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这个时候的应天府,却进入了大搬迁的热闹氛围之中。

  正统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见应天府的城市越变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进行工业转移之后,颁布了教育转移法令。

  原本在应天府,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大学,每所大学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

  所以,光是在应天府,与大学相关的学子与教师数量,就有几十万人。

  在夹江工业区进行大搬迁之后,现在大学也要迁出应天府,整个应天府,将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学不作改变,其他各种专业的院校,都迁出应天府。

  比如国子监,这所大明原本的官员储备中心,就将转移到应天府,北平和长安,川中,以及武昌,广州这六大府城。

  今后,凡是儒家学子,都只需就近进学,而不需要到应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将按照其主要职能,转移到全国各地。

  而且,所有大学都不建设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离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处建校,减轻城市负担,形成独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与城市职能相关的专业,一律不允许建设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专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具优势,而且还是其他人看着也学不会的专业,所以这门专业依旧需要保密,并且不对外宣传。

  一个化学专业,一个材料专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积累,即便是将化学原料卖给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这不像其他机械专业,大明即使保密,卖出了产品,其他人也能仿制。

  所以对这两门学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迁出繁华的应天府,转移到偏远地方的小镇,对许多学子来说,是不乐意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