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2 / 4)
王家和再次提议,当官之所以贪一大部分是因为所拿俸禄过少,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情来往,对于此,一是提高官员的俸禄,使其没有贪的理由,另外明确定义人情和贿赂的区别,规定一个人情的标准线,只要在标准线以下就不算收受贿赂,超过标准线才予以问责,也就是将灰色收入放之阳光下,可以贪,但不能贪得无厌。
另外地方官员在通过考核后,为百姓谋得福利的官员除了升迁调任有优待,在银钱上也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多少视功绩而定,吏部考核官员成绩后将名单给予内阁审阅,由锦衣卫再次核实情况后最终由皇帝定夺,这样一来吏部与指挥使司也能相互监督。
经过半个月的朝堂争议,王家和终于制定出一个让人相对易于接受的政策,最终交与庆元帝批复,高孝琰立马应允,随即对大周朝影响深远的锦衣卫成立了。
庆元四年,蛮族侵犯大周,周边小国也蠢蠢欲动,庆元帝启用李成梁、肖宁朔等边关名将,历时三年打入蛮族老巢,将其头领及族人押解进京,拖晋元帝打压世家分化权力的福,庆元帝接手的朝堂是一个皇权十分集中的朝堂,所以尽管有人出言“大国之风,优待俘虏”,但高孝琰完全不予理会,直接下令将蛮族头领以及族人全部斩首。
王家和提议设立边关行区,让蛮族人学习大周知识和礼仪,并且允许他们与十部落互通婚姻,这样一来百年之后再无蛮族,晋元帝批复后同意其提议。
周围的小国见大周国力如此强盛,庆元帝杀伐果决,对待蛮族全无一丝留情,他们顿时打消了先前跃跃欲试的心思,纷纷呈上交好的国书,并且还派人来到大周觐见庆元帝,献上本国的礼物与和亲的公主。
庆元帝礼物照收,但却不像晋元帝那样慷慨,赏赐之物完全与他国所献之礼价值对等,彻底绝了其他小国打秋风的后路,高孝琰是王家和一手教导出来的,对于他国打秋风的行为王家和深恶痛绝,在教导高孝琰时也将这种观念灌输到他的心中,所以高孝琰怎么可能还会允许周边小国占大周的便宜呢!
庆元帝登基后大胆任用世家官员,同时也注重培养寒门子弟,唯贤者能者居之,王家和并未推举看好的官员,对于前来拜访的官员一律拒之门外。
凡事要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若是王家和过于插手官员的升迁调动,就算他是庆元帝的老师,庆元帝也会对他有所不满,毕竟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忍受别人对他指手画脚,若是哪□□堂之上都是王家和所提拔的官员,那么这个朝堂到底是姓高还是姓王呢?恐怕真到了那时,庆元帝再怎么大度也会对王家和下手吧!
索性王家和一直都是头脑清明之人,他对自己的定义一直都纯臣而不是权臣,来到这个大周朝,如今已经官至内阁首辅,天底下能欺压他的人少之又少,只要他不犯糊涂想来庆元帝也不会脑子犯抽想要杀他,有句话叫做有多大权利就要担多大责任,他只想为百姓多做些事,也算对得起他内阁首辅之称。
先前的设立锦衣卫,一来是为了分化内阁权力集中皇权,二来也是想震慑官员给他们敲响警钟,让他们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办点事,但这些远远不够,古代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加上赋税徭役,日子过的十分辛苦,有的地方横征暴敛重复收税,让百姓苦不堪言。
庆元五年,王家和提出“重新丈量土地,绘制鱼鳞图册,平均赋税,废除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以田定役”,此法能够抑制土地兼并,将丁役银负担从人口方面全面转向土地方面,减轻贫民疾苦,同时又能稳定财政收入,赋役合一,役无偏累。
但此法比上一次的“设立锦衣卫”更加触动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朝堂之上竟有一半的官员纷纷攻讦王家和,那些言官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撸袖子自己将王家和爆揍一顿了,但王家和先前已经私下里和庆元帝商量过了,庆元帝也予以支持,所以尽管有不少人反对,最终还是将此法颁布下去。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赋役之法执行的第一年,只有兖州府彻底执行了这一政策,其他七个州府或糊弄上官或直接不予执行。
王家和表明赋役之法试行不足八成者直接予以处罚,对于完全没有执行的两个州府,以藐视皇权抗旨不尊之罪将其官员一撸到底,其余未达标准者给予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留任查看,对于唯一一个执行新法的兖州府知府予以奖励,并且将其调任到汴京任职,这是王家和头一次向世人展示他雷厉风行的一面,至此,无人再敢糊弄差事。
↑返回顶部↑
另外地方官员在通过考核后,为百姓谋得福利的官员除了升迁调任有优待,在银钱上也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多少视功绩而定,吏部考核官员成绩后将名单给予内阁审阅,由锦衣卫再次核实情况后最终由皇帝定夺,这样一来吏部与指挥使司也能相互监督。
经过半个月的朝堂争议,王家和终于制定出一个让人相对易于接受的政策,最终交与庆元帝批复,高孝琰立马应允,随即对大周朝影响深远的锦衣卫成立了。
庆元四年,蛮族侵犯大周,周边小国也蠢蠢欲动,庆元帝启用李成梁、肖宁朔等边关名将,历时三年打入蛮族老巢,将其头领及族人押解进京,拖晋元帝打压世家分化权力的福,庆元帝接手的朝堂是一个皇权十分集中的朝堂,所以尽管有人出言“大国之风,优待俘虏”,但高孝琰完全不予理会,直接下令将蛮族头领以及族人全部斩首。
王家和提议设立边关行区,让蛮族人学习大周知识和礼仪,并且允许他们与十部落互通婚姻,这样一来百年之后再无蛮族,晋元帝批复后同意其提议。
周围的小国见大周国力如此强盛,庆元帝杀伐果决,对待蛮族全无一丝留情,他们顿时打消了先前跃跃欲试的心思,纷纷呈上交好的国书,并且还派人来到大周觐见庆元帝,献上本国的礼物与和亲的公主。
庆元帝礼物照收,但却不像晋元帝那样慷慨,赏赐之物完全与他国所献之礼价值对等,彻底绝了其他小国打秋风的后路,高孝琰是王家和一手教导出来的,对于他国打秋风的行为王家和深恶痛绝,在教导高孝琰时也将这种观念灌输到他的心中,所以高孝琰怎么可能还会允许周边小国占大周的便宜呢!
庆元帝登基后大胆任用世家官员,同时也注重培养寒门子弟,唯贤者能者居之,王家和并未推举看好的官员,对于前来拜访的官员一律拒之门外。
凡事要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若是王家和过于插手官员的升迁调动,就算他是庆元帝的老师,庆元帝也会对他有所不满,毕竟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忍受别人对他指手画脚,若是哪□□堂之上都是王家和所提拔的官员,那么这个朝堂到底是姓高还是姓王呢?恐怕真到了那时,庆元帝再怎么大度也会对王家和下手吧!
索性王家和一直都是头脑清明之人,他对自己的定义一直都纯臣而不是权臣,来到这个大周朝,如今已经官至内阁首辅,天底下能欺压他的人少之又少,只要他不犯糊涂想来庆元帝也不会脑子犯抽想要杀他,有句话叫做有多大权利就要担多大责任,他只想为百姓多做些事,也算对得起他内阁首辅之称。
先前的设立锦衣卫,一来是为了分化内阁权力集中皇权,二来也是想震慑官员给他们敲响警钟,让他们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办点事,但这些远远不够,古代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加上赋税徭役,日子过的十分辛苦,有的地方横征暴敛重复收税,让百姓苦不堪言。
庆元五年,王家和提出“重新丈量土地,绘制鱼鳞图册,平均赋税,废除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以田定役”,此法能够抑制土地兼并,将丁役银负担从人口方面全面转向土地方面,减轻贫民疾苦,同时又能稳定财政收入,赋役合一,役无偏累。
但此法比上一次的“设立锦衣卫”更加触动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朝堂之上竟有一半的官员纷纷攻讦王家和,那些言官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撸袖子自己将王家和爆揍一顿了,但王家和先前已经私下里和庆元帝商量过了,庆元帝也予以支持,所以尽管有不少人反对,最终还是将此法颁布下去。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赋役之法执行的第一年,只有兖州府彻底执行了这一政策,其他七个州府或糊弄上官或直接不予执行。
王家和表明赋役之法试行不足八成者直接予以处罚,对于完全没有执行的两个州府,以藐视皇权抗旨不尊之罪将其官员一撸到底,其余未达标准者给予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留任查看,对于唯一一个执行新法的兖州府知府予以奖励,并且将其调任到汴京任职,这是王家和头一次向世人展示他雷厉风行的一面,至此,无人再敢糊弄差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