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1)
也有人认为,中国有帆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500年前的商朝。还有资料说,东汉时期出现的平衡纵帆,具有逆风航行的功能,标志着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超的水平。
第二个疑问是:赤壁大战之时,真的出现过东南风吗?气象科普专家王章敏先生判断说,当时的状况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即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气旋,最后发生了东南风和大面积降雨。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先是在长江的江面上刮起东南风,而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的确很像王章敏先生所说的锋面气旋天气。民间有“东风雨,西风晴”和“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的谚语,也与锋面气旋天气的特征相符。可是,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气象资料显示,这种锋面气旋天气常见于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的惊蛰和清明时节,而赤壁大战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冬月,怎么会出现锋面气旋天气呢?王章敏先生解释说,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农历冬月的风向基本上是东北风,出现东南风出现的概率只有3%,然则概率虽小,却也符合天气演变规律。
我很怀疑王章敏先生自圆其说的解释。查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又确有“东南风急”和“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的记述。又相问于冯金平先生,也表示赤壁地区的确有冬天发生东南风的气候现象。我手头上没有赤壁地区的第一手气象资料,也只好姑妄信之。
第三个疑问是:诸葛亮能够借来东南风吗?鲁迅先生便很不以为然,以为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自此以后,学者们也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事先知道天气将要发生变化,然后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例如,王章敏先生就说过,诸葛亮家住南阳,距离赤壁不远,了解那次东南风发生前的征兆,因此能够准确地做出中期天气预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无非是一场装神弄鬼的把戏,其目的是故做神秘,以赢得东吴将士们对他的尊敬和畏惧。
然而,以诸葛亮的品德与情操而言,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某种可耻的用心而故意装神弄鬼。尤其是在孙权、周瑜、程普、黄盖这些高智商的人才面前,装神弄鬼不仅显得荒诞不经,而且很容易招来鄙视和嘲笑,给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即便东吴的将士们都有智商上的问题,装神弄鬼的把戏也未必能够赢得他们对诸葛亮的敬畏——《三国演义》描述说,东南风大起之时,周瑜的第一反应是骇然而起嫉恨之心,以至于要杀害诸葛亮以免遗祸于后日——大敌当前,诸葛亮何苦要自取祸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因此,诸葛亮装神弄鬼的说法,不过是以学者之心度诸葛亮之腹,颇有疑误之处。
火烧乌林的故事,可见于《三国志》。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却只能见于《三国演义》。学者们常常以《三国志》为历史事实,以《三国演义》为文学虚构,却依然在用历史学的眼光审视《三国演义》。以我之所见,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研究《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没有人能够读懂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文化现象: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可是连最顶尖级的学者也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奥妙。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设计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情节?在这些故事情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事实和文学意义?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与答案的所在呢?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1)
在我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怎么可能挽救危局,赢来赤壁之战的胜利?
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东风的计划。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场的群儒之中,没有一个人的传记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断定是小说家虚构的伪历史。我却以为,当诸葛亮来到柴桑,面对东吴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论,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战。出场的群儒未必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所描述的言论和场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虚构,但其中的历史真实性不可以被轻易否定。尤其是那场舌战所辩论的问题,颇是耐人寻味。
张昭的问题是:“我听说刘备向来有复兴汉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乐毅之才,怎么会有长坂坡之败,以至于亡命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呢?”
诸葛亮回答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值此危机关头,又不忍心乘机夺取刘琮的基业,故而南走当阳。又有十几万难民追随,刘备不忍离弃,至有长坂坡之败。虽败如此,犹见刘备之大仁大义也。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当年高皇帝也曾屡次败于项羽,却在垓下一战成功,如今岂可因一时之败而论英雄呢?” ↑返回顶部↑
第二个疑问是:赤壁大战之时,真的出现过东南风吗?气象科普专家王章敏先生判断说,当时的状况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即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气旋,最后发生了东南风和大面积降雨。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先是在长江的江面上刮起东南风,而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的确很像王章敏先生所说的锋面气旋天气。民间有“东风雨,西风晴”和“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的谚语,也与锋面气旋天气的特征相符。可是,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气象资料显示,这种锋面气旋天气常见于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的惊蛰和清明时节,而赤壁大战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冬月,怎么会出现锋面气旋天气呢?王章敏先生解释说,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农历冬月的风向基本上是东北风,出现东南风出现的概率只有3%,然则概率虽小,却也符合天气演变规律。
我很怀疑王章敏先生自圆其说的解释。查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又确有“东南风急”和“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的记述。又相问于冯金平先生,也表示赤壁地区的确有冬天发生东南风的气候现象。我手头上没有赤壁地区的第一手气象资料,也只好姑妄信之。
第三个疑问是:诸葛亮能够借来东南风吗?鲁迅先生便很不以为然,以为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自此以后,学者们也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事先知道天气将要发生变化,然后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例如,王章敏先生就说过,诸葛亮家住南阳,距离赤壁不远,了解那次东南风发生前的征兆,因此能够准确地做出中期天气预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无非是一场装神弄鬼的把戏,其目的是故做神秘,以赢得东吴将士们对他的尊敬和畏惧。
然而,以诸葛亮的品德与情操而言,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某种可耻的用心而故意装神弄鬼。尤其是在孙权、周瑜、程普、黄盖这些高智商的人才面前,装神弄鬼不仅显得荒诞不经,而且很容易招来鄙视和嘲笑,给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即便东吴的将士们都有智商上的问题,装神弄鬼的把戏也未必能够赢得他们对诸葛亮的敬畏——《三国演义》描述说,东南风大起之时,周瑜的第一反应是骇然而起嫉恨之心,以至于要杀害诸葛亮以免遗祸于后日——大敌当前,诸葛亮何苦要自取祸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因此,诸葛亮装神弄鬼的说法,不过是以学者之心度诸葛亮之腹,颇有疑误之处。
火烧乌林的故事,可见于《三国志》。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却只能见于《三国演义》。学者们常常以《三国志》为历史事实,以《三国演义》为文学虚构,却依然在用历史学的眼光审视《三国演义》。以我之所见,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研究《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没有人能够读懂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文化现象: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可是连最顶尖级的学者也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奥妙。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设计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情节?在这些故事情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事实和文学意义?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与答案的所在呢?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1)
在我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怎么可能挽救危局,赢来赤壁之战的胜利?
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东风的计划。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场的群儒之中,没有一个人的传记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断定是小说家虚构的伪历史。我却以为,当诸葛亮来到柴桑,面对东吴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论,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战。出场的群儒未必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所描述的言论和场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虚构,但其中的历史真实性不可以被轻易否定。尤其是那场舌战所辩论的问题,颇是耐人寻味。
张昭的问题是:“我听说刘备向来有复兴汉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乐毅之才,怎么会有长坂坡之败,以至于亡命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呢?”
诸葛亮回答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值此危机关头,又不忍心乘机夺取刘琮的基业,故而南走当阳。又有十几万难民追随,刘备不忍离弃,至有长坂坡之败。虽败如此,犹见刘备之大仁大义也。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当年高皇帝也曾屡次败于项羽,却在垓下一战成功,如今岂可因一时之败而论英雄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