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7)
周瑜又是如何对待程普的呢?《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说:“普颇以年长,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仗恃年纪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总是放下身段容忍对方,始终不与之计较。程普后来认识到自己不对,对周瑜敬重佩服之至,告诉别人说:“我与周公瑾交往呀,就好像饮用醇厚的醪糟酒,不知不觉自己就被他感化醉倒了!”那时候,还没有经过蒸馏的高度数白酒,人们饮用的是米酒。米酒连带米糟,叫做“醪”,又称“浊酒”,酒味更醇厚。去除了米糟,则称清酒。
将上面的档案对照起来看,就真相大白了。原来周瑜和程普不和睦,只是出现在赤壁大战的短时间内,后来就完全化解了。而且起因在程普,与周瑜无关。周瑜气量大,始终不计较,结果不仅使程普惭愧佩服,更重要的是顾全了赤壁之战的大局。
史书中周瑜真实的人品,是大方、大义和大度。陈寿笔下的“陈三点”,与罗贯中“两小无良”的“罗三点”,显然有天渊之别。问题就来了,罗贯中为何要把周瑜的人品,写成与真实情况绝然不同的模样呢?
谜团也要从陈寿《三国志》开始破解。这部书为纪传体正史,是以皇帝的本纪,即正统皇朝的编年大事为经线,人物的列传为纬线,编织起历史的全貌。但是三国分立,大家都称皇帝,选取哪家做本纪,也就是作为正统呢?两个原因使陈寿必须选曹魏。一是事理。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用古玩收藏家的话来说,属于传承有自。二是处境。陈寿的书写于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不仅书写不成,小命都可能不保。于是,本纪就放在记载曹魏历史的《魏书》中,比如《武帝纪》《文帝纪》等;而记载其他两国历史的《蜀书》和《吴书》中,其君主则被当作割据的诸侯来对待,君主编年大事被称为传,如《先主传》《吴主传》等。
陈寿此举,后来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反应。习凿齿的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于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所以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比如开篇第一回,就是美化蜀汉君臣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全书的正面形象中,君主群体的第一主角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主角是诸葛亮,武将群体的第一主角是关羽;另外,蜀汉的人物,在全书中占据的文字分量也很大。
要“尊刘”,就必须大力增添蜀汉人物的光辉,特别是孔明的光辉。孔明出山第二年,就碰上赤壁大战,这正是增添他光辉的大好机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衬法,挑选著名的精英来陪衬。陪衬者的人品和人才,处处都比他差一大截,处处都不是他的对手,孔明不就大放光芒了吗?不幸被选中的著名精英,第一位就是周瑜,另外还有鲁肃。于是,“陈三点”就变成了“罗三点”。
周瑜和鲁肃,两人还各有分工。在人品方面做陪衬的活儿,主要安排周瑜去干,心眼小,气量小,再加无良心,不是两小无猜,而是成了“两小无良”。在人才方面做陪衬的任务,则主要安排鲁肃去干。历史上真正的鲁肃,其实是一位志向远大、善于策划的大能人。孙吴的发展规划,或者说孙吴版的“隆中对”,就出自他之手,这在《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当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一个迂腐得有点呆傻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智商的玩具木偶,被孔明支配得团团转,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陪衬法之外,还有另外的手段来为孔明增添光辉,比如无中生有法、移花接木法,等等。
你会问,这样一来,周瑜的人品就严重失真了,罗贯中能这样做吗?回答是:能。因为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民间文艺作品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元代《三国志平话》就说,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周瑜去抗击曹操,周瑜舍不得自己的娇妻小乔,不想上任去为国家效力,亏得诸葛亮来劝他,给他做思想工作,说要是不去,曹操打过江东,定会把你的宝贝娇妻抢了去,周瑜这才赶紧上了前线。又如元代杂剧中,就有《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赤壁鏖兵》《诸葛亮火烧战船》的剧目。只要吸收类似的民间素材,再经过自己的深加工,“两小无良”的“罗三点”就可以新鲜出炉了。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陈寿的《三国志》,并非完全如他原来书名所标示的那样,是对于原著的通俗性推广,而是有重大的改写。一是主题倾向,从“尊曹”变成“尊刘”;二是内容成分,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和移植。作为文学范畴内的小说,书中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把它作为艺术作品来尽情欣赏,也完全没有问题。不过,正是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无中生有和移花接木,所以它已经不再是正规的史书了,也就不能当作完全真实可信的历史来加以引用、阐述和借鉴。换句话说,罗贯中打一开始,就压根儿没把这本书作为史书来写,而后世的我们,要是把它当作史书来看,不是一个大误区吗?打个比方来说,这有点像是艺术品收藏中,后代高级仿品与当时文物真品的区别。青花瓷的后代高级仿品,古雅漂亮,赏心悦目,放在家中作为艺术品欣赏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哪天认了真,拿去找专家鉴宝,硬要说它是当年的官窑真品,就不合适了。
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屈原的《怀沙》中有“怀瑾握瑜”的诗句。古人以美玉比喻美好的品德,孔子就说:“君子比德于玉。”周郎完美的品德,正如他的名字,闪耀着美玉一般亮丽的光辉,完全可以给他一个最佳品德的金奖。
三国是典型的竞争时代。当时究竟靠什么竞争?答案是靠才能,也要靠品德。人品高下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从周瑜深明君臣大义,从而稳定孙吴政局,大度对待程普,从而取得赤壁的完胜中,就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但是,才能容易外露,品德却比较隐蔽,如果不留心观察,往往会将三国说成是一个完全依仗才干,尔虞我诈,欺弱凌小,毫无正能量可取的阴暗时代。今天开宗明义讲周瑜的人品,就是想强调:品德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的例证,对于现今正在各种场合参与竞争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这正是:
竞争不仅凭才干,美玉周郎有丽光。
要想知道周瑜在孙吴建国大业中,发挥了怎样的脊梁作用,请看下节。
二 国家脊梁
今天继续讲周瑜。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十九岁的孙权继承大哥孙策君位,成为江东的新领袖。而孙吴也从临时性的军事作战机构,开始向正规性的国家政权过渡。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崛起,总是会经受种种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所以必须要有坚定强壮的脊梁作整体的支撑。脊梁的数量越多,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兴旺。在孙吴面临的压力和考验当中,要数来自北方曹操的最为严峻。而在臣僚当中最为坚定强壮的第一脊梁,则非周瑜莫属。那么孙吴经受了曹操什么样的压力和考验?周瑜又是怎样发挥他国家脊梁的作用的呢?
↑返回顶部↑
将上面的档案对照起来看,就真相大白了。原来周瑜和程普不和睦,只是出现在赤壁大战的短时间内,后来就完全化解了。而且起因在程普,与周瑜无关。周瑜气量大,始终不计较,结果不仅使程普惭愧佩服,更重要的是顾全了赤壁之战的大局。
史书中周瑜真实的人品,是大方、大义和大度。陈寿笔下的“陈三点”,与罗贯中“两小无良”的“罗三点”,显然有天渊之别。问题就来了,罗贯中为何要把周瑜的人品,写成与真实情况绝然不同的模样呢?
谜团也要从陈寿《三国志》开始破解。这部书为纪传体正史,是以皇帝的本纪,即正统皇朝的编年大事为经线,人物的列传为纬线,编织起历史的全貌。但是三国分立,大家都称皇帝,选取哪家做本纪,也就是作为正统呢?两个原因使陈寿必须选曹魏。一是事理。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用古玩收藏家的话来说,属于传承有自。二是处境。陈寿的书写于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不仅书写不成,小命都可能不保。于是,本纪就放在记载曹魏历史的《魏书》中,比如《武帝纪》《文帝纪》等;而记载其他两国历史的《蜀书》和《吴书》中,其君主则被当作割据的诸侯来对待,君主编年大事被称为传,如《先主传》《吴主传》等。
陈寿此举,后来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反应。习凿齿的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于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所以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比如开篇第一回,就是美化蜀汉君臣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全书的正面形象中,君主群体的第一主角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主角是诸葛亮,武将群体的第一主角是关羽;另外,蜀汉的人物,在全书中占据的文字分量也很大。
要“尊刘”,就必须大力增添蜀汉人物的光辉,特别是孔明的光辉。孔明出山第二年,就碰上赤壁大战,这正是增添他光辉的大好机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衬法,挑选著名的精英来陪衬。陪衬者的人品和人才,处处都比他差一大截,处处都不是他的对手,孔明不就大放光芒了吗?不幸被选中的著名精英,第一位就是周瑜,另外还有鲁肃。于是,“陈三点”就变成了“罗三点”。
周瑜和鲁肃,两人还各有分工。在人品方面做陪衬的活儿,主要安排周瑜去干,心眼小,气量小,再加无良心,不是两小无猜,而是成了“两小无良”。在人才方面做陪衬的任务,则主要安排鲁肃去干。历史上真正的鲁肃,其实是一位志向远大、善于策划的大能人。孙吴的发展规划,或者说孙吴版的“隆中对”,就出自他之手,这在《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当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一个迂腐得有点呆傻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智商的玩具木偶,被孔明支配得团团转,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陪衬法之外,还有另外的手段来为孔明增添光辉,比如无中生有法、移花接木法,等等。
你会问,这样一来,周瑜的人品就严重失真了,罗贯中能这样做吗?回答是:能。因为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民间文艺作品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元代《三国志平话》就说,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周瑜去抗击曹操,周瑜舍不得自己的娇妻小乔,不想上任去为国家效力,亏得诸葛亮来劝他,给他做思想工作,说要是不去,曹操打过江东,定会把你的宝贝娇妻抢了去,周瑜这才赶紧上了前线。又如元代杂剧中,就有《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赤壁鏖兵》《诸葛亮火烧战船》的剧目。只要吸收类似的民间素材,再经过自己的深加工,“两小无良”的“罗三点”就可以新鲜出炉了。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陈寿的《三国志》,并非完全如他原来书名所标示的那样,是对于原著的通俗性推广,而是有重大的改写。一是主题倾向,从“尊曹”变成“尊刘”;二是内容成分,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和移植。作为文学范畴内的小说,书中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把它作为艺术作品来尽情欣赏,也完全没有问题。不过,正是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无中生有和移花接木,所以它已经不再是正规的史书了,也就不能当作完全真实可信的历史来加以引用、阐述和借鉴。换句话说,罗贯中打一开始,就压根儿没把这本书作为史书来写,而后世的我们,要是把它当作史书来看,不是一个大误区吗?打个比方来说,这有点像是艺术品收藏中,后代高级仿品与当时文物真品的区别。青花瓷的后代高级仿品,古雅漂亮,赏心悦目,放在家中作为艺术品欣赏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哪天认了真,拿去找专家鉴宝,硬要说它是当年的官窑真品,就不合适了。
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屈原的《怀沙》中有“怀瑾握瑜”的诗句。古人以美玉比喻美好的品德,孔子就说:“君子比德于玉。”周郎完美的品德,正如他的名字,闪耀着美玉一般亮丽的光辉,完全可以给他一个最佳品德的金奖。
三国是典型的竞争时代。当时究竟靠什么竞争?答案是靠才能,也要靠品德。人品高下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从周瑜深明君臣大义,从而稳定孙吴政局,大度对待程普,从而取得赤壁的完胜中,就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但是,才能容易外露,品德却比较隐蔽,如果不留心观察,往往会将三国说成是一个完全依仗才干,尔虞我诈,欺弱凌小,毫无正能量可取的阴暗时代。今天开宗明义讲周瑜的人品,就是想强调:品德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的例证,对于现今正在各种场合参与竞争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这正是:
竞争不仅凭才干,美玉周郎有丽光。
要想知道周瑜在孙吴建国大业中,发挥了怎样的脊梁作用,请看下节。
二 国家脊梁
今天继续讲周瑜。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十九岁的孙权继承大哥孙策君位,成为江东的新领袖。而孙吴也从临时性的军事作战机构,开始向正规性的国家政权过渡。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崛起,总是会经受种种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所以必须要有坚定强壮的脊梁作整体的支撑。脊梁的数量越多,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兴旺。在孙吴面临的压力和考验当中,要数来自北方曹操的最为严峻。而在臣僚当中最为坚定强壮的第一脊梁,则非周瑜莫属。那么孙吴经受了曹操什么样的压力和考验?周瑜又是怎样发挥他国家脊梁的作用的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