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97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治水策》天子读过数遍,以他的文章修养,自然知晓这《治水策》十分出众,可听内侍说起读书人对《治水策》的推崇后,他方知这文章比他以为的还要厉害。

  不过天子并不意外,在他心中,柳贺就是天底下第一等有才学之人。

  沈鲤性格端肃,不常夸人,他此时却道:“论治水之详,泽远这《治水策》确是一流的。”

  沈鲤生于连年遭水祸的归德府,在他看来,黄河之水的特性与柳贺所说一致,黄河夺淮之后,两水交汇,以致南直隶四府水情更加复杂,在《治水策》一文中,柳贺做了很详实的叙述。

  《治水策》沈鲤也极喜爱,但他看重的却不是文采,而是柳贺文中所阐述的一条条治河之策。

  柳贺外放时曾说,要为百姓治出一条好河,沈鲤虽看不见柳贺治河时的景象,但这篇《治水策》却令他格外欣慰。

  柳贺每一步都在践行自身所言。

  “柳先生当真有本事。”天子喜滋滋道。

  柳贺外放治河后,天子赐予他独立上奏的特权,不过柳贺在奏疏中甚少提及政务,而只与天子探讨文章与学问。

  天子虽给予他特权,他却不能僭越,身为天子,不能专信一人,必须要吸纳来自方方面面的教导,柳贺若是因自己得宠而越过界,张居正与冯保都不会容他。

  因而翰林官们大多小心谨慎,走的都是低调又清贵的路线,反倒是地方官专横跋扈者不在少数,在百姓中名声颇坏。

  ……

  读书人既参与了进来,朝堂和士林中便掀起了论治水的热潮,吴桂芳及柳贺关于治水的论策被翻来覆去地声讨,朝臣中,傅希挚、刘应节、李世达等人纷纷出声反对,同时上疏阐明自身的治水之策。

  刘应节是戎政尚书,掌京营操练、京畿卫戍之事,是公认的张居正亲信,此前开通胶莱河之议便是由他提出,原先因郭朝宾等人的反对,加上张居正默不作声,此事被暂时搁置,但眼下吴桂芳更改了治水的计划,刘应节便将开通胶莱河一事又搬了出来。

  但朝臣们皆知,治河与否、如何治河,朝中闹得再喧嚷也无用,关键还得看张居正偏向哪一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