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6 / 7)
其实,乾隆皇帝性格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一生生活都特别有节制,不喜饮酒。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从不以“酒”字入诗,也从不暴饮暴食。即使举行庆节贺宴,也日落而止,从不举行夜宴,“凡曲宴廷臣,率不过未申时”。他处事很有条理,不躁不乱,很有涵养。他自己说:“事烦心不乱,食少病无侵,此二语为予养心养身良方,原别无求养生之术也。”朝鲜人这样描述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帝寝食起居,自御极后,无论四时,卯时而起,进早膳后,先览中外庶政,次引见公卿大臣与之议决,至午而罢,晚膳后,更理未了公事,间或看书、制诗、书字,夜分乃寝。平生不饮酒,不嗜异味,朝夕进食,不过数匙,体力康旺不衰。”
乾隆是一个相当重礼法,感情也比较专一的皇帝。乾隆时代的后宫,管理非常严格,没有任何妃子敢于恃宠而骄,胡作非为。事实上,香妃是归顺朝廷的回族贵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选入宫,初封贵人,病逝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享年54岁,正史记载得明明白白。
当然,关于乾隆的传说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刘墉刘罗锅的故事。据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乾隆的干兄弟。所以他连皇帝都敢捉弄。在老百姓的设计下,乾隆皇帝对这个精明狡黠又一身正气的刘罗锅又爱又恨,被他耍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这些传说,寄托了老百姓反抗政治权威、消解政治威严的心理需要。然而,把这个传说安排在乾隆时期,特别不合理。因为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明、苛刻的皇帝之一,他极力推崇皇权的威严,乾隆朝纪纲至为严肃,君臣相隔如天地。乾隆朝的大臣,即使贵为宰相,见了皇帝也如同老鼠见了猫,大气都不敢出,谁还敢起意戏弄皇帝!
乾隆皇帝拥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又是资深收藏家,涉猎广泛的学者,同时还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诗人,平庸却自负的书法家,伟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猎人。他的真实形象,与野史传说实在风马牛不相及。
他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情商很高,风度翩翩,很善于讨取别人的欢心,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内心深处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文字狱,甚至在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他早年富于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
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如此多的侧面。
对母亲,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
对嫡妻,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百十首感情真挚的悼亡之诗,见证了他是一个深情重义的男人。
对女儿,他慈祥可亲,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儿子,他却一直板着面孔。为防止历代争储故事重演,乾隆对皇子们管束极为严厉。限制之严,待遇之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他的长子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而受到他的严厉斥责,并因此惊惧而死。
对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礼,宽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后,他却一反常态,颐指气使,任意挫辱,比雍正还要残忍苛刻。乾隆时期是清代诛杀大臣最多的时期。
对“顺民”,他“爱民如子”,经常为民间疾苦而动容落泪。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钱粮,豁免穷困百姓的税赋,在灾荒之时,不遗余力放赈救灾。
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却蛮不讲理。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
对知识分子,他前期宽容大度,为雍正时期的几起文字狱翻案,增开特科、恩科,增加入学名额,一时让人感觉春风拂面。后期他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
当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么复杂,不离两个背景:一个,他是在尊荣至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潢贵胄,一生顺遂,在天资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对手,因此自视极高,高己卑人是他注定无法避免的缺陷。另一个,虽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一生为人行事,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政治利益最大化”,围绕着“建立大清王朝万代永固之基”这个大局出发。为了这个大局,他可以柔如丝,也可以坚如钢;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残忍。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许多时候,他的性格变化,完全是基于政治需要。
↑返回顶部↑
乾隆是一个相当重礼法,感情也比较专一的皇帝。乾隆时代的后宫,管理非常严格,没有任何妃子敢于恃宠而骄,胡作非为。事实上,香妃是归顺朝廷的回族贵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选入宫,初封贵人,病逝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享年54岁,正史记载得明明白白。
当然,关于乾隆的传说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刘墉刘罗锅的故事。据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乾隆的干兄弟。所以他连皇帝都敢捉弄。在老百姓的设计下,乾隆皇帝对这个精明狡黠又一身正气的刘罗锅又爱又恨,被他耍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这些传说,寄托了老百姓反抗政治权威、消解政治威严的心理需要。然而,把这个传说安排在乾隆时期,特别不合理。因为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明、苛刻的皇帝之一,他极力推崇皇权的威严,乾隆朝纪纲至为严肃,君臣相隔如天地。乾隆朝的大臣,即使贵为宰相,见了皇帝也如同老鼠见了猫,大气都不敢出,谁还敢起意戏弄皇帝!
乾隆皇帝拥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又是资深收藏家,涉猎广泛的学者,同时还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诗人,平庸却自负的书法家,伟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猎人。他的真实形象,与野史传说实在风马牛不相及。
他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情商很高,风度翩翩,很善于讨取别人的欢心,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内心深处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文字狱,甚至在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他早年富于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
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如此多的侧面。
对母亲,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
对嫡妻,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百十首感情真挚的悼亡之诗,见证了他是一个深情重义的男人。
对女儿,他慈祥可亲,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儿子,他却一直板着面孔。为防止历代争储故事重演,乾隆对皇子们管束极为严厉。限制之严,待遇之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他的长子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而受到他的严厉斥责,并因此惊惧而死。
对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礼,宽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后,他却一反常态,颐指气使,任意挫辱,比雍正还要残忍苛刻。乾隆时期是清代诛杀大臣最多的时期。
对“顺民”,他“爱民如子”,经常为民间疾苦而动容落泪。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钱粮,豁免穷困百姓的税赋,在灾荒之时,不遗余力放赈救灾。
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却蛮不讲理。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
对知识分子,他前期宽容大度,为雍正时期的几起文字狱翻案,增开特科、恩科,增加入学名额,一时让人感觉春风拂面。后期他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
当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么复杂,不离两个背景:一个,他是在尊荣至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潢贵胄,一生顺遂,在天资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对手,因此自视极高,高己卑人是他注定无法避免的缺陷。另一个,虽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一生为人行事,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政治利益最大化”,围绕着“建立大清王朝万代永固之基”这个大局出发。为了这个大局,他可以柔如丝,也可以坚如钢;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残忍。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许多时候,他的性格变化,完全是基于政治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