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我忽然感悟到了什么。那些被每天的琐碎事引导的最初信仰与俗世磨砺的争辩,又一次拉开了大幕。不同的是,本已经薄弱的对于警察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在这个夜晚,又一次照亮星空。我想,我真正开始了解到,警察这一职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晓波,介意我将车门先关上吗?”和我一起坐在后车厢里的邵长歌小声问道,“外面风大,吹进来挺凉。刚才你们的法医也说了,你要好好地休息一会。”
“嗯。”我点头,并将衣领往上翻起,身子也往后靠了靠。我想要合眼,但合眼的目的并不是渴望短暂休息。相反,我明白长歌想要和我聊些什么了。实际上,我也想听听他以一个局内人抑或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来说说他的想法。
“你确定你看到的是姚沫吗?”他声音不大,如同试探。
“确定。”我紧接着又补上了一句,“以及肯定。”我以为接下来我与他的对话又将是对龙流涎上那掘墓者真实身份的争辩。
但令我意外的是,长歌点头了。紧接着,他说出的话,让半眯着眼睛的我,一下坐了起来。
“晓波,你有没有觉得今晚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姚沫或者林珑中的单独一位呢?”他声音依旧不大,但话语让人惊讶。
我抬头了:“难道你的意思,姚沫和林珑是同一个人?”
“比利·米力根,也就是小说《24个比利》里的原型。1977年他因为涉嫌强奸并抢劫了三名女性而被警方逮捕。之后,他被确诊为患有多重人格症,医生在他的身体里,一共发现了二十四个不同的人格。这二十四个人格,一直伴随着比利于2014年离世。”
“嗯!”我补充道,“比利是最为典型的人格分裂案例。而人格分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心因性失忆症和多重人格症。比利,属于后者。”
长歌点头,嘴角开始上扬,这微笑有点职业。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娴熟的那种表情,很自然地挂在了他脸上:“如果说某个分裂的人格,都只是他的某一个心理世界里的假面作祟,那么,比利所呈现出来的某几个带着浓厚口音的人格,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比如会英国腔的十三岁小孩多丽丝多福,又如二十岁的有着浓厚布鲁克林口音的纽约人菲利普,以及一个叫作里根的南斯拉夫人。因为比利的分裂人格里拥有里根,所以,当里根出现的时候,比利的英语会带着南斯拉夫口音。并且,这个信奉共产主义的里根,还会说流利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
“长歌,直接说你想要表达的看法吧。要知道,犯罪心理学也是实用心理学下的一个分类,你不用对我科普太多这些人尽皆知的案例。”我打断道。
“好吧!”长歌耸了一下肩,“晓波,我想要表达的是,你我在坟山里所看到的,确实是如你所说的现实生活中的姚沫。只不过,他或许还有着另外一个人格,一个随时会要占据他身体的第二人格——林珑。”
我愣住了。多重人格的案例,始终只是在卷宗、书本或是戏剧、小说里出现过,甚至人格分裂这一名词,搁在我们队里那些老刑警眼里,压根就是个最为荒谬的笑话。当然,我在学校学习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以及刑侦等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类似于比利一般的人格分裂案例,也经常被拿出来当作课题研究。但每个人对于这一精神疾病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正如每个人对于心理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一样。
长歌见我没有吭声,便开始继续了:“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姚沫和林珑是同卵异性双生子,这是罕见中的极为罕见。再加上他俩又是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长大,那么,他们在思想、行为上的相似度,也会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目前我们所能够确认的,是姚沫作为一个大学后勤系统的员工,竟然会对于莎士比亚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一兴趣,只可能是林珑与姚沫思想中的某种用科学无法解释得通的关联所赋予的。不过,我遵循你们警方破案的方法方式,依旧用现有科学进行推理分析的话,那么,也可以将这些串联起来,并得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因为思想与行为上的高度一致,会令姚沫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自我催眠,产生出一个新的人物——妹妹林珑。而之前我们之所以听到了林珑的说话声音,就是姚沫所分裂出来……”说到这里,他顿了下,“或者,我们必须用‘臆想’这个词。也就是姚沫身体里有了一个他所臆想出来的林珑,然后,他自以为变成了林珑,进而有了和林珑一模一样的声音。”
↑返回顶部↑
“晓波,介意我将车门先关上吗?”和我一起坐在后车厢里的邵长歌小声问道,“外面风大,吹进来挺凉。刚才你们的法医也说了,你要好好地休息一会。”
“嗯。”我点头,并将衣领往上翻起,身子也往后靠了靠。我想要合眼,但合眼的目的并不是渴望短暂休息。相反,我明白长歌想要和我聊些什么了。实际上,我也想听听他以一个局内人抑或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来说说他的想法。
“你确定你看到的是姚沫吗?”他声音不大,如同试探。
“确定。”我紧接着又补上了一句,“以及肯定。”我以为接下来我与他的对话又将是对龙流涎上那掘墓者真实身份的争辩。
但令我意外的是,长歌点头了。紧接着,他说出的话,让半眯着眼睛的我,一下坐了起来。
“晓波,你有没有觉得今晚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姚沫或者林珑中的单独一位呢?”他声音依旧不大,但话语让人惊讶。
我抬头了:“难道你的意思,姚沫和林珑是同一个人?”
“比利·米力根,也就是小说《24个比利》里的原型。1977年他因为涉嫌强奸并抢劫了三名女性而被警方逮捕。之后,他被确诊为患有多重人格症,医生在他的身体里,一共发现了二十四个不同的人格。这二十四个人格,一直伴随着比利于2014年离世。”
“嗯!”我补充道,“比利是最为典型的人格分裂案例。而人格分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心因性失忆症和多重人格症。比利,属于后者。”
长歌点头,嘴角开始上扬,这微笑有点职业。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娴熟的那种表情,很自然地挂在了他脸上:“如果说某个分裂的人格,都只是他的某一个心理世界里的假面作祟,那么,比利所呈现出来的某几个带着浓厚口音的人格,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比如会英国腔的十三岁小孩多丽丝多福,又如二十岁的有着浓厚布鲁克林口音的纽约人菲利普,以及一个叫作里根的南斯拉夫人。因为比利的分裂人格里拥有里根,所以,当里根出现的时候,比利的英语会带着南斯拉夫口音。并且,这个信奉共产主义的里根,还会说流利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
“长歌,直接说你想要表达的看法吧。要知道,犯罪心理学也是实用心理学下的一个分类,你不用对我科普太多这些人尽皆知的案例。”我打断道。
“好吧!”长歌耸了一下肩,“晓波,我想要表达的是,你我在坟山里所看到的,确实是如你所说的现实生活中的姚沫。只不过,他或许还有着另外一个人格,一个随时会要占据他身体的第二人格——林珑。”
我愣住了。多重人格的案例,始终只是在卷宗、书本或是戏剧、小说里出现过,甚至人格分裂这一名词,搁在我们队里那些老刑警眼里,压根就是个最为荒谬的笑话。当然,我在学校学习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以及刑侦等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类似于比利一般的人格分裂案例,也经常被拿出来当作课题研究。但每个人对于这一精神疾病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正如每个人对于心理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一样。
长歌见我没有吭声,便开始继续了:“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姚沫和林珑是同卵异性双生子,这是罕见中的极为罕见。再加上他俩又是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长大,那么,他们在思想、行为上的相似度,也会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目前我们所能够确认的,是姚沫作为一个大学后勤系统的员工,竟然会对于莎士比亚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一兴趣,只可能是林珑与姚沫思想中的某种用科学无法解释得通的关联所赋予的。不过,我遵循你们警方破案的方法方式,依旧用现有科学进行推理分析的话,那么,也可以将这些串联起来,并得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因为思想与行为上的高度一致,会令姚沫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自我催眠,产生出一个新的人物——妹妹林珑。而之前我们之所以听到了林珑的说话声音,就是姚沫所分裂出来……”说到这里,他顿了下,“或者,我们必须用‘臆想’这个词。也就是姚沫身体里有了一个他所臆想出来的林珑,然后,他自以为变成了林珑,进而有了和林珑一模一样的声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