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7)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这种求田问舍的想法,他就是赵云。他说:“从前霍去病就认为,匈奴未灭,不能考虑家庭。现今的国贼,是比匈奴还要厉害的曹操,更不是追求安逸生活的时候。益州的民众,因为战乱背井离乡,现今应当把田地、房屋都归还原主,让他们回来安居乐业,然后我们才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赋税资源,才能得到他们由衷的拥护啊!”
他的这番话,首先是警醒众人,我们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群体,目标就是打倒曹操,兴复汉室。我们到益州,是来实现政治目标的,不是来抢房屋、占田地,谋取个人私利的。其次是警醒众人,如果损害本地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定得不到他们的拥护,最后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政治目标。他的这番话,道理堂堂正正,刘备立即表态,按子龙的意见办。一场抢夺成都房地产的狂欢,就此掐死在萌芽状态。
赵云在这件事情上的闪光亮点,是两个“非凡”。非凡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一是赵云非凡的政治见识。你想,七年前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已经建议刘备拿下益州。主要理由是什么?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说的:“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统治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人口众多地方富庶而他不知道关心爱护,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好了,现今新的领导人来了。一来就下令把老百姓的田产、房产,全部夺过来分了,而且一分钱不花,空手套白狼,直接霸占,这能算是英明君主领导的政权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还想在益州得到民众的拥护,如果还想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大业,这种土匪行为就绝对不能干!赵云的话,实际上已经把问题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显然,他在胜利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头脑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而且具有远见卓识。
二是赵云非凡的政治勇气。他敢于站出来说上面这段话,需要的勇气,并不比在战场上玩空城计的勇气小。为什么呢?战场上那是针对敌人,人际关系很简单,只要不怕死就行,最多不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朝廷上这是针对同僚,甚至是地位比自己高的同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别人一心想发财,当地主又当房主,你却公开站出来断了人家的财路,今后怎么相处呢?别人难道不会孤立你,把你边缘化吗?在一个群体当中被孤立,滋味好比钝刀割肉,那是好受的吗?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别人都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别人都世故,都圆滑,都会做人呀!但是,赵云就不是这种八面玲珑的不粘锅,他敢说敢当,问心无愧,因为这是出于公心,为蜀汉的发展大局考虑。可见这位赵子龙,是一个具有非凡政治勇气的人,而不是眼看别人做事不地道,却昧良心跟着别人大捞一把同流合污的小人。
在军事和国事两方面都一心为公,勇于承当,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说在蜀汉,就是在整个三国的名将当中,赵云赵子龙也是非常难得的标兵模范。
赵云针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还充分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他又有什么样的英勇表现和闪光点呢?
第二件事,发生在七年之后。章武元年(221)秋天,刘备准备出动全国的精锐兵马,进攻孙吴,目的是为死去的关羽报仇。这是蜀汉王朝命运攸关的头等大事,按理说,应当先在朝廷中进行充分讨论和周密考量。但是,这时的刘备,情绪激动,怒火冲天,就连丞相诸葛亮,也都不敢出面劝阻。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关键时刻,又是赵云,站出来对刘备直言进谏说:“我们要消灭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先消灭了曹魏,孙吴自然会来服从。现今曹操虽死,他的儿子曹丕,却篡夺了汉朝的皇帝权位。我们应当顺应民众心意,尽早北伐曹魏。北方有正义感的民众,必定会踊跃支持我们。所以不应当放过曹魏,先去进攻孙吴;如果战端一开,势必就难以迅速收兵了!”客观而论,赵云这番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宏伟政治目标相比,伐吴报仇的举动,肯定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这一次的刘备,完全失去了以往从善如流的风度,把赵云逆耳的忠言,当作一阵耳旁风,径自启程,东下三峡去也。
赵云这次直言进谏,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表现依然具有闪光点。具体来说,是三个“非凡”。
第一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见识。“兴复汉室”的既定政治目标,在重大胜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同样没有忘记。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清醒头脑,就连号称政治家的刘备,也比不上他。
第二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勇气。向君主直言进谏,从来就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动,李白的诗句形容为“犯龙鳞”,就好比触犯龙身上的鳞甲那么可怕。向盛怒之下的君主直言进谏,危险程度还更高。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一些人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明哲保身呀!但是,赵云为了国家的大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非凡勇气,就连政治家诸葛亮,也不免相形见绌。
还有新的第三个非凡,就是非凡的军事预见性。他预见到一旦同势均力敌的孙吴开了战,战事就绝对不会很快顺利结束。而后来战况的发展,也完全如他所料。刘备不仅没有能很快打垮孙吴,反而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连自己的生命也搭上了。三国时就有人说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奋传》。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觉得味道甘美;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欣然接受。刘备的气度胸襟,哪怕已经是年过花甲,也还没有修炼到通达的境界。由此看来,我们从来不缺乏正确的道理,而是缺乏对正确道理的认真践行力。
以上在战场和朝廷的三件事,所有闪光点汇合起来,就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什么样的人呢?怎样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呢?
笔者个人认为,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无论生死,都一定全力以赴毫不推辞;绝对不会把是否对自身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和考量。因此,如果评比勇敢境界的高低,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勇敢境界最高的名将。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羽、张飞两位,把他们评定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前两名。让他们在一起比拼,是因为具有可比性,他们都在重大战役中担当过头牌演员。而赵云与他们不一样,不是因为赵云没有担当头牌演员的才能,而是因为刘备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角色很特殊,很重要,不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就是镇守刘备的留守大本营,或者去抢敌人的军粮。他也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不去争抢头牌角色。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不仅远远超过马超,就是与张飞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要是把他同关、张放在一起,比拼谁的头牌角色演得好,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因此,我要对他进行专门的评判。我的最后评语是: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
↑返回顶部↑
他的这番话,首先是警醒众人,我们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群体,目标就是打倒曹操,兴复汉室。我们到益州,是来实现政治目标的,不是来抢房屋、占田地,谋取个人私利的。其次是警醒众人,如果损害本地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定得不到他们的拥护,最后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政治目标。他的这番话,道理堂堂正正,刘备立即表态,按子龙的意见办。一场抢夺成都房地产的狂欢,就此掐死在萌芽状态。
赵云在这件事情上的闪光亮点,是两个“非凡”。非凡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一是赵云非凡的政治见识。你想,七年前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已经建议刘备拿下益州。主要理由是什么?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说的:“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统治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人口众多地方富庶而他不知道关心爱护,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好了,现今新的领导人来了。一来就下令把老百姓的田产、房产,全部夺过来分了,而且一分钱不花,空手套白狼,直接霸占,这能算是英明君主领导的政权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还想在益州得到民众的拥护,如果还想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大业,这种土匪行为就绝对不能干!赵云的话,实际上已经把问题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显然,他在胜利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头脑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而且具有远见卓识。
二是赵云非凡的政治勇气。他敢于站出来说上面这段话,需要的勇气,并不比在战场上玩空城计的勇气小。为什么呢?战场上那是针对敌人,人际关系很简单,只要不怕死就行,最多不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朝廷上这是针对同僚,甚至是地位比自己高的同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别人一心想发财,当地主又当房主,你却公开站出来断了人家的财路,今后怎么相处呢?别人难道不会孤立你,把你边缘化吗?在一个群体当中被孤立,滋味好比钝刀割肉,那是好受的吗?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别人都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别人都世故,都圆滑,都会做人呀!但是,赵云就不是这种八面玲珑的不粘锅,他敢说敢当,问心无愧,因为这是出于公心,为蜀汉的发展大局考虑。可见这位赵子龙,是一个具有非凡政治勇气的人,而不是眼看别人做事不地道,却昧良心跟着别人大捞一把同流合污的小人。
在军事和国事两方面都一心为公,勇于承当,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说在蜀汉,就是在整个三国的名将当中,赵云赵子龙也是非常难得的标兵模范。
赵云针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还充分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他又有什么样的英勇表现和闪光点呢?
第二件事,发生在七年之后。章武元年(221)秋天,刘备准备出动全国的精锐兵马,进攻孙吴,目的是为死去的关羽报仇。这是蜀汉王朝命运攸关的头等大事,按理说,应当先在朝廷中进行充分讨论和周密考量。但是,这时的刘备,情绪激动,怒火冲天,就连丞相诸葛亮,也都不敢出面劝阻。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关键时刻,又是赵云,站出来对刘备直言进谏说:“我们要消灭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先消灭了曹魏,孙吴自然会来服从。现今曹操虽死,他的儿子曹丕,却篡夺了汉朝的皇帝权位。我们应当顺应民众心意,尽早北伐曹魏。北方有正义感的民众,必定会踊跃支持我们。所以不应当放过曹魏,先去进攻孙吴;如果战端一开,势必就难以迅速收兵了!”客观而论,赵云这番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宏伟政治目标相比,伐吴报仇的举动,肯定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这一次的刘备,完全失去了以往从善如流的风度,把赵云逆耳的忠言,当作一阵耳旁风,径自启程,东下三峡去也。
赵云这次直言进谏,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表现依然具有闪光点。具体来说,是三个“非凡”。
第一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见识。“兴复汉室”的既定政治目标,在重大胜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同样没有忘记。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清醒头脑,就连号称政治家的刘备,也比不上他。
第二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勇气。向君主直言进谏,从来就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动,李白的诗句形容为“犯龙鳞”,就好比触犯龙身上的鳞甲那么可怕。向盛怒之下的君主直言进谏,危险程度还更高。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一些人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明哲保身呀!但是,赵云为了国家的大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非凡勇气,就连政治家诸葛亮,也不免相形见绌。
还有新的第三个非凡,就是非凡的军事预见性。他预见到一旦同势均力敌的孙吴开了战,战事就绝对不会很快顺利结束。而后来战况的发展,也完全如他所料。刘备不仅没有能很快打垮孙吴,反而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连自己的生命也搭上了。三国时就有人说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奋传》。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觉得味道甘美;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欣然接受。刘备的气度胸襟,哪怕已经是年过花甲,也还没有修炼到通达的境界。由此看来,我们从来不缺乏正确的道理,而是缺乏对正确道理的认真践行力。
以上在战场和朝廷的三件事,所有闪光点汇合起来,就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什么样的人呢?怎样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呢?
笔者个人认为,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无论生死,都一定全力以赴毫不推辞;绝对不会把是否对自身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和考量。因此,如果评比勇敢境界的高低,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勇敢境界最高的名将。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羽、张飞两位,把他们评定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前两名。让他们在一起比拼,是因为具有可比性,他们都在重大战役中担当过头牌演员。而赵云与他们不一样,不是因为赵云没有担当头牌演员的才能,而是因为刘备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角色很特殊,很重要,不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就是镇守刘备的留守大本营,或者去抢敌人的军粮。他也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不去争抢头牌角色。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不仅远远超过马超,就是与张飞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要是把他同关、张放在一起,比拼谁的头牌角色演得好,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因此,我要对他进行专门的评判。我的最后评语是: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