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6)
至此尚须补述延缓登极之另一重要缘原,则五国警告之来,袁知虽为五国联合,日本实为原动力,遂谋挽回日本之感情,冀得外交上之援助,拟牺牲某项权利,为日本承认帝制之交换条件,先与日公使商议,日使电告本国政府,得其承诺,袁氏遂以祝贺日皇即位大典名义,派农商总长周自齐为特使,拟即启行。日公使特于一月十四日晚,招请周使等饯宴,席间表示日本政府十分欢迎之意。周定十七日启行,而随员则已早日先行。及十六日,日公使忽至外交部,谓奉本国训令,俄国大使将至东京,不便迎接中国特使,且避两国间各种误解起见,请中国特使延期启行。此耗一来,袁氏之威望丧尽!及滇、黔事起,日使诘问:“贵国政府前言实行帝制,国内断无骚扰,今云、贵之事,何时可平?又其他各省,是否能保无变动?”是时袁又探悉日本招集宗社党于满洲,举勤王军之计划。各省既先后动摇,出师屡遭挠败,外论尤迫蹙,始悟向以为外交无问题,莫予为难者,实存心捣乱,大上其当。国内外情势既变,遂知帝制难成。
第六节帝制之撤销
三月二十二日,袁遂撤销帝制,废“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复焚毁关于帝制之公文,凡八百数十件;又自称为大总统,以徐世昌为国务卿。其申令如下:
政事堂奉申令:民国肇建,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巨,忧国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自上年时异势殊,几不可遏,佥谓中国国体,非实行君主立宪,决不足以图存,倘有墨、葡之争,必为越、缅之续,遂有多数人主张恢复帝制,言之成理,将吏士庶,同此悃忱,文电纷陈,迫切呼吁。予以原有之地位,应有维持国体之责,一再宣言,人不之谅。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代表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中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予更无讨论之余地。然终以骤跻大位,背弃誓词,道德信义,无以自解,掬诚辞让,以表素怀。乃该院坚谓元首誓词,根于地位,当随民意为从违,责备弥严,已至无可诿避,始以筹备为词,藉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计从缓,凡劝进之文,均不许呈递。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俟转圜。予忧患余生,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知。辛亥事起,谬为众论所推,勉出维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国,不知其他。中国数千年来史册所载,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让之诚,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为权利思想,性情隔阂,酿为厉阶。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予实不德,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以致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屈己从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转陈推戴事件,予仍认为不合事宜,著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由政事堂将各省区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诚,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涤虑,息事宁人。盖在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然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务各激发天良,捐除意见,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使我神州华裔,免同室操戈之祸,化乖戾为祥和。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方今闾阎困苦,纲纪凌夷,吏治不修,真才未进,言念及此,中夜以忧。长此因循,将何以国?嗣后文武百官,务当痛除积习,黾尽图功。凡应兴应革诸大端,各尽职守,实力进行,毋托空言,毋存私见。予惟以综合名实,信赏必罚,为制治之大纲,我将吏军民尚其共体兹意!此令。
国务卿徐世昌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梁启超(左)与两广护国军都司令岑春煊(右)在一起 “会议决定:一、撤销承认帝位案,取消洪宪年号;二、召开代行立法院参政院的临时会,以便取得取消帝制的法律根据;三、以徐世昌为国务卿,陆征祥退为外交总长;四、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以代久未到职的冯国璋;五、请黎、徐、段三人联名电劝西南护国军停战议和,如果他们同意,拟任蔡锷为陆军总长,戴戡为内务总长,张謇为农商总长,汤化龙为教育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熊希龄为财政总长,以满足进步党人的政治欲望。”
“22日袁发表申令,宣布撤销承认帝位案。命令说:‘民国肇造,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巨。忧时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至上年时异势迁,几不可遏……遂有多数人主张恢复帝制,言之成理,将士吏庶,同此悃忱……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责备弥周,无可委避,始以筹备为词,借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议从缓……予忧患之余,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闻。不意辛亥事起,勉出维持,力支全局……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职之忱,而一部分之人又疑为权利思想……实予不德,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现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各省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而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招,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
“这个申令出自张一的手笔。这篇文章通篇都把进行帝制的责任归之于人,而把他自己说成是一个毫无权利思想,‘入山惟恐不深’的遁世主义者。这个申令把帝制派说成是‘爱国忧时之士’,而反对帝制者似乎是‘扰乱地方’,‘危及国家’的罪人。这个申令把撤销帝位作为一切问题的结束,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所有叛国罪行,从此一笔勾销。这个申令还向护国军亮了一下刀子,这是根据杨士琦的意见,如果护国军逼人太甚,连总统也不让他再做下去,那就可以继续用兵,让护国军知道他毕竟是不可侮的。这个申令通篇自称为‘予’,仍是皇帝下诏的口吻。袁却提起笔来亲自加了‘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的一句,把大总统这个字样又从命令中复活起来。这是他由皇帝再变总统的画龙点睛之笔。”
“袁自承认帝位起到撤销承认帝位止,一共做了83天的关门皇帝、短命皇帝。”(《袁世凯演义》)
原徐世昌之为国务卿,乃袁氏于退一步后仍欲保持总统位置之政治手腕,故同时用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三人名义,向护国军出面调停。四月四日,并改政事堂为国务院。而护国军方面,非袁氏退位,不允罢战。徐世昌见办事棘手,知难而退。袁乃以段祺瑞为总理,仍思有以转圜。而康有为、张謇、汤化龙、伍廷芳、唐绍仪及南方独立各督,均迫袁下野。江苏将军冯国璋,举足轻重,希有所利,南京会议,对袁亦空气一变。时袁一面又私议承借美款,募集内债,存心叵测。搆和既不易见于事实,全国益深危疑。五月二十九日,袁乃宣布《帝制议案始末》,图卸叛国责任,其命令如下:
大总统告令:据海军总长刘冠雄巡洋回京面称,帝制议案撤销后,群言淆乱,谣诼繁兴,好事者借端煽惑,庞杂支离,请将关于帝制议案始末,明白宣布,以释群疑等语。本大总统前于本年三月二十一日特发明令,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并以菲躬薄德,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引咎自责,不欲多言。乃近来反对之徒,往往造言离奇,全昧事实,在污蔑一人名誉颠倒是非之害小,而鼓动全国风潮,妨害安宁之害大,不得不将事实始末,明白叙述,宣布全国,以息谣煽,而维治安。
查上年各省区公民及满、蒙、回、藏公民王公等,先后赴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请愿改革国体,以本大总统之权限,虽不当向国民及立法院有所主张表示,然于维持共和国体,实为当尽之职分,是以特派政事堂右丞杨士琦代莅立法院宣言,以为改革国体,不合事宜,至国民请愿,不外巩固国基,振兴国势,民国宪法,正在起草,衡量国情,详晰讨论,当有适用之良规,是本大总统于国民之请愿,实欲纳诸宪法范围以内。制定宪法程序,既根于民国《约法》,则国体自在维持之中。旋经立法院据各省区公民及满、蒙、回、藏公民王公等请愿书,建议政府,或提前召集国民会议,或另筹征求民意妥善办法,以为根本解决。本大总统咨复,以决定宪法为国民会议职权,俟复选报竣,召集开会,以征正确民意;盖犹是以民国宪法为范围之本意也。立法院复据全国请愿联合会、全匡公民代表团等再行请愿,开会议决,按《约法》
第一章第八条中华民国主权本之国民全体,定以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并议定《组织法》,咨请公布施行。查立法院原咨称:本大总统咨复,办法已定,不敢轻易变更,特以尊重民意,重付院议,佥谓民心之向背,为国体取舍之相本,该院议决投票,标题赞成或反对,各代表本有自由之权,是立法院为尊重民意而建立此项法案,本大总统自当如议公布,其时满、蒙各王公及各省区文武官吏等,仍请速定君主立宪,情词挚切,迫不及待。本大总统又以改革国体,事端重大,轻率更张,殊非事宜,但《约法》所载,中华民国主权本之国民全体,解决国体,自应听之国民,惟令以督饬所属,维持秩序,静候国民之最后解决。是本大总统不肯轻听急迫之请求,而兢兢以正确民意为从违,尊重国民主权之心,固可大白于天下。且迭有明令电谕,严诫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选举监督等遵照法案,慎重将事,勿得急遽潦草,致生流弊,并特派大理院院长董康、肃政史蔡宝善、夏寅官、傅增湘、麦秩严稽查国民代表选举不合法格者,更正取消。本大总统尊重民意,务求正确,杜渐防微,尤无所不至。迨国民代表大会报送决定国体票数,全体主张君主立宪,又由各国民代表全体推戴本大总统以帝位,并委托立法院为总代表,吁请正位前来。本大总统以《约法》内民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在国体自无讨论之余地,惟于推戴一举,自问功业本无足述,道德不能无惭;又以民国初建,本人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于信义无可自解,特将推戴书送还,并令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而在本大总统则仍以原有之名义,及现行之各职权,维持全国之现状,此不愿以帝位自居之心,昭然可见。
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不谅鄙诚,迫谓无功薄德,为谦抑之过言,又谓当日誓词,根于元首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为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而变迁,迫切吁请,使本大总统无可诿避,只得以创造宏基,事体繁重,不可急遽进行,致涉疏率,饬令各部院详细筹备,筹备完竣,再请施行。本大总统所以藉词筹备,不即正位者,盖始终于辞让初衷,未尝稍变也。本大总统以诚待物,凡各官吏之推戴,容有不出于本衷,各党派之主张,容不免于偏执,及各监督之办理选举,各代表之投票解决,容有未臻妥善完备之处,然在当时惟见情词敦挚,众口同词,本大总统既不敢预存逆忆之心,实亦无从洞察其他意。即今之反对帝制者,当日亦多在赞成之列,尤非本大总统之所能料及。此则不明不智,无可讳饰者也。
滇黔兵起,本大总统内疚不遑,虽参政院议决用兵,而国军但守川、湘,未尝穷兵以逞,且悯念人民,寝馈难安,何堪以救国救民之初心,竟资争利争权之藉口?而吁请正位,文电纷驰,特降令不许呈递,并令提前召集立法院,冀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期转圜。继念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是以毅然明令宣示将承认帝制之案,即行取消,筹备事宜,立即停止。事实本末,略具于斯,原案具有,可以复按。除将各省区军民长官迭请改变国体暨先后推戴并请早登大位各文电另行刊布外,特此宣布,咸共闻知!此令。
↑返回顶部↑
第六节帝制之撤销
三月二十二日,袁遂撤销帝制,废“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复焚毁关于帝制之公文,凡八百数十件;又自称为大总统,以徐世昌为国务卿。其申令如下:
政事堂奉申令:民国肇建,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巨,忧国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自上年时异势殊,几不可遏,佥谓中国国体,非实行君主立宪,决不足以图存,倘有墨、葡之争,必为越、缅之续,遂有多数人主张恢复帝制,言之成理,将吏士庶,同此悃忱,文电纷陈,迫切呼吁。予以原有之地位,应有维持国体之责,一再宣言,人不之谅。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代表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中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予更无讨论之余地。然终以骤跻大位,背弃誓词,道德信义,无以自解,掬诚辞让,以表素怀。乃该院坚谓元首誓词,根于地位,当随民意为从违,责备弥严,已至无可诿避,始以筹备为词,藉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计从缓,凡劝进之文,均不许呈递。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俟转圜。予忧患余生,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知。辛亥事起,谬为众论所推,勉出维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国,不知其他。中国数千年来史册所载,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让之诚,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为权利思想,性情隔阂,酿为厉阶。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予实不德,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以致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屈己从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转陈推戴事件,予仍认为不合事宜,著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由政事堂将各省区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诚,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涤虑,息事宁人。盖在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然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务各激发天良,捐除意见,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使我神州华裔,免同室操戈之祸,化乖戾为祥和。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方今闾阎困苦,纲纪凌夷,吏治不修,真才未进,言念及此,中夜以忧。长此因循,将何以国?嗣后文武百官,务当痛除积习,黾尽图功。凡应兴应革诸大端,各尽职守,实力进行,毋托空言,毋存私见。予惟以综合名实,信赏必罚,为制治之大纲,我将吏军民尚其共体兹意!此令。
国务卿徐世昌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梁启超(左)与两广护国军都司令岑春煊(右)在一起 “会议决定:一、撤销承认帝位案,取消洪宪年号;二、召开代行立法院参政院的临时会,以便取得取消帝制的法律根据;三、以徐世昌为国务卿,陆征祥退为外交总长;四、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以代久未到职的冯国璋;五、请黎、徐、段三人联名电劝西南护国军停战议和,如果他们同意,拟任蔡锷为陆军总长,戴戡为内务总长,张謇为农商总长,汤化龙为教育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熊希龄为财政总长,以满足进步党人的政治欲望。”
“22日袁发表申令,宣布撤销承认帝位案。命令说:‘民国肇造,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巨。忧时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至上年时异势迁,几不可遏……遂有多数人主张恢复帝制,言之成理,将士吏庶,同此悃忱……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责备弥周,无可委避,始以筹备为词,借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议从缓……予忧患之余,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闻。不意辛亥事起,勉出维持,力支全局……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职之忱,而一部分之人又疑为权利思想……实予不德,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现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各省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而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招,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
“这个申令出自张一的手笔。这篇文章通篇都把进行帝制的责任归之于人,而把他自己说成是一个毫无权利思想,‘入山惟恐不深’的遁世主义者。这个申令把帝制派说成是‘爱国忧时之士’,而反对帝制者似乎是‘扰乱地方’,‘危及国家’的罪人。这个申令把撤销帝位作为一切问题的结束,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所有叛国罪行,从此一笔勾销。这个申令还向护国军亮了一下刀子,这是根据杨士琦的意见,如果护国军逼人太甚,连总统也不让他再做下去,那就可以继续用兵,让护国军知道他毕竟是不可侮的。这个申令通篇自称为‘予’,仍是皇帝下诏的口吻。袁却提起笔来亲自加了‘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的一句,把大总统这个字样又从命令中复活起来。这是他由皇帝再变总统的画龙点睛之笔。”
“袁自承认帝位起到撤销承认帝位止,一共做了83天的关门皇帝、短命皇帝。”(《袁世凯演义》)
原徐世昌之为国务卿,乃袁氏于退一步后仍欲保持总统位置之政治手腕,故同时用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三人名义,向护国军出面调停。四月四日,并改政事堂为国务院。而护国军方面,非袁氏退位,不允罢战。徐世昌见办事棘手,知难而退。袁乃以段祺瑞为总理,仍思有以转圜。而康有为、张謇、汤化龙、伍廷芳、唐绍仪及南方独立各督,均迫袁下野。江苏将军冯国璋,举足轻重,希有所利,南京会议,对袁亦空气一变。时袁一面又私议承借美款,募集内债,存心叵测。搆和既不易见于事实,全国益深危疑。五月二十九日,袁乃宣布《帝制议案始末》,图卸叛国责任,其命令如下:
大总统告令:据海军总长刘冠雄巡洋回京面称,帝制议案撤销后,群言淆乱,谣诼繁兴,好事者借端煽惑,庞杂支离,请将关于帝制议案始末,明白宣布,以释群疑等语。本大总统前于本年三月二十一日特发明令,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并以菲躬薄德,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引咎自责,不欲多言。乃近来反对之徒,往往造言离奇,全昧事实,在污蔑一人名誉颠倒是非之害小,而鼓动全国风潮,妨害安宁之害大,不得不将事实始末,明白叙述,宣布全国,以息谣煽,而维治安。
查上年各省区公民及满、蒙、回、藏公民王公等,先后赴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请愿改革国体,以本大总统之权限,虽不当向国民及立法院有所主张表示,然于维持共和国体,实为当尽之职分,是以特派政事堂右丞杨士琦代莅立法院宣言,以为改革国体,不合事宜,至国民请愿,不外巩固国基,振兴国势,民国宪法,正在起草,衡量国情,详晰讨论,当有适用之良规,是本大总统于国民之请愿,实欲纳诸宪法范围以内。制定宪法程序,既根于民国《约法》,则国体自在维持之中。旋经立法院据各省区公民及满、蒙、回、藏公民王公等请愿书,建议政府,或提前召集国民会议,或另筹征求民意妥善办法,以为根本解决。本大总统咨复,以决定宪法为国民会议职权,俟复选报竣,召集开会,以征正确民意;盖犹是以民国宪法为范围之本意也。立法院复据全国请愿联合会、全匡公民代表团等再行请愿,开会议决,按《约法》
第一章第八条中华民国主权本之国民全体,定以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并议定《组织法》,咨请公布施行。查立法院原咨称:本大总统咨复,办法已定,不敢轻易变更,特以尊重民意,重付院议,佥谓民心之向背,为国体取舍之相本,该院议决投票,标题赞成或反对,各代表本有自由之权,是立法院为尊重民意而建立此项法案,本大总统自当如议公布,其时满、蒙各王公及各省区文武官吏等,仍请速定君主立宪,情词挚切,迫不及待。本大总统又以改革国体,事端重大,轻率更张,殊非事宜,但《约法》所载,中华民国主权本之国民全体,解决国体,自应听之国民,惟令以督饬所属,维持秩序,静候国民之最后解决。是本大总统不肯轻听急迫之请求,而兢兢以正确民意为从违,尊重国民主权之心,固可大白于天下。且迭有明令电谕,严诫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选举监督等遵照法案,慎重将事,勿得急遽潦草,致生流弊,并特派大理院院长董康、肃政史蔡宝善、夏寅官、傅增湘、麦秩严稽查国民代表选举不合法格者,更正取消。本大总统尊重民意,务求正确,杜渐防微,尤无所不至。迨国民代表大会报送决定国体票数,全体主张君主立宪,又由各国民代表全体推戴本大总统以帝位,并委托立法院为总代表,吁请正位前来。本大总统以《约法》内民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在国体自无讨论之余地,惟于推戴一举,自问功业本无足述,道德不能无惭;又以民国初建,本人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于信义无可自解,特将推戴书送还,并令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而在本大总统则仍以原有之名义,及现行之各职权,维持全国之现状,此不愿以帝位自居之心,昭然可见。
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不谅鄙诚,迫谓无功薄德,为谦抑之过言,又谓当日誓词,根于元首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为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而变迁,迫切吁请,使本大总统无可诿避,只得以创造宏基,事体繁重,不可急遽进行,致涉疏率,饬令各部院详细筹备,筹备完竣,再请施行。本大总统所以藉词筹备,不即正位者,盖始终于辞让初衷,未尝稍变也。本大总统以诚待物,凡各官吏之推戴,容有不出于本衷,各党派之主张,容不免于偏执,及各监督之办理选举,各代表之投票解决,容有未臻妥善完备之处,然在当时惟见情词敦挚,众口同词,本大总统既不敢预存逆忆之心,实亦无从洞察其他意。即今之反对帝制者,当日亦多在赞成之列,尤非本大总统之所能料及。此则不明不智,无可讳饰者也。
滇黔兵起,本大总统内疚不遑,虽参政院议决用兵,而国军但守川、湘,未尝穷兵以逞,且悯念人民,寝馈难安,何堪以救国救民之初心,竟资争利争权之藉口?而吁请正位,文电纷驰,特降令不许呈递,并令提前召集立法院,冀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期转圜。继念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是以毅然明令宣示将承认帝制之案,即行取消,筹备事宜,立即停止。事实本末,略具于斯,原案具有,可以复按。除将各省区军民长官迭请改变国体暨先后推戴并请早登大位各文电另行刊布外,特此宣布,咸共闻知!此令。
↑返回顶部↑