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1 / 1)
其实,我们把《易经》以及其中的《易传》当作是一种人生哲学以及宇宙观来阅读,可以见到很多深刻而有益的思想。《易传》由于吸收了大量老庄以及田齐稷下的道家思想,表达了富于哲理的对人生、人事、事物发展的思想,很值得作为我们思考的依据。
例如,《易经》强调阴阳两种矛盾力量的互相冲突,就像辩证法中所说那样,阴阳两种相反力量不断地在发展、矛盾、激化、消长、转换。辩证法认为一种力量压倒了另一种,出现了“否定”的结果,又可以“否定的否定”。《易经》则认为阴盛阳消或阳盛阴消只是部分的消长,一种力量增强了,另一种相反的力量相应减弱,而不必完全消灭,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易经》中有时一个卦阳多阴少,阳极多时阴完全没有了。到阳发展到顶点时又可一变而出现阴。所谓“亢龙有悔”、“履霜坚冰至”,都强调“物极必反”,“相反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来临”,有“自量变而质变”的含义。
《易经》与《易传》强调“变动不居”,《易经》之“易”,其中一义指的是“变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损卦”:“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复卦”:“复,亨,刚,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心乎?”《易经》把“有往必有复,往复循环”当作是天地的主要规律,人事也是如此。
《易传》中也发挥一些老子“柔弱胜刚强”、“弱之胜强,柔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道理。但基本上是崇阳刚而贬阴柔。
《易经》与《易传》中教导人谦逊而不自满,不可贪心务得,所以“谦卦”、“损卦”都是好卦。喜欢释《易》的人常说:最坏的“否卦”比最好的“泰卦”更好。因为到了最坏的谷底之后,往后发展只能渐渐变好,到了好的顶点纟往后只能走下坡,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是也。
道家有“阳九”、“阴九”之说,都是指大灾难、大厄运,“阳九”指大旱灾九年,“阴九”指大水灾九年,平均数每八十年有一个大灾年。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吊唁其丧。钱谦益《慈光寺》诗:“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小说中用“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是逆用其意,意谓武功本身之中,包含有重大灾难,必须谨慎使用。
我国古文辞中,确有“九阴”、“九阳”的名称,并不如叶君所云:“九阴不成立。”其实所谓“九阴不成立”,只是《易传》中不用“九阴”这个术语而已。黄裳钻研道藏,他的著作不必依据儒家“六经”中的《易经》,即使重视《易经》,也不一一定要重视战国时儒门弟子所私撰的《易传》,更加不必重视西汉董仲舒为了尊君、振三纲而强调《易传》中尊阳贬阴的不平衡观点。王莽、汉光武搞符命、纬谶,是一种宣传“天命在我”的政治行动,道家的武学著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在我国古文辞中,“九阴”表示阴气极盛,《葛仙公道德经序》:“祸厌九阴,福生十方”,意谓阴气极盛有祸,又指极北的幽冥之地;柳宗元《天对》文中云:“爰北其首,九阴极冥。”湛若水《交南赋》:“烛九阴于赤水兮,觌冯夷之幽宫。”冯夷为水神,居极北之地。“九阳”指太阳或日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楚辞……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夕晞余身兮九阳。”稽康《琴赋》广夕纳景于虞渊兮,晞干于九阳。在《神雕》及《倚天》小说中,《九阴真经》的宗旨极重阴柔,是老子的道家之学;《九阳真经》的宗旨是阴阳调和及互济,纠正道家之偏。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人名、招式、功夫等等,都是作者的杜撰自创,可以批评其名称不雅、违反常规、不合逻辑,但不能以清朝人的著作,来批评唐朝人的著作。什么“辟邪剑法”、“葵花宝典”、“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等等,全是金庸的胡思乱想,等于是令狐冲和岳灵珊所创的“冲灵剑法”。桃谷六仙如宣布已创制成功“桃谷六神功”,只金庸可予以制止,不令宣布,别人大概也没有什么法子,不能批评其“六神功”不妥,以“七神功”较合。你如能辩得赢这六位仁兄,放弃原意而改采阁下建议,阁下已有资格列人“桃谷七仙”了。
“九阴真经”、“九阳真经”之名,系撰作人黄裳先生及另一位无名高人根据道书而撰作,与儒家无关,与儒家尊为六经之一的《易经》无关,更与可能是战国后期甚至是秦汉时始成的《易传》无关。《易传》方创九阳六阴之说,黄裳与无名高人全当他们是“放那种气”。正如老子的哲学中有若干朴素的辩证法,岂能以后世黑格尔、恩格斯、马克思之辩证法来指摘老子乎?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此“黑”,非黑格尔也;公孙龙子曰:“白马非马。”此“马”,非马克思也。
少年读者要学习《易经》,可参读朱伯昆、高亨、张岱年、钱穆、侯外庐、任继愈、李镜池、冯友兰、李学勤、陈鼓应等诸位先生的著作。我的小说中所说的“九阴”、“一阳”之类,属于游戏文章,并无真正的实际意义,不必认真注意。 ↑返回顶部↑
例如,《易经》强调阴阳两种矛盾力量的互相冲突,就像辩证法中所说那样,阴阳两种相反力量不断地在发展、矛盾、激化、消长、转换。辩证法认为一种力量压倒了另一种,出现了“否定”的结果,又可以“否定的否定”。《易经》则认为阴盛阳消或阳盛阴消只是部分的消长,一种力量增强了,另一种相反的力量相应减弱,而不必完全消灭,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易经》中有时一个卦阳多阴少,阳极多时阴完全没有了。到阳发展到顶点时又可一变而出现阴。所谓“亢龙有悔”、“履霜坚冰至”,都强调“物极必反”,“相反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来临”,有“自量变而质变”的含义。
《易经》与《易传》强调“变动不居”,《易经》之“易”,其中一义指的是“变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损卦”:“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复卦”:“复,亨,刚,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心乎?”《易经》把“有往必有复,往复循环”当作是天地的主要规律,人事也是如此。
《易传》中也发挥一些老子“柔弱胜刚强”、“弱之胜强,柔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道理。但基本上是崇阳刚而贬阴柔。
《易经》与《易传》中教导人谦逊而不自满,不可贪心务得,所以“谦卦”、“损卦”都是好卦。喜欢释《易》的人常说:最坏的“否卦”比最好的“泰卦”更好。因为到了最坏的谷底之后,往后发展只能渐渐变好,到了好的顶点纟往后只能走下坡,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是也。
道家有“阳九”、“阴九”之说,都是指大灾难、大厄运,“阳九”指大旱灾九年,“阴九”指大水灾九年,平均数每八十年有一个大灾年。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吊唁其丧。钱谦益《慈光寺》诗:“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小说中用“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是逆用其意,意谓武功本身之中,包含有重大灾难,必须谨慎使用。
我国古文辞中,确有“九阴”、“九阳”的名称,并不如叶君所云:“九阴不成立。”其实所谓“九阴不成立”,只是《易传》中不用“九阴”这个术语而已。黄裳钻研道藏,他的著作不必依据儒家“六经”中的《易经》,即使重视《易经》,也不一一定要重视战国时儒门弟子所私撰的《易传》,更加不必重视西汉董仲舒为了尊君、振三纲而强调《易传》中尊阳贬阴的不平衡观点。王莽、汉光武搞符命、纬谶,是一种宣传“天命在我”的政治行动,道家的武学著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在我国古文辞中,“九阴”表示阴气极盛,《葛仙公道德经序》:“祸厌九阴,福生十方”,意谓阴气极盛有祸,又指极北的幽冥之地;柳宗元《天对》文中云:“爰北其首,九阴极冥。”湛若水《交南赋》:“烛九阴于赤水兮,觌冯夷之幽宫。”冯夷为水神,居极北之地。“九阳”指太阳或日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楚辞……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夕晞余身兮九阳。”稽康《琴赋》广夕纳景于虞渊兮,晞干于九阳。在《神雕》及《倚天》小说中,《九阴真经》的宗旨极重阴柔,是老子的道家之学;《九阳真经》的宗旨是阴阳调和及互济,纠正道家之偏。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人名、招式、功夫等等,都是作者的杜撰自创,可以批评其名称不雅、违反常规、不合逻辑,但不能以清朝人的著作,来批评唐朝人的著作。什么“辟邪剑法”、“葵花宝典”、“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等等,全是金庸的胡思乱想,等于是令狐冲和岳灵珊所创的“冲灵剑法”。桃谷六仙如宣布已创制成功“桃谷六神功”,只金庸可予以制止,不令宣布,别人大概也没有什么法子,不能批评其“六神功”不妥,以“七神功”较合。你如能辩得赢这六位仁兄,放弃原意而改采阁下建议,阁下已有资格列人“桃谷七仙”了。
“九阴真经”、“九阳真经”之名,系撰作人黄裳先生及另一位无名高人根据道书而撰作,与儒家无关,与儒家尊为六经之一的《易经》无关,更与可能是战国后期甚至是秦汉时始成的《易传》无关。《易传》方创九阳六阴之说,黄裳与无名高人全当他们是“放那种气”。正如老子的哲学中有若干朴素的辩证法,岂能以后世黑格尔、恩格斯、马克思之辩证法来指摘老子乎?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此“黑”,非黑格尔也;公孙龙子曰:“白马非马。”此“马”,非马克思也。
少年读者要学习《易经》,可参读朱伯昆、高亨、张岱年、钱穆、侯外庐、任继愈、李镜池、冯友兰、李学勤、陈鼓应等诸位先生的著作。我的小说中所说的“九阴”、“一阳”之类,属于游戏文章,并无真正的实际意义,不必认真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