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3 / 7)
其次,他家的社会地位太低。当时曹操地盘上的自耕农民,已经是社会的底层;而屯田区的农民,地位比普通的自耕农民还要低,相当于半农奴。低在哪里呢?一是被剥削得更厉害。曹操为了解决战乱时期粮食紧缺的难题,把流浪的民众,强行按照军队的组织系统,安置在公家的荒地上耕种。收获的粮食与政府分成:使用公家耕牛的,四六开,公家得六成,你只得四成;不用公家耕牛的,对半开,各得五成。但这只是表面上或形式上的规定,实际上的分成,屯田农民还要更吃亏,比起耕种自己土地的自耕农来,其负担要重好几倍。二是人身自由还受限制,不像自耕农民,有随意行动的自由。既然是半农奴,就要实行军事化管理,把你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如果胆敢逃亡,抓到就砍脑袋,而且连妻子、儿子一起砍。
邓艾就出生在这样不幸的草根家庭里,小时候当过放牛娃,还给人赶过车。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他怎么办呢?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走邪门歪道,而是认准一条路,去同命运抗争。他认准的这条路,就是前面讲吕蒙时说到的八个字,读书充电,增强力量。不过,吕蒙读书充电,是从进入军队当将领的青年时期才开始,而且还是在孙权的严格督促之下才认真照办的。相比之下,邓艾就不一样了,小小少年时已经开始读书,而且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实在是难得。他的发奋努力,终于取得效果,他被本地的典农都尉,评比公布为“都尉学士”,相当于拿到正式的学历证书了。当时管理曹魏屯田民众的军事化官员,与县一级相当的是典农都尉,与郡一级相当的是典农中郎将。所谓“都尉学士”,也就是县级屯田区的学习标兵。当了学习标兵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可以不放牛了,不赶车了,不下田干活了,还可以到典农都尉的办事机构,去坐办公室当白领办事员。
但是很可惜,一个天生的生理缺陷又限制了他,使他没有能够当上白领、骨干、精英,即现今说的“白骨精”。原因是他口吃,于是他被安排去当“稻田守丛草吏”,就是在稻田里边看守稻草堆的办事员。你不是说话结巴吗?去对一座座稻草堆说吧,再结巴也没有关系。显然,这个安排很有点挖苦人。但是,邓艾从小在逆境当中长大,抗压能力没得说,这种打击对他来说是小意思。他依旧发奋读书充电,增强自身能力,而且把重点放在用兵本领的培养上。为什么呢?我说话结巴,当耍嘴皮子的文官受到限制,那小爷我将来就去当靠智慧、靠勇敢的将军,带兵打仗,彻底改变处境。从此,他每到一处地方,就会运用学到手的兵法知识,观察高山大湖,指指点点,说这里可以安营扎寨,那里可以派兵埋伏,如何如何。旁人见了总是嘲笑他,说他脑子有病。他也毫不在意,他想:你们这些小燕雀啊,哪里知道我的鸿鹄之志啊!有句话叫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在他身上,就是不想当将军的放牛娃,就不是好放牛娃了。
邓艾如此发奋努力,他会实现自己改变处境和命运的愿望吗?他又碰上了一位什么样的贵人,帮他实现了处境和命运的改变呢?
东汉以来,全国上百个郡的行政长官,每年都要在规定时间,派下属前往京城洛阳,向中央上报当年本郡各方面的重要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增长的统计,土地开垦的统计等等。这一项重要制度,专门名词叫做“上计”,即上报数据统计。承担此项职责的下属,则称为“计吏”。对于各个郡的长官而言,这是向中央直接汇报本人政绩,事关本人的乌纱帽和前程,所以照例要选拔能力强、口才好而且对自己忠心的下属,来担此“计吏”的重任。对于朝廷而言,由于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中央的执政大臣,曹魏当时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往往会参与数据汇报的会议,并且提出询问。除了关心国事的动机,执政大臣还有私人的考虑。什么考虑呢?原来,当时的三公,具有一项特权,史书叫做“开府自辟僚属”。凡是当上了三公的,都可以开设自己独立的办公厅,其中的下属办事官员,都由三公自行任命,无需经过中央的人事部门。这一项特权,就为三公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时的重量级政治人物,发展自己的势力有两条常用的办法,一是收门生,二是收下属。曾经当过下属的,叫做“故吏”,以后无论做到多大的官,都是自己的老部下。后来的蒋介石先生,不仅当军校校长,广收门生,而且还把军校的学生,大量任命为自己的下属将领,成为故吏,就是从这儿学来的招数。由于前来中央汇报的,都是地方各个郡精挑细选出来的得力干员,所以参加汇报会,从中发现人才,收为自己的下属,就是三公发展自己势力的常用手段。而通过“上计”进入中央当官,也成为仕途高升的另一条通路。
邓艾所在的郡一级屯田区,长官叫做襄城典农中郎将,照例也要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央统计汇报会。但是这一年,长官犯了难,因为选来选去,选不出符合上面三个条件,即能力强、口才好而且对自己忠心的下属,去进京汇报。最后,他的眼睛落在邓艾的身上,此人虽然口才差一点,能力和忠心却是绰绰有余,进京汇报即便得不到高分,却也绝对不会捅出大娄子。好,就是他了。但是,这位长官万万没有想到,邓艾进京汇报,不仅得了满分,而且还被一位政治强人看中,把他任命为自己的下属,直接提拔到京城当官了。
这位政治强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
原来,此时的司马懿,正在中央朝廷,担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他在汇报会上,看到这个邓艾,不仅对本屯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有宽广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而司马懿当时,又与自己的政敌,担任大将军的曹爽,明争暗斗,所以正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对邓艾这样的人才,他还能放过吗?于是,司马懿赶紧发出任命书,任命邓艾为自己太尉府的下属。从此,邓艾脱离了艰难的底层处境,开始展翅高飞。
邓艾得到司马懿的贵人相助,开始大显身手,节节高升。那么处境发生变化之后,邓艾在做官和做人两方面,有什么样的突出表现呢?
在做官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向朝廷建议,在淮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屯田,为后来西晋攻灭孙吴完成统一,打好坚实的战略基础。邓艾到了司马懿的太尉府,并没有待多久。因为司马懿的本意,就是把他收为下属,正式确定老部下的关系之后,尽快放出去,到中央其他的要害部门去担任职务,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邓艾不久就到尚书台担任了尚书郎。而尚书台是中央的行政机构,实权很大,当时主要是在曹爽的控制之下。邓艾进尚书台任职,算是司马懿打进尚书台的一个卒子。
邓艾一进尚书台,就提出一项重大建议。什么建议呢?
在这时,曹魏有心扩大屯田的范围,积累粮食,为进攻和消灭孙吴提前做准备。但是在哪里扩大屯田,怎么样扩大屯田,曹爽手下的尚书台官员们,既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更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从来没有接过地气,所以都不敢接手这个烫手的项目策划。邓艾则不同,他不仅长期读书,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屯田农民出身,而且经常把学到手的军事知识,用来指点江山,在这方面早就具有实践经验。邓艾立即接过这个项目,要好好露他一手。他很快离开京城洛阳,直奔东南,沿着淮河北岸的大支流颍水,认真实地踏勘,一直踏勘到淮河之滨,回来就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他报告的原文,《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有详细记载,其要点有三:一是屯田区的扩大,就选在土地肥沃、水流充沛的淮河两岸,这是进攻孙吴时,我方大军的必经地带。二是要把这里的河渠系统,彻底加以改造,加宽加深再加固,使之具有双重的军事功能:平时排泄洪水消除水患,使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从而保障军粮的增产和储备;对孙吴作战时,又可以作为漕运的干线通道,从而保障前方的军粮供应。三是专门安排五万军队,每年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轮番让一万人回家休整,经常保持有四万人马在此屯田;六七年间,可以积累起十万精兵足够吃五年的粮食。凭借这样充足的储备,向孙吴发动毁灭性的进攻,就胜券在握了。
报告一交上去,立即得到军界元老司马懿的高度赞赏,认定这是一份极具长远战略眼光的重大军事策划,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结晶,不仅将之很快付诸实施,从此还对邓艾特别加以提拔重用,安排他到作战部队当中去大展身手。邓艾也没有辜负这个伯乐的赏识,进入军队后,当军事参谋当得出色,当领兵将领也当得出色。到了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执掌朝政的时候,邓艾已经升为讨寇将军,兼任汝南郡太守。这豫州的汝南郡,是一个很著名的大郡,能够当上这里的行政长官太守,说明邓艾已经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在做人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现是懂得报恩。地位上升了,权力变大了,他却完全没有忘本。一到汝南郡的任上,他就要去完成一桩藏在心头很久的愿望。什么心愿呢?两个字:报恩。报谁的恩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返回顶部↑
邓艾就出生在这样不幸的草根家庭里,小时候当过放牛娃,还给人赶过车。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他怎么办呢?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走邪门歪道,而是认准一条路,去同命运抗争。他认准的这条路,就是前面讲吕蒙时说到的八个字,读书充电,增强力量。不过,吕蒙读书充电,是从进入军队当将领的青年时期才开始,而且还是在孙权的严格督促之下才认真照办的。相比之下,邓艾就不一样了,小小少年时已经开始读书,而且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实在是难得。他的发奋努力,终于取得效果,他被本地的典农都尉,评比公布为“都尉学士”,相当于拿到正式的学历证书了。当时管理曹魏屯田民众的军事化官员,与县一级相当的是典农都尉,与郡一级相当的是典农中郎将。所谓“都尉学士”,也就是县级屯田区的学习标兵。当了学习标兵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可以不放牛了,不赶车了,不下田干活了,还可以到典农都尉的办事机构,去坐办公室当白领办事员。
但是很可惜,一个天生的生理缺陷又限制了他,使他没有能够当上白领、骨干、精英,即现今说的“白骨精”。原因是他口吃,于是他被安排去当“稻田守丛草吏”,就是在稻田里边看守稻草堆的办事员。你不是说话结巴吗?去对一座座稻草堆说吧,再结巴也没有关系。显然,这个安排很有点挖苦人。但是,邓艾从小在逆境当中长大,抗压能力没得说,这种打击对他来说是小意思。他依旧发奋读书充电,增强自身能力,而且把重点放在用兵本领的培养上。为什么呢?我说话结巴,当耍嘴皮子的文官受到限制,那小爷我将来就去当靠智慧、靠勇敢的将军,带兵打仗,彻底改变处境。从此,他每到一处地方,就会运用学到手的兵法知识,观察高山大湖,指指点点,说这里可以安营扎寨,那里可以派兵埋伏,如何如何。旁人见了总是嘲笑他,说他脑子有病。他也毫不在意,他想:你们这些小燕雀啊,哪里知道我的鸿鹄之志啊!有句话叫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在他身上,就是不想当将军的放牛娃,就不是好放牛娃了。
邓艾如此发奋努力,他会实现自己改变处境和命运的愿望吗?他又碰上了一位什么样的贵人,帮他实现了处境和命运的改变呢?
东汉以来,全国上百个郡的行政长官,每年都要在规定时间,派下属前往京城洛阳,向中央上报当年本郡各方面的重要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增长的统计,土地开垦的统计等等。这一项重要制度,专门名词叫做“上计”,即上报数据统计。承担此项职责的下属,则称为“计吏”。对于各个郡的长官而言,这是向中央直接汇报本人政绩,事关本人的乌纱帽和前程,所以照例要选拔能力强、口才好而且对自己忠心的下属,来担此“计吏”的重任。对于朝廷而言,由于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中央的执政大臣,曹魏当时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往往会参与数据汇报的会议,并且提出询问。除了关心国事的动机,执政大臣还有私人的考虑。什么考虑呢?原来,当时的三公,具有一项特权,史书叫做“开府自辟僚属”。凡是当上了三公的,都可以开设自己独立的办公厅,其中的下属办事官员,都由三公自行任命,无需经过中央的人事部门。这一项特权,就为三公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时的重量级政治人物,发展自己的势力有两条常用的办法,一是收门生,二是收下属。曾经当过下属的,叫做“故吏”,以后无论做到多大的官,都是自己的老部下。后来的蒋介石先生,不仅当军校校长,广收门生,而且还把军校的学生,大量任命为自己的下属将领,成为故吏,就是从这儿学来的招数。由于前来中央汇报的,都是地方各个郡精挑细选出来的得力干员,所以参加汇报会,从中发现人才,收为自己的下属,就是三公发展自己势力的常用手段。而通过“上计”进入中央当官,也成为仕途高升的另一条通路。
邓艾所在的郡一级屯田区,长官叫做襄城典农中郎将,照例也要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央统计汇报会。但是这一年,长官犯了难,因为选来选去,选不出符合上面三个条件,即能力强、口才好而且对自己忠心的下属,去进京汇报。最后,他的眼睛落在邓艾的身上,此人虽然口才差一点,能力和忠心却是绰绰有余,进京汇报即便得不到高分,却也绝对不会捅出大娄子。好,就是他了。但是,这位长官万万没有想到,邓艾进京汇报,不仅得了满分,而且还被一位政治强人看中,把他任命为自己的下属,直接提拔到京城当官了。
这位政治强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
原来,此时的司马懿,正在中央朝廷,担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他在汇报会上,看到这个邓艾,不仅对本屯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有宽广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而司马懿当时,又与自己的政敌,担任大将军的曹爽,明争暗斗,所以正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对邓艾这样的人才,他还能放过吗?于是,司马懿赶紧发出任命书,任命邓艾为自己太尉府的下属。从此,邓艾脱离了艰难的底层处境,开始展翅高飞。
邓艾得到司马懿的贵人相助,开始大显身手,节节高升。那么处境发生变化之后,邓艾在做官和做人两方面,有什么样的突出表现呢?
在做官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向朝廷建议,在淮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屯田,为后来西晋攻灭孙吴完成统一,打好坚实的战略基础。邓艾到了司马懿的太尉府,并没有待多久。因为司马懿的本意,就是把他收为下属,正式确定老部下的关系之后,尽快放出去,到中央其他的要害部门去担任职务,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邓艾不久就到尚书台担任了尚书郎。而尚书台是中央的行政机构,实权很大,当时主要是在曹爽的控制之下。邓艾进尚书台任职,算是司马懿打进尚书台的一个卒子。
邓艾一进尚书台,就提出一项重大建议。什么建议呢?
在这时,曹魏有心扩大屯田的范围,积累粮食,为进攻和消灭孙吴提前做准备。但是在哪里扩大屯田,怎么样扩大屯田,曹爽手下的尚书台官员们,既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更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从来没有接过地气,所以都不敢接手这个烫手的项目策划。邓艾则不同,他不仅长期读书,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屯田农民出身,而且经常把学到手的军事知识,用来指点江山,在这方面早就具有实践经验。邓艾立即接过这个项目,要好好露他一手。他很快离开京城洛阳,直奔东南,沿着淮河北岸的大支流颍水,认真实地踏勘,一直踏勘到淮河之滨,回来就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他报告的原文,《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有详细记载,其要点有三:一是屯田区的扩大,就选在土地肥沃、水流充沛的淮河两岸,这是进攻孙吴时,我方大军的必经地带。二是要把这里的河渠系统,彻底加以改造,加宽加深再加固,使之具有双重的军事功能:平时排泄洪水消除水患,使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从而保障军粮的增产和储备;对孙吴作战时,又可以作为漕运的干线通道,从而保障前方的军粮供应。三是专门安排五万军队,每年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轮番让一万人回家休整,经常保持有四万人马在此屯田;六七年间,可以积累起十万精兵足够吃五年的粮食。凭借这样充足的储备,向孙吴发动毁灭性的进攻,就胜券在握了。
报告一交上去,立即得到军界元老司马懿的高度赞赏,认定这是一份极具长远战略眼光的重大军事策划,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结晶,不仅将之很快付诸实施,从此还对邓艾特别加以提拔重用,安排他到作战部队当中去大展身手。邓艾也没有辜负这个伯乐的赏识,进入军队后,当军事参谋当得出色,当领兵将领也当得出色。到了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执掌朝政的时候,邓艾已经升为讨寇将军,兼任汝南郡太守。这豫州的汝南郡,是一个很著名的大郡,能够当上这里的行政长官太守,说明邓艾已经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在做人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现是懂得报恩。地位上升了,权力变大了,他却完全没有忘本。一到汝南郡的任上,他就要去完成一桩藏在心头很久的愿望。什么心愿呢?两个字:报恩。报谁的恩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