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3 / 7)
以上所说,是吕蒙身份上的改变和提升。如果与此同时,他没有完成素质上的改变和提升,即使他再忠心耿耿,再拼命报答,也只能是孙吴众多普通将领中的一员,而不能异军突起,成为孙吴的又一名出色主帅。
他为何能完成素质的改变和提升呢?秘诀就一条,勤奋不懈地读书充电。是谁勉励和指导他完成这一点的呢?是比他还年轻四岁的孙权。
原来,孙权曾经在众多将领中,物色培养对象,选中了吕蒙和蒋钦,然后指示说:“你们现今掌权统兵,应当努力增长学问,从而开阔眼界、增长智慧。”这时的吕蒙,还没有完全脱离愣头青的原生态,根本不明白增长学问的重要,就随随便便回答道:“军务实在太忙了,没有空闲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说了一段至今读来还发人深省的话,这段话记录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哪里是要你们熟读儒经去当太学的博士教官啊?而是要求你们涉猎书籍了解过去的重大事件呀!你说公务多,比得上我多吗?我在少年时代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深奥的《易经》。到了掌权管事之后,又专门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史书,还有各家的兵法,深感大有收获。你们性格开朗,悟性又好,努力学习必定会得到提升,怎能推辞不做呢!赶紧去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连曹孟德都说他自己是“老而好学”,你们怎能不勉励自己努力上进啊!
孙权谆谆教导吕蒙的这段话,此前虽然多次有人提到,但是大都没有加以深入的探究。其实,这段话不仅对吕蒙本人的提升很关键,也对我们深入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文化非常重要。其中暗藏的玄机,值得好好破解和领略一番。那么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玄机之一,孙权能把江东基业做大做强,靠的是什么?是人才、智谋,还是武功呢?其实说到底,靠的是学习!你看,孙权自己率先垂范,而且督促重要将领读书充电,大有将孙吴建设成学习型政权的模样。君臣素质全面提升,才能吸引人才,产生智谋,最后取得辉煌武功。因此,学习才是真正具有根本性质的法宝。
玄机之二,是什么因素促使孙权这样做呢?竞争压力啊。曹操年纪老经验多,地盘大力量强,都还“老而好学”孜孜不倦,我们要是不迎头赶上,将来肯定要吃这个老学习模范的大亏。孙权有压力,压力还很大,所以把这件事抓得很紧。抓紧时间读书充电,曹操是如此,他的儿子曹丕也是如此。《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自叙》中,记载曹丕自己的话说:“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还有刘备也是如此,他临终前就谆谆嘱咐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这段话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当然,诸葛亮也是如此:“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段话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总之,三国的君臣,在沙场血战的同时,又抓紧时间读书充电,在这方面展示出强烈的竞争态势。因此,三国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学习的竞争。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读书充电的佼佼者,如孙权、曹操、刘备,最终都成为三国的胜利者;完全不读书充电者,如董卓、吕布,即便曾经一度控制朝廷大权,最终还是成为死于非命的失败者。
玄机之三,读书读什么书?“知识就是力量”虽然是名言,但是,用什么知识来充电,却是关系到充电是否成功的关键。知识如海,生命有限。漫无目标地读书,对闲人是享受,对忙人则是奢侈。所以事务繁忙者,必须精心选择自己急需的知识来充电。孙权亲自为吕蒙选择了七部书,其中《孙子兵法》《六韬》属于兵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属于史书,史书占的分量最重。五部史书中,《左传》和《国语》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历史(后者始于西周末年),《史记》记载从上古轩辕黄帝至西汉武帝的历史,《汉书》记载西汉历史,《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历史。五部史书相互衔接和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画卷。统兵打仗的将领,读兵书那是本分,为何还要读史书?玄机在于,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所以优秀将领必须分辨政治风云;军事又是群体的行为,所以优秀将领又必须协调人际关系。在古代,集中记载政治风云和人际关系的教科书,首先就是史书。《史记》《汉书》也在曹丕阅读的书目中,刘备为刘禅开列的首选书也是《汉书》。真是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玄机之四,书要怎么读?你会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谁不会读书啊!其实不然,读书方法不是小儿科,而是涉及教育体制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应试教育,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是孙权和吕蒙出生的东汉。东汉的人才选拔,以儒经考试为中心,孝廉、茂才为主要科目。孝廉由各郡行政长官,按照每二十万人口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以品德的孝顺廉洁为标准。茂才由每州的行政长官每年举荐一人,以才能突出为标准。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按照上述比例计算,每年推选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全国十三州,每年推选的茂才总数不过十三人。所以人才选拔,以孝廉为主体。入选的孝廉,要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合格就能当官。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儒家经典。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发挥。如果对儒经不能读得滚瓜烂熟,就会交白卷。于是,把儒家经典熟读精读,就成为读书人必须听从的指挥棒。读得熟,读得精,才能应付考试,才能当官发财。至于这些知识对素质的提高,对能力的培养有没有用,那就不管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正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
明白了以上时代背景,再来看孙权在读书方法上的指点,玄机就容易破解了。他不要吕蒙熟读儒经,就是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什么是新路?根据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涉猎史书,了解历史大事,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就是新路。涉猎虽然广泛,了解却有重点,这是高效率的实用性读书方法;围绕的中心是开启眼界增长智慧,这更是突破应试教育体制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了。
走新路的还有诸葛亮。上面说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一起游学。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唯有他读书是“观其大略”,即只选读有用的精华,与孙权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又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孔明日后的隆中对策,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赤壁之战时,又提出联吴抗曹的大谋略,都得益于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现今吕蒙受到孙权如此的勉励和督促,他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吕蒙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鲁肃的亲身感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故事也记载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
那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鲁肃西上荆州,途中路过寻阳(今湖北省武穴市)。寻阳要塞的守将不是他人,正是吕蒙。鲁肃以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见过吕蒙,当时的印象是一勇之夫。心存轻视的鲁肃,官位又比对方高,所以不愿去拜访。经部属劝说,鲁肃勉强停船,上岸去见了一面。不料一交谈,吕蒙的学问见识,连自负渊博的鲁肃也相形见绌。鲁肃大为惊叹,不禁拍着吕蒙的背,由衷赞叹道:“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我还以为贤弟只有武勇战略而已,谁知今日学识精到广博,已不再是当初在吴下见到的那个阿蒙了 !
↑返回顶部↑
他为何能完成素质的改变和提升呢?秘诀就一条,勤奋不懈地读书充电。是谁勉励和指导他完成这一点的呢?是比他还年轻四岁的孙权。
原来,孙权曾经在众多将领中,物色培养对象,选中了吕蒙和蒋钦,然后指示说:“你们现今掌权统兵,应当努力增长学问,从而开阔眼界、增长智慧。”这时的吕蒙,还没有完全脱离愣头青的原生态,根本不明白增长学问的重要,就随随便便回答道:“军务实在太忙了,没有空闲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说了一段至今读来还发人深省的话,这段话记录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哪里是要你们熟读儒经去当太学的博士教官啊?而是要求你们涉猎书籍了解过去的重大事件呀!你说公务多,比得上我多吗?我在少年时代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深奥的《易经》。到了掌权管事之后,又专门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史书,还有各家的兵法,深感大有收获。你们性格开朗,悟性又好,努力学习必定会得到提升,怎能推辞不做呢!赶紧去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连曹孟德都说他自己是“老而好学”,你们怎能不勉励自己努力上进啊!
孙权谆谆教导吕蒙的这段话,此前虽然多次有人提到,但是大都没有加以深入的探究。其实,这段话不仅对吕蒙本人的提升很关键,也对我们深入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文化非常重要。其中暗藏的玄机,值得好好破解和领略一番。那么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玄机之一,孙权能把江东基业做大做强,靠的是什么?是人才、智谋,还是武功呢?其实说到底,靠的是学习!你看,孙权自己率先垂范,而且督促重要将领读书充电,大有将孙吴建设成学习型政权的模样。君臣素质全面提升,才能吸引人才,产生智谋,最后取得辉煌武功。因此,学习才是真正具有根本性质的法宝。
玄机之二,是什么因素促使孙权这样做呢?竞争压力啊。曹操年纪老经验多,地盘大力量强,都还“老而好学”孜孜不倦,我们要是不迎头赶上,将来肯定要吃这个老学习模范的大亏。孙权有压力,压力还很大,所以把这件事抓得很紧。抓紧时间读书充电,曹操是如此,他的儿子曹丕也是如此。《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自叙》中,记载曹丕自己的话说:“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还有刘备也是如此,他临终前就谆谆嘱咐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这段话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当然,诸葛亮也是如此:“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段话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总之,三国的君臣,在沙场血战的同时,又抓紧时间读书充电,在这方面展示出强烈的竞争态势。因此,三国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学习的竞争。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读书充电的佼佼者,如孙权、曹操、刘备,最终都成为三国的胜利者;完全不读书充电者,如董卓、吕布,即便曾经一度控制朝廷大权,最终还是成为死于非命的失败者。
玄机之三,读书读什么书?“知识就是力量”虽然是名言,但是,用什么知识来充电,却是关系到充电是否成功的关键。知识如海,生命有限。漫无目标地读书,对闲人是享受,对忙人则是奢侈。所以事务繁忙者,必须精心选择自己急需的知识来充电。孙权亲自为吕蒙选择了七部书,其中《孙子兵法》《六韬》属于兵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属于史书,史书占的分量最重。五部史书中,《左传》和《国语》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历史(后者始于西周末年),《史记》记载从上古轩辕黄帝至西汉武帝的历史,《汉书》记载西汉历史,《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历史。五部史书相互衔接和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画卷。统兵打仗的将领,读兵书那是本分,为何还要读史书?玄机在于,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所以优秀将领必须分辨政治风云;军事又是群体的行为,所以优秀将领又必须协调人际关系。在古代,集中记载政治风云和人际关系的教科书,首先就是史书。《史记》《汉书》也在曹丕阅读的书目中,刘备为刘禅开列的首选书也是《汉书》。真是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玄机之四,书要怎么读?你会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谁不会读书啊!其实不然,读书方法不是小儿科,而是涉及教育体制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应试教育,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是孙权和吕蒙出生的东汉。东汉的人才选拔,以儒经考试为中心,孝廉、茂才为主要科目。孝廉由各郡行政长官,按照每二十万人口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以品德的孝顺廉洁为标准。茂才由每州的行政长官每年举荐一人,以才能突出为标准。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按照上述比例计算,每年推选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全国十三州,每年推选的茂才总数不过十三人。所以人才选拔,以孝廉为主体。入选的孝廉,要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合格就能当官。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儒家经典。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发挥。如果对儒经不能读得滚瓜烂熟,就会交白卷。于是,把儒家经典熟读精读,就成为读书人必须听从的指挥棒。读得熟,读得精,才能应付考试,才能当官发财。至于这些知识对素质的提高,对能力的培养有没有用,那就不管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正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
明白了以上时代背景,再来看孙权在读书方法上的指点,玄机就容易破解了。他不要吕蒙熟读儒经,就是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什么是新路?根据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涉猎史书,了解历史大事,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就是新路。涉猎虽然广泛,了解却有重点,这是高效率的实用性读书方法;围绕的中心是开启眼界增长智慧,这更是突破应试教育体制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了。
走新路的还有诸葛亮。上面说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一起游学。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唯有他读书是“观其大略”,即只选读有用的精华,与孙权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又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孔明日后的隆中对策,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赤壁之战时,又提出联吴抗曹的大谋略,都得益于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现今吕蒙受到孙权如此的勉励和督促,他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吕蒙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鲁肃的亲身感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故事也记载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
那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鲁肃西上荆州,途中路过寻阳(今湖北省武穴市)。寻阳要塞的守将不是他人,正是吕蒙。鲁肃以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见过吕蒙,当时的印象是一勇之夫。心存轻视的鲁肃,官位又比对方高,所以不愿去拜访。经部属劝说,鲁肃勉强停船,上岸去见了一面。不料一交谈,吕蒙的学问见识,连自负渊博的鲁肃也相形见绌。鲁肃大为惊叹,不禁拍着吕蒙的背,由衷赞叹道:“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我还以为贤弟只有武勇战略而已,谁知今日学识精到广博,已不再是当初在吴下见到的那个阿蒙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