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2)
四月五日,我们迎着灰雾中冉冉升起的太阳向伊拉克东北部的苏莱曼尼亚奔驰。基尔库克的蓝天、绿草、小河在我们身旁掠过。石油工人居住的点点英国式小屋,独门独户,内带花园,温暖恬静。丰富的石油资源、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条大河横穿大沙漠中的这片沃土,孕育了悠久的巴比伦文明。
随车队入山,这里的景色颇似耶路撒冷。路旁班用帐篷连绵不断,与公路平行的高压电线全被炸毁。公路上全是军车、行人全是军人。一个至少由五十辆军车组成的车队,正在路旁休息。车门上的军徽被黄泥涂抹遮盖住,偶有剥落,则露出红三角上的黄色降落伞标志,这支戴红色贝蕾帽的部队,显然是共和国卫队的一个伞兵师。
沿途的士兵正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向前推进,四十吨集装箱拖车上挤了上百名士兵,从齐肩高的车帮向外探着脑袋,象竹篓里的一群鹅。这些士兵还穿着橄榄绿的冬装,戴着大风镜和毛线风帽,令人想起阿拉曼的隆美尔。没有风镜的士兵用阿拉伯大围巾裹住头,仅露双眼,浑身上下全是黄土。车身上捆缚了许多白塑料桶,装的是备用汽油和水。一些挤在军车顶上的士兵为防止打盹摔下来,用帐篷绳将自己身体捆绑在车顶上。
二十几辆军车组成的小型车队四处可见,兰德罗娃吉普上平架着12·7毫米高射机枪,车上的士兵肩扛火箭榴弹发射器,头戴苏式钢盔。路边向阳的山坡上,T—72坦克的滑膛炮塔上晾晒着军毯,士兵躺在草绿色的帆布炮衣上打盹。加榴炮阵地旁是苏制40管车载火箭炮。空中有编队飞行的四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沿公路呼啸而过,右侧是一个简易前进机场,一架法制SA—3小羚羊直升机正在降落,吹得黄沙蔽日。
行至苏莱曼尼亚市阿德纳斯广场,“全陪”命令下车照相。我惊喜若狂。此处的军车与难民挤作一处,乱成一团。我连车门都打不开。80—200镜头偏又停止工作,光圈环怎么也拧不动。
由山里逃出来的难民目光呆滞,疲惫不堪,肩扛各种破烂行李,一个小孩竟怀抱一只老鹰。突然身旁响了几枪,可不见有人倒下。我和B#C的吉姆双手一撑,爬上一堵矮墙,这时枪声不断,人群大乱,可就是看不明白。回到北京才知道,“新闻联播”还播了我站在军车上的一个镜头,妈妈因为没看清楚,直等到“晚间新闻”又看了一遍。
在阿德纳斯广场被击毁的萨达姆像下,一个至少有一米九高的共和国卫队上校柱着拐杖指挥士兵往前走。在他旁边有一个怀抱婴儿的小丫头,还没有我的腿高,瑟瑟发抖着。我把摄影背心里能吃的东西全掏给了她。
在通往Choarta的立交桥下,T—72主战坦克和装甲车封锁了桥面,逃难的人似潮涌,军队犹如防波堤。士兵们仔细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后方许通过。空中的SA—3小羚羊直升机用库尔德语大喊:“一切安全,马上回自己家去。”
我和吉姆爬上立交桥顶,从这里俯瞰前进的军队和逃难的难民相对而行,似滚滚蚁群。我不由得想起《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士兵和市民的尸体并排静卧,因为他们同属于人民。”
我身旁就是一辆T—72坦克,巨大的滑膛炮直指进山的路口,我身上的“人民中国新华社”引起士兵的好奇,我干脆摘下昨天摔坏的那台尼康相机递给他们,任其乱按一气。我用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几句阿拉伯语,得寸进尺地上了T—72坦克。可刚按了两张,跑过来一个少尉,大声命令我下来,两手比划着戴手铐的样子。我磨磨蹭蹭地往下爬:“雅嘿(兄弟),西尼夏比(人民中国)。”我被带到一位上尉跟前,主动交出相机,任其制裁。
上尉上下打量了我好半天,笑了。“你不知道上面是军事机密吗?”
“不知道。我是想和上面的‘雅嘿’(穆斯林兄弟)合个影。”
“是人民中国吗?”
“百分之百的人民中国。”说着我转了一个圈,让他看清我前胸后背上的字。
“下次别往上爬。”
↑返回顶部↑
随车队入山,这里的景色颇似耶路撒冷。路旁班用帐篷连绵不断,与公路平行的高压电线全被炸毁。公路上全是军车、行人全是军人。一个至少由五十辆军车组成的车队,正在路旁休息。车门上的军徽被黄泥涂抹遮盖住,偶有剥落,则露出红三角上的黄色降落伞标志,这支戴红色贝蕾帽的部队,显然是共和国卫队的一个伞兵师。
沿途的士兵正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向前推进,四十吨集装箱拖车上挤了上百名士兵,从齐肩高的车帮向外探着脑袋,象竹篓里的一群鹅。这些士兵还穿着橄榄绿的冬装,戴着大风镜和毛线风帽,令人想起阿拉曼的隆美尔。没有风镜的士兵用阿拉伯大围巾裹住头,仅露双眼,浑身上下全是黄土。车身上捆缚了许多白塑料桶,装的是备用汽油和水。一些挤在军车顶上的士兵为防止打盹摔下来,用帐篷绳将自己身体捆绑在车顶上。
二十几辆军车组成的小型车队四处可见,兰德罗娃吉普上平架着12·7毫米高射机枪,车上的士兵肩扛火箭榴弹发射器,头戴苏式钢盔。路边向阳的山坡上,T—72坦克的滑膛炮塔上晾晒着军毯,士兵躺在草绿色的帆布炮衣上打盹。加榴炮阵地旁是苏制40管车载火箭炮。空中有编队飞行的四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沿公路呼啸而过,右侧是一个简易前进机场,一架法制SA—3小羚羊直升机正在降落,吹得黄沙蔽日。
行至苏莱曼尼亚市阿德纳斯广场,“全陪”命令下车照相。我惊喜若狂。此处的军车与难民挤作一处,乱成一团。我连车门都打不开。80—200镜头偏又停止工作,光圈环怎么也拧不动。
由山里逃出来的难民目光呆滞,疲惫不堪,肩扛各种破烂行李,一个小孩竟怀抱一只老鹰。突然身旁响了几枪,可不见有人倒下。我和B#C的吉姆双手一撑,爬上一堵矮墙,这时枪声不断,人群大乱,可就是看不明白。回到北京才知道,“新闻联播”还播了我站在军车上的一个镜头,妈妈因为没看清楚,直等到“晚间新闻”又看了一遍。
在阿德纳斯广场被击毁的萨达姆像下,一个至少有一米九高的共和国卫队上校柱着拐杖指挥士兵往前走。在他旁边有一个怀抱婴儿的小丫头,还没有我的腿高,瑟瑟发抖着。我把摄影背心里能吃的东西全掏给了她。
在通往Choarta的立交桥下,T—72主战坦克和装甲车封锁了桥面,逃难的人似潮涌,军队犹如防波堤。士兵们仔细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后方许通过。空中的SA—3小羚羊直升机用库尔德语大喊:“一切安全,马上回自己家去。”
我和吉姆爬上立交桥顶,从这里俯瞰前进的军队和逃难的难民相对而行,似滚滚蚁群。我不由得想起《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士兵和市民的尸体并排静卧,因为他们同属于人民。”
我身旁就是一辆T—72坦克,巨大的滑膛炮直指进山的路口,我身上的“人民中国新华社”引起士兵的好奇,我干脆摘下昨天摔坏的那台尼康相机递给他们,任其乱按一气。我用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几句阿拉伯语,得寸进尺地上了T—72坦克。可刚按了两张,跑过来一个少尉,大声命令我下来,两手比划着戴手铐的样子。我磨磨蹭蹭地往下爬:“雅嘿(兄弟),西尼夏比(人民中国)。”我被带到一位上尉跟前,主动交出相机,任其制裁。
上尉上下打量了我好半天,笑了。“你不知道上面是军事机密吗?”
“不知道。我是想和上面的‘雅嘿’(穆斯林兄弟)合个影。”
“是人民中国吗?”
“百分之百的人民中国。”说着我转了一个圈,让他看清我前胸后背上的字。
“下次别往上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