国”每一个角落的军队组成一支壮丽、威武的仪仗队。军人们簇拥着女王,盛装华服,穿过斯特兰德街和舰队街到达圣保罗教堂。周围人山人海,欢声如雷。年老的臣民们回忆起60年前那个年轻、美丽、娴雅、充满朝气的姑娘;中年人的记忆里也再现出那个与阿尔伯特一起出席万国博览会的那位风韵楚楚而又不失端庄的夫人,他们发现,时间对维多利亚外貌的改变如同对他们自己的改变一样是巨大的,但这个女人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勃勃的生气,她的活力、她的诚意、她的骄傲与直率却永远没有改变。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在那个老年妇人的身上,他们更感到一种神秘,一种诱人的神秘的魅力,他们一生下来就笼罩在这种神秘之气氛中,那个女人让他们崇拜、敬仰,人群中最狂热的欢呼正是来自他们中间。
队伍在圣保罗教堂前停了下来,80岁高龄的维多利亚缓缓地下了车,朝教堂走去,对她来说,她的人生的旅途快要走到尽头了,但是那个严肃精谨、野心勃勃的军纪官与那个坚忍、顽强的萨克思·科堡的公主所给予她的那种坚定的步伐却依然如故。她缓缓地、坚毅地朝着她的理想、她的辉煌之顶点走去。尽管她常常觉得她的地位与权力与她当初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是现在,这欢乐的场面让她忘记了所有的不快。在这个时代,还有谁能享有她这样的荣誉与尊严?60年的宝座谁能与之匹敌?以后恐怕再也难找到与之相当之人了。
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面对欢呼的人群,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说道:他们对我太好了!他们太好了!
晚上她回到家里,她得知除了在伦敦、英国其他各主要城市,乃至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各个地方都在举行庆典,她的感情再一次达到高潮。当晚,她的答谢传遍各地:“我衷心地感谢我所热爱的人民,愿上帝赐福于他们。”整个晚上,她都在向帝国各地发电报,感谢他们的庆贺。
她感觉自己如同一轮太阳,将自己的光辉——她的热情,她的荣耀,她的权力洒遍“日不落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第九章 大彻大悟
一、大臣在一旁费力地读着公文,女王双眼微闭,似睡非睡,似听非听,然后一声“照准”的批示从她嘴里发出,平静而惬意……
也就在维多利亚在她的晚年不断地赢得自己作为帝国之荣耀与尊严之同时,她对于她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认识也逐渐地加深了,或者说,她晚年的东山再起本身就是她自己与这个对她来说极其反感的时代进行调和之产物。
早在亲王在世的时候,有一件事就深深地触动了她。激进而好事的帕麦斯顿曾被她和亲王经过艰苦之斗争挥到一边,当时,与他们站在一边的约翰·拉塞尔首相曾称帕麦斯顿“年事已高将不会再有多大的作为了”。可是几年后,这个家伙却再度发迹,一举成了英国的首相,而且,除了一次极短时间的中断,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了整整十年。帕麦斯顿的死灰复燃,使维多利亚大为不解,难道真是他个人有多么大的能耐吗?显然不是,帕麦斯顿当然是个能力非凡之人,但是在英国有这么大能力的又何止一个帕麦斯顿?那么,那个使帕麦斯顿成为“不倒翁”的理由是什么呢? ↑返回顶部↑
1887年,是女王即位50周年。6月里,在伦敦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维多利亚身边簇拥着当朝的富官显贵,以及炫目轩昂的各国王公,女王的车队穿过首都狂欢的人群,前往韦斯敏斯特大教堂行感恩礼。到处是攒动的人头,到处是不绝于耳的欢呼声,维多利亚的敞篷车缓缓移动,女王一身素裳,她那肥胖而矮小的身体一动不动,威严、庄重,一双依旧炯炯有神的眼睛不断地向两侧扫视,内心里充满了狂喜、慈爱、感激、深深的责任感与无限的自豪感。
维多利亚极喜欢这种隆重的、宏大的聚会,正是这种奇特然而简单的方式使她明白并感受到整个英国、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是属于她的。冗长的典礼结束之后,维多利亚回到了白金汉宫,她一面感到长时间的伫立所带来的劳累,另一面又更为那些热烈的场面所陶醉。当有人问及她感觉如何时,她说:“我很累,但是非常快乐。”
对维多利亚来说,她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1897年她的登基60周年的纪念庆典。由于索尔兹伯里十年的统治,英帝国主义形势相对缓和、繁荣。整个社会风尚又接近19世纪中期也就是维多利亚鼎盛期的传统,维多利亚在民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这一次庆典较之十年前的那次庆典更加隆重、热烈。所有的殖民国家和地区都派出了重要人物前往伦敦参加庆典,5万左右来自“日不落帝国”每一个角落的军队组成一支壮丽、威武的仪仗队。军人们簇拥着女王,盛装华服,穿过斯特兰德街和舰队街到达圣保罗教堂。周围人山人海,欢声如雷。年老的臣民们回忆起60年前那个年轻、美丽、娴雅、充满朝气的姑娘;中年人的记忆里也再现出那个与阿尔伯特一起出席万国博览会的那位风韵楚楚而又不失端庄的夫人,他们发现,时间对维多利亚外貌的改变如同对他们自己的改变一样是巨大的,但这个女人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勃勃的生气,她的活力、她的诚意、她的骄傲与直率却永远没有改变。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在那个老年妇人的身上,他们更感到一种神秘,一种诱人的神秘的魅力,他们一生下来就笼罩在这种神秘之气氛中,那个女人让他们崇拜、敬仰,人群中最狂热的欢呼正是来自他们中间。
队伍在圣保罗教堂前停了下来,80岁高龄的维多利亚缓缓地下了车,朝教堂走去,对她来说,她的人生的旅途快要走到尽头了,但是那个严肃精谨、野心勃勃的军纪官与那个坚忍、顽强的萨克思·科堡的公主所给予她的那种坚定的步伐却依然如故。她缓缓地、坚毅地朝着她的理想、她的辉煌之顶点走去。尽管她常常觉得她的地位与权力与她当初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是现在,这欢乐的场面让她忘记了所有的不快。在这个时代,还有谁能享有她这样的荣誉与尊严?60年的宝座谁能与之匹敌?以后恐怕再也难找到与之相当之人了。
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面对欢呼的人群,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说道:他们对我太好了!他们太好了!
晚上她回到家里,她得知除了在伦敦、英国其他各主要城市,乃至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各个地方都在举行庆典,她的感情再一次达到高潮。当晚,她的答谢传遍各地:“我衷心地感谢我所热爱的人民,愿上帝赐福于他们。”整个晚上,她都在向帝国各地发电报,感谢他们的庆贺。
她感觉自己如同一轮太阳,将自己的光辉——她的热情,她的荣耀,她的权力洒遍“日不落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第九章 大彻大悟
一、大臣在一旁费力地读着公文,女王双眼微闭,似睡非睡,似听非听,然后一声“照准”的批示从她嘴里发出,平静而惬意……
也就在维多利亚在她的晚年不断地赢得自己作为帝国之荣耀与尊严之同时,她对于她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认识也逐渐地加深了,或者说,她晚年的东山再起本身就是她自己与这个对她来说极其反感的时代进行调和之产物。
早在亲王在世的时候,有一件事就深深地触动了她。激进而好事的帕麦斯顿曾被她和亲王经过艰苦之斗争挥到一边,当时,与他们站在一边的约翰·拉塞尔首相曾称帕麦斯顿“年事已高将不会再有多大的作为了”。可是几年后,这个家伙却再度发迹,一举成了英国的首相,而且,除了一次极短时间的中断,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了整整十年。帕麦斯顿的死灰复燃,使维多利亚大为不解,难道真是他个人有多么大的能耐吗?显然不是,帕麦斯顿当然是个能力非凡之人,但是在英国有这么大能力的又何止一个帕麦斯顿?那么,那个使帕麦斯顿成为“不倒翁”的理由是什么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