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光阴迅速,转眼间已是一个整月时间,工程才告圆满。工部尚书率先验看,只见印面上携镌着“奉天承运之宝”六个阳文篆字;尚宝司卿验看如旨无误。于是两衙同乐,众玉匠也欢呼雀跃,静等封赏。这事要图吉利,于是将玉玺铺绫盖缎,插上一对金花,

  喜气洋洋地捧着上殿复旨。

  五更三点,永乐帝登殿临朝。尚宝司卿捧了玉玺,永乐帝龙颜大悦说,尚宝司卿即双手将玉玺捧与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奉与掌朝阁老,掌朝阁老奉与司礼太监,司礼太监上与皇帝。

  永乐帝见印面上果然镌上了“奉天承运之宝”的阳文篆字,仿佛自己这才真正像那南面君王的皇帝!心中这个美滋味全都从眼神中流露了出来,连说话声音也走了腔了,急忙让司礼太监将玺用到纸上递给自己看!”

  秉笔太监急忙刷上朱砂,司笺太监急忙打开素茧笺,司礼太监一连三印,奉与圣览。不料想看了印文,永乐帝的脸竟一下子阴沉了下来,刚才那喜孜孜的面孔全然不见。众臣僚全都莫名其妙,近旁太监伸头往素笺上一看,脸都吓白了:不知何故,那素笺上竟还是赫然印着“九老仙都君印”六个篆字。文武大臣也全楞了,一个个呆若泥塑木雕。金銮殿一下子静悄悄、阴森森,竟像变成了阎王殿。过了半晌朱棣才十分不悦的重新传旨工部尚书,再行开洗。

  工部尚书领着这颗玉玺,两泪双抛,哭哭啼啼,转回本衙,心想:十年寒宙,多载勤勉,才捞到这二品之位,今日看来要断送在这颗玉印上了。好在玉匠并未发放,于是又将其拘到一处。众匠人听到这段惊奇的故事,都十分惊讶,想不到一块古玉,竟有如此的灵气,并不为皇帝威势所慑,不为华堂尊荣所恋,这越发加深了众人对这颗玉印的敬重。

  官差不自由,只得照原样分班协作。每日寅时众匠人进衙,卯时准备,辰、巳兴工,午、末磨洗,申时停息。工部尚书害怕因此获罪,催促不停。不足一月,又已镌刻完毕。看看确实一字不差,而且字字清晰,便又奉进宫来交旨。

  到了谨身殿,永乐帝看上面确是“奉天承运之宝”的篆字,忙命人刷朱砂印在纸上;待掀开看时,却依旧又是“九老仙都君印”。

  永乐想:该印是古灵之器,难道是我对其尚不够恭敬,故不愿为我所用?于是将玉玺恭恭敬敬地奉于御案之上,三鞠躬,九叩齿,然后念念有词地祝道:“玉玺,玉玺,肤今有礼,听旨莫傲,珍贵无比!”祝罢仍旧传旨工部尚书再行镌造。

  古语说,“伴君如伴虎”。这颗印两次锯造不成,工部尚书真所谓惶惶不可终日。他胆颤心惊地仍旧点起全部制玉匠人,吩咐道:“旧字要洗得清,新字才开得明。众匠人要小心了!”

  众匠人齐声道:“明白了。”

  这一次,大家格外认真地开洗。只因这“洗得清”三字,就将这玉玺洗薄了一半。众匠人恭恭敬敬按时而作,细心镌刻:工部尚书须臾不离,认真检查每个环节,丝毫不敢马虎敷衍,终于再次完工了。众人看到印面上“奉天承运之宝”六个篆字格外醒目耀眼。

  五更上殿,尚书献上玉玺。忙刷朱砂,印在纸上。掀开看时,仍是“九老仙都君印”!这下把个永乐皇帝气得七窍生烟,恼羞成怒,大发雷霆。举了这玉玺,望九间殿丹墀之上就是一摔。骂道:“纵是能者,不过草仙,怎敢戏弄朝廷!”接着,便传出一道圣旨:着锦衣卫将玉玺重责四十御棍,押入国库,封锁不用!并且下了封口令,严禁百官谈论此事!

  说到这里,白婉瑜便端起茶杯,喝了几口,不再说下去了。赵清林虽然听的有趣,但心里不勉还是有点疑惑,要说这故事是她编出来,好象没这个必要,但是自己手里这块玉怎么解释呢?“呃,白小姐,那这块玉怎么解释呢?根据我的了解,这块玉最少传了四代掌教,也就是说,起码是从我师公的师傅开始传下来的,如果光光凭你刚才说的这个故事就说它是假的,未免有些牵强了吧?”因为王玉真说过,在他师傅淳辉真人的时候就见过这块玉,所以赵清林简单的推测就能知道,这块玉最少也应该是淳辉真人的师傅传下来的,这还是最保守的推测。

  “没错,如果单单根据这个,我还无法做出这个推测,但是,在我看过王彦书里的内容之后,就一直重点寻找这方面的记载,最后终于让我找到了。在明朝后来的嘉靖年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虽然事情记载的很模糊,可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嘉靖皇帝登基后,曾有一次诏茅山道士析雨。因为析雨有应,才又将玉印作为褒奖发还给了茅山。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那块发还给茅山的玉,应该是被从玉印调包成了玉佩!”说完白婉瑜又伸手指了赵清林手里的玉佩,“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这块玉佩不是真正的茅山掌教玉的原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