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1 / 2)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消失了,一批批不熟悉的面孔也前赴后继地不见了。
总得有人给皇帝办事呀。
于是,在帝国官场上,出现了一道罕见的奇异风景,坐在台子后面审案的御史脚上,戴着镣铐,他本人已经被判了死刑;而另外衙门里面的大堂上,那位面无人色的堂皇大员,不久前,刚刚挨了皇帝的80大棍。茹太素是明初相当有名的一位大臣,以忠厚正直为时人所敬重,官位最高时为正二品户部尚书,相当于今天中央最高财政经济部门首长。此人就是因为奏折写得太长而被朱元璋急急召来打屁股的那位。他就曾经被判罪后戴着镣铐上班办公,后来终于被朱元璋杀死。在《大诰三编》中,我们知道,这种为朱元璋所发明的崭新工作方式,叫做“戴罪办事”。戴,是已经被判刑的意思。当时,在各级政府机关里,这种戴罪办事的人,按照朱元璋的记录,有328人。不必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都可以想见其景象多么壮观。
此后,从明代开始直到今天,我们在诸多历史学家们的堂皇著作中,能够读到许多对于朱元璋澄清吏治的赞美。事实上,这些颂扬之词,除了表达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之外,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扯淡。
原因在于下列两点:
其一,在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里,吏治的状况都是该政治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与我国以往时代的吏治比较起来,作为人格化的帝王,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仅仅是将传统思想与手段推到了极端处使用而已。这种情况唯一可以证明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这种政治文化传统所蕴涵的政治智慧、政治空间、政治伦理资源已经萎缩枯竭,其山穷水尽之际,只剩下苟延残喘和回光返照。
其二,朱元璋死后,在他所开创的朝代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泛滥成灾的程度,不亚于任何时代最糟时的情形。由此,印证了上述结论。
假如一定要从朱元璋个人功过是非的角度进行判断的话,毋宁说,此人的作为,相当有效地展示了一点,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下,帝王个人的心理、性格与能力可以使他做些什么和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揆诸史籍,其情形大抵如此。
而在针对另一类人的另外一个战场上,朱元璋则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
由于对象和目标的不同,朱元璋在打击那些可能威胁自己或者自己继承人皇位的人们时,表现得高度理性而审慎,层次分明又有条不紊,使这场没完没了的战争具有了政治谋杀的特点。
从朱元璋的一生行事判断,他对开国功臣们的猜忌,可能需要追溯战争年代那一系列背叛事件。
其中,邵荣、谢再兴叛变和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谋叛,应该起了重要作用。
邵荣勇猛善战且多智谋,是朱元璋早期最重要的战友与助手,在将近十年时间里,他都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人,地位甚至在徐达之上。关于此人为什么要叛乱,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我们只是能够看到不少史学家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说法,当他叛乱失败,被捉住后,朱元璋曾经与他相对喝酒。期间,他愤愤不平地告诉朱元璋:“我们在外面拼死拼活,你却把我们的妻子老小拘在手里做人质,使我们骨肉分离,无法团聚,全为了你的一己私利。我这是不得已。”说完,潸然泪下。据说,朱元璋是在全军将士面前,与邵荣置酒洒泪而别,然后行刑将其杀死的。
还有一种说法,也不妨作为参照。这种说法认为,朱元璋曾经在邵荣领兵在外时,调戏并奸污了邵荣刚刚成年的女儿,从而促使邵荣发起叛乱。后来,朱元璋念邵荣没有在公开场合揭露此点,而放过了他的全家。这种说法,特别容易在讨厌朱元璋的人们那里得到响应。姑且存疑。
↑返回顶部↑
总得有人给皇帝办事呀。
于是,在帝国官场上,出现了一道罕见的奇异风景,坐在台子后面审案的御史脚上,戴着镣铐,他本人已经被判了死刑;而另外衙门里面的大堂上,那位面无人色的堂皇大员,不久前,刚刚挨了皇帝的80大棍。茹太素是明初相当有名的一位大臣,以忠厚正直为时人所敬重,官位最高时为正二品户部尚书,相当于今天中央最高财政经济部门首长。此人就是因为奏折写得太长而被朱元璋急急召来打屁股的那位。他就曾经被判罪后戴着镣铐上班办公,后来终于被朱元璋杀死。在《大诰三编》中,我们知道,这种为朱元璋所发明的崭新工作方式,叫做“戴罪办事”。戴,是已经被判刑的意思。当时,在各级政府机关里,这种戴罪办事的人,按照朱元璋的记录,有328人。不必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都可以想见其景象多么壮观。
此后,从明代开始直到今天,我们在诸多历史学家们的堂皇著作中,能够读到许多对于朱元璋澄清吏治的赞美。事实上,这些颂扬之词,除了表达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之外,基本上可以被视为扯淡。
原因在于下列两点:
其一,在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里,吏治的状况都是该政治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与我国以往时代的吏治比较起来,作为人格化的帝王,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仅仅是将传统思想与手段推到了极端处使用而已。这种情况唯一可以证明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这种政治文化传统所蕴涵的政治智慧、政治空间、政治伦理资源已经萎缩枯竭,其山穷水尽之际,只剩下苟延残喘和回光返照。
其二,朱元璋死后,在他所开创的朝代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泛滥成灾的程度,不亚于任何时代最糟时的情形。由此,印证了上述结论。
假如一定要从朱元璋个人功过是非的角度进行判断的话,毋宁说,此人的作为,相当有效地展示了一点,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下,帝王个人的心理、性格与能力可以使他做些什么和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揆诸史籍,其情形大抵如此。
而在针对另一类人的另外一个战场上,朱元璋则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
由于对象和目标的不同,朱元璋在打击那些可能威胁自己或者自己继承人皇位的人们时,表现得高度理性而审慎,层次分明又有条不紊,使这场没完没了的战争具有了政治谋杀的特点。
从朱元璋的一生行事判断,他对开国功臣们的猜忌,可能需要追溯战争年代那一系列背叛事件。
其中,邵荣、谢再兴叛变和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谋叛,应该起了重要作用。
邵荣勇猛善战且多智谋,是朱元璋早期最重要的战友与助手,在将近十年时间里,他都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人,地位甚至在徐达之上。关于此人为什么要叛乱,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我们只是能够看到不少史学家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说法,当他叛乱失败,被捉住后,朱元璋曾经与他相对喝酒。期间,他愤愤不平地告诉朱元璋:“我们在外面拼死拼活,你却把我们的妻子老小拘在手里做人质,使我们骨肉分离,无法团聚,全为了你的一己私利。我这是不得已。”说完,潸然泪下。据说,朱元璋是在全军将士面前,与邵荣置酒洒泪而别,然后行刑将其杀死的。
还有一种说法,也不妨作为参照。这种说法认为,朱元璋曾经在邵荣领兵在外时,调戏并奸污了邵荣刚刚成年的女儿,从而促使邵荣发起叛乱。后来,朱元璋念邵荣没有在公开场合揭露此点,而放过了他的全家。这种说法,特别容易在讨厌朱元璋的人们那里得到响应。姑且存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